馬界,姚艷艷,王改麗
(滎陽市婦幼保健院 孕產保健科,河南 滎陽 450100)
盆底功能障礙是由盆底支持組織受損、退化等引起的盆底功能缺失,主要臨床表現為壓力性尿失禁、陰道壁膨出、盆腔臟器脫垂等,是臨床常見婦科疾病[1]。妊娠與分娩是導致盆底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妊娠期間盆底肌承受力不斷增加,長時間維持高張力狀態,導致盆底肌力下降;加之自然分娩時盆底肌肉受到牽拉,造成盆底解剖學改變,產后盆底功能障礙風險增加,不利于產婦產后恢復[2-3]。目前臨床主要通過盆底肌肉訓練促進盆底肌力恢復。但盆底位置特殊,多數產婦難以準確鍛煉該部位,造成盆底功能恢復過程緩慢。生物反饋電刺激是一種物理輔助康復儀器,目前在產后康復、婦科術后康復中運用較為廣泛,具有操作簡單、見效快等優勢[4]。鑒于此,本研究探討早期盆底肌肉訓練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對產婦產后盆底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于我院分娩的86例產婦,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觀察組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8.54±2.10)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82±0.44)周;孕次1~4次,平均孕次(1.87±0.13)次;新生兒體重2 247~3 179 g,平均體重(2 864.55±27.43)g。對照組年齡20~38歲,平均年齡(28.72±2.22)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71±0.55)周;孕次1~3次,平均孕次(1.91±0.12)次;新生兒體重2 252~3 186 g,平均體重(2 870.70±28.19)g。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單胎足月妊娠分娩;自然分娩;產婦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泌尿系統感染史;認知、交流障礙;子宮肌瘤等手術史;膀胱惡性腫瘤。
1.3 方法兩組均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如盆底功能障礙知識宣教、心理疏導、飲食干預等。對照組接受早期盆底肌肉訓練:分娩后第2 d,在產婦身體狀況穩定情況下指導其行早期盆底肌肉訓練,訓練前協助其排空膀胱,取臥位,雙髖屈曲,緩慢吸氣的同時緊縮肛門、會陰、肛提肌等部位5~8 s,緩慢呼氣,同時放松肛門,重復上述動作,10~15 min為1組,每日3~5次,持續鍛煉至產后第8周。觀察組于盆底肌肉訓練第4周(惡露排盡)時使用Vivalns公司生產的PHENIX生物刺激反饋儀:使用前指導產婦排空膀胱,儀器專用探頭放置于產婦陰道中,確認盆底肌跳動,且不疼痛,提示探頭位置正確,設置頻率30 Hz、脈寬500μs,根據產婦耐受程度靈活調節;儀器使用過程中可借助儀器顯示的壓力波形(盆底肌肉活動情況)指導產婦有針對性地實施盆底肌肉鍛煉,每次20~30 min,每周2~3次,持續至產后第8周。
1.4 觀察指標①盆底功能:于干預前后評價兩組產婦的盆底功能,包括盆底肌電壓與盆底肌力。使用儀器測定盆底肌電壓;使用盆底肌力牛津分級系統(Oxford Grading Scale)測定盆底肌力,0~5分,分值越高則盆底肌力越佳。②生活質量:產后第8周隨訪兩組產婦,使用生活簡易量表(WHOQOLBREF)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4個領域評估,每項均為100分,分值越高則生活質量越佳。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盆底功能干預后,觀察組的盆底肌電壓、Oxford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盆底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的盆底功能比較(±s)
組別 n 盆底肌電壓(μV) Oxford評分(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3 5.97±1.12 13.66±2.30 1.75±0.35 4.09±0.11對照組 43 5.88±1.06 10.28±2.15 1.67±0.24 3.64±0.20 t 0.383 7.040 1.236 12.928 P 0.703 0.000 0.220 0.000
2.2 生活質量產后第8周,觀察組的生理、心理、社會、環境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 n 生理 心理 社會 環境觀察組 43 82.13±5.31 83.11±5.89 81.02±6.48 83.22±6.72對照組 43 75.12±6.02 74.81±7.97 72.49±5.89 73.79±7.08 t 5.727 5.492 6.388 6.335 P 0.000 0.000 0.000 0.000
盆底組織是由封閉骨盆出口的多層肌肉與筋膜組成,對膀胱、尿道、直腸等具有保護作用,一旦盆底功能出現障礙,則會造成盆腔臟器移位,排尿等功能異常[5]。相關研究[6]表明,盆底功能障礙發病與妊娠、分娩關系密切,均會對產婦盆底組織、神經肌肉產生不同程度的壓迫與牽拉,損傷盆底肌功能,甚至造成不可逆損傷,嚴重降低產婦產后生活質量。
早期盆底肌肉訓練是一種有效促進盆底損傷恢復的康復手段,通過產婦自身進行盆底肌肉自主收縮,以實現恢復盆底肌力的目的。臨床指導產婦有意識地收縮盆底會陰、肛門等肌肉,使盆底肌肉進行被動運動,利于增強盆底肌肉及筋膜張力。同時配合鍛煉肛提肌,能夠提高該部位肌肉的收縮力與緊張度,有效激發盆底神經,從而恢復并維持運動器官的功能與形態,有效促進代償機制的形成、發展,改善盆底功能及生活質量[7]。但盆底肌肉訓練具有見效慢等弊端,且盆底功能恢復效果因人而異,臨床應當采取其他見效更快、效果更佳的輔助康復手段。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盆底肌電壓、Oxford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早期盆底肌肉訓練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利于改善產婦產后盆底肌力,提高生活質量。生物反饋電刺激利用置于陰道內的電極片釋放不同頻率電刺激,刺激盆底肌肉產生被動收縮,通過增強盆底神經與肌肉的興奮性,喚醒肌肉本體感覺,糾正并恢復盆底肌肉正常功能,從而改善盆底肌力[8]。生物反饋則是借助模擬視覺信號或聲音,反饋產婦盆底肌肉活動狀態,協助醫生與產婦了解盆底肌肉活動情況,以此制定有針對性的盆底肌肉訓練計劃,從而進一步增強盆底功能恢復效果,改善產婦生活質量。臨床在早期盆底肌肉訓練基礎上輔以現代化醫療技術,依據產婦盆底恢復情況合理規劃刺激強度,可取得令人滿意的盆底功能恢復效果。
綜上所述,早期盆底肌肉訓練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在產婦產后康復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利于改善產婦盆底功能,增強盆底肌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