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云,覃建蓓,鐘麗芳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康復醫學科,廣東 惠州 516003)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1]。康復機器人訓練是腦血管疾病治療時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對腦卒中偏側忽略患者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經顱磁刺激是一種神經電生理刺激技術,為非侵入性操作,無痛、安全,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有良好效果[2]。本研究探討經顱磁刺激聯合康復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偏側忽略及視覺電生理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
90例腦卒中左側偏側忽略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臨床診斷標準[3],經影像學手段(MRI、CT等)確診;②首次發病,病程≤60 d;③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腦血管疾病;②復發性,再次入院治療;③伴有嚴重心肝腎肺等器質性病變;④病情不穩定,有新梗死病灶趨勢。以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3.12±2.05)歲;病程12~45 d,平均病程(25.34±3.17)d。觀察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63.59±2.07)歲;病程14~48 d,平均病程(25.82±3.20)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上海卓道上肢康復機器人進行輔助訓練,方法如下:每天訓練20~30 min/次,結合二維、三維游戲任務導向,如在增加前后活動范圍的三維空間內進行二維跳躍、物品分類、擊球、視覺反饋訓練等。在可調節難度的前提下進行上肢肩肘腕及握力訓練,包括手的抓握訓練,肩關節的外展、屈曲、內收訓練,肘關節的伸、屈訓練。監控患者的恢復情況,最開始由治療師配合機器人指導患者完成相關訓練,當患者上肢恢復到一定程度后,則由患者獨自完成以上訓練,持續訓練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經顱磁刺激:指導患者調整體位至仰臥位,測定患側靜息運動閥值,選定的儀器為重復性經顱磁刺激儀。將直徑為12 cm的“8”字形線圈中心置于頭部第一軀體皮質運動區,線圈中心點必須與頭皮相切,刺激強度調節至80%運動閥值,刺激頻率12 Hz。單個序列持續5 s,間隔20 s,脈沖數共2 000個,每次治療約20 min,每天1次,治療5 d后停2 d,持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的偏側忽略癥狀(中國行為性忽略測試-香港版,China behavioral inattention test,CBIT-HK)評分、視覺電生理情況、肢體功能(FMA)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量表(ADL)評分。FMA包含上肢仰臥位(66分)和下肢仰臥位(34分),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肢體功能越好。ADL涉及大小便、修飾、用廁、進食等項目,滿分100分,60~100分為生活基本自理,40~59分為生活需要幫助,20~39分為生活需要很大幫助,0~19分為生活完全需要依賴。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CBIT-HK評分和視覺電生理情況比較治療后,兩組的CBIT-HK評分和視覺電生理波幅均高于治療前,潛伏期短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的CBIT-HK評分和視覺電生理波幅均高于對照組,潛伏期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CBIT-HK評分和視覺電生理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的CBIT-HK評分和視覺電生理情況比較(±s)
注:與該組治療前比較,*P<0.05。
指標 時間 觀察組 對照組 t P(n=45)(n=45)CBIT-HK評分(分) 治療前 62.97±4.65 63.54±4.62 0.583 0.561治療后 180.20±8.91*162.38±7.69*10.157 0.000潛伏期(ms) 治療前 36.01±6.86 35.32±6.81 0.479 0.633治療后 30.17±4.20* 32.54±5.78* 2.225 0.029波幅(mV) 治療前 3.03±0.21 3.05±0.23 0.431 0.668治療后 3.79±0.37* 3.25±0.30* 7.605 0.000
2.2 兩組的FMA、ADL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的FMA、ADL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FMA、AD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FMA、ADL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FMA、ADL評分比較(±s,分)
注:與該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FMA評分 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31.10±4.25 45.86±6.97* 26.27±5.51 40.20±3.57*對照組 45 30.87±4.23 41.37±6.02* 26.49±5.54 30.12±4.08*t 0.257 3.270 0.189 12.473 P 0.798 0.002 0.851 0.000
腦卒中偏側忽略患者,康復性治療至關重要,是整個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高質量的康復訓練對改善偏側忽略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康復機器人訓練是一種機械式訓練,是借助機器人的引導進行訓練,具有機械性、規范性等特點,能夠讓患者跟隨機器人進行訓練活動,有利于提升訓練的準確性,從而提高訓練質量和水平。
隨著臨床康復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技術也明顯提高。經顱磁刺激訓練是一種新型的腦刺激療法,在神經功能性障礙中已被廣泛應用,其顯著特點為無創、無損傷,有利于獲得患者的認可,提升訓練治療的依從性,可促進患者認知功能的改善[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CBIT-HK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經顱磁刺激聯合康復機器人訓練可更好地改善腦卒中偏側忽略患者的癥狀。經顱磁刺激治療后,機體長時間處于興奮狀態,生物反應幅度增強,對后續效果的穩定有積極作用,同時治療后可刷新之前“記憶”,并被保存起來,多次累積會由量表轉為質變,從而改變偏側忽略癥狀[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視覺電生理潛伏期短于對照組,波幅高于對照組(P<0.05),這可能是經顱磁刺激治療后,線圈可產生磁場并作用于腦組織上,穿透顱骨并直達大腦滲出神經元及遠隔皮質,促使視網膜各層細胞持續興奮,并向中樞神經傳導[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FMA、AD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經顱磁刺激治療聯合康復機器人訓練對患者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增強作用更明顯。經顱磁刺激治療建立在康復機器人訓練的基礎上,能夠減少患側皮質的抑制作用,從而增強肢體運動功能,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經顱磁刺激治療聯合康復機器人訓練能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偏側忽略癥狀及視覺電生理,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