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徐東曉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介入手術室,2神經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0)
顱內微小動脈瘤的治療是臨床治療的難點,通過顯微外科手術可直達病灶進行治療,然而由于微小動脈瘤的解剖位置較為特殊,加上病理生理機制特殊,手術治療的創傷較重,且術后并發癥多[1]。隨著介入技術的發展,支架栓塞治療逐漸被臨床用于顱內微小動脈瘤的治療,Leo、Neuroform、Solitaire、Enterprise等支架為常用的支架,然而其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均存在提升的空間。LVIS支架是一種新型金屬支架,其通過金屬編制成型,其覆蓋面密度大,網孔直徑小,僅為1 mm,因此其在用于小型動脈瘤的介入栓塞治療時可配合更小的彈簧圈,提升治療效果。李立等[2]利用LVIS支架治療直徑5 mm以下的小型顱內動脈瘤,結果顯示其栓塞率較高并且患者長期預后改善較好。本研究探討LVIS支架輔助彈簧圈治療前交通微小動脈瘤的效果及對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前交通微小動脈瘤患者。納入標準:①影像學檢查證實為前交通微小動脈瘤;②動脈瘤直徑<3 mm;③Hunt-Hess分級0~Ⅲ級;④接受動脈栓塞治療。排除標準:①失訪;②術后未接受CT、DSA等復查。按照隨機抽樣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2~75歲,平均(55.67±8.67)歲;動脈瘤直徑(1.21±0.64)mm。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4~75歲,平均(56.19±8.90)歲;動脈瘤直徑(1.26±0.69)mm。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觀察組采用LVIS支架輔助彈簧圈治療,術前給予肝素鈉50~70 U/kg全身肝素化,利用三維旋轉造影了解動脈瘤結構,選擇可清晰觀測到動脈瘤瘤頸的角度,在動脈瘤遠處載瘤動脈處放置Headway-21支架微導管,前端超出動脈瘤頸2 cm,將Echeon-10置于動脈瘤腔內,用彈簧圈栓塞動脈瘤,在彈簧圈環即將突入載瘤動脈內時,沿支架微導管置入L VIS支架,推入釋放,將其完全覆蓋在動脈瘤瘤頸后方,填塞彈簧圈,至動脈瘤完全栓塞;造影確認動脈瘤栓塞滿意,載瘤動脈順暢,手術結束。對照組采用單純彈簧圈栓塞治療。常規消毒鋪巾,用Selidinger技術穿刺右側股動脈,植入6F動脈鞘,將6F指引導管推至頸內動脈巖骨段。微導絲引導微導管接近動脈瘤,在DSA輔助下選擇合適角度將微導管送至動脈瘤內,穩定導管,選擇合適的彈簧圈單純栓塞。所有患者手術結束后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放置支架過程中靜脈推注替羅非班,首次劑量8μg/kg,3 min內完成,后以0.1 μg·kg-1·min-1靜脈滴注24 h,滴注結束前2 h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00 mg,后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服用6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患者的動脈瘤栓塞程度。完全栓塞:瘤腔及瘤頸均無造影劑;次全栓塞:瘤頸處可見造影劑,瘤體致密填塞;不完全栓塞:瘤體內可見造影劑。②統計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③對患者進行12個月的隨訪,統計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動脈瘤栓塞程度觀察組術后即刻、術后12個月的栓塞程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動脈瘤栓塞程度比較[n(%)]
2.2 隨訪情況對患者進行為期12個月的隨訪觀察,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手術相關死亡事件。觀察組有1例(2.00%)出現術中支架內急性血栓,1例(2.00%)術后9個月復發。對照組有2例(4.00%)出現彈簧圈脫出,7例(14.00%)復發,復發時間為術后6~12個月,其中3例接受支架輔助栓塞,血管造影顯示均完全栓塞,后隨訪未見再次復發。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44,P=0.558);觀察組術后復發率低于對照組(χ2=4.891,P=0.027)。
顱內微小動脈瘤為直徑低于3 mm的動脈瘤,該類動脈瘤的瘤壁較薄、易破裂,瘤腔較小,采用微導管治療其較難進入合適的位置,并且置入微導管后穩定向較差,導致栓塞效果差,部分動脈瘤直徑較寬者彈簧圈易逸出,故長期預后效果不佳,復發率高。因此其治療成為神經介入治療的難點。
隨著微創介入支架技術的發展,支架的材料、性能不斷提升,對于顱內動脈瘤的治療不再局限于單純彈簧圈栓塞治療,支架輔助彈簧圈治療逐漸受到臨床醫師的青睞。術中應用支架可增強彈簧圈栓塞動脈瘤的效果,防止彈簧圈脫落后造成載瘤動脈狹窄;此外,支架尚具備一定的金屬覆蓋率,發揮血流導向作用,有效減輕血流對動脈瘤壁的沖擊力,減慢動脈瘤內血流速度,預防動脈瘤內血栓形成,降低復發風險[3]。目前臨床常用的支架有Neuroform支架、Enterprise支架、Solitaire AB支架及LVIS支架,其中前3種支架的網孔直徑較大(2~3 mm),栓塞動脈瘤時彈簧圈可出現突入支架情況,需進行多次調整,延長手術時間,但圍術期或術后彈簧圈逃逸現象時有發生。研究[4]表明,Neuroform支架、Enterpris e支架輔助栓塞動脈瘤的完全栓塞率分別為61.1%、74.7%。LVIS是新型的支架,其輸送導管的直徑更細,通過性更好,支架到位率高于其他支架;支架兩端設定4個標記點,體部安裝2個顯影絲,顯影性更好,可幫助醫師實時了解支架張開情況,保證支架可完全覆蓋動脈瘤頸,有效避免置入期間支架中段未完全打開;LVIS支架網孔直徑僅為1 mm,而傳統的支架網孔直徑在2~4 mm,較小的直徑可有效預防彈簧圈逃逸,提高栓塞率;此外,LVIS支架在釋放過程可對支架展開發揮部分控制作用,可在一定程度發揮彈簧圈的功能,有助于減少術后復發的發生,并可發揮保護分支血管的作用。張明銘等[5]將LVIS支架輔助栓塞用于17例顱內微小動脈瘤患者,發現完全栓塞率為76.5%,且患者預后轉歸較好。Santillan等[6]的研究中利用LVIS支架栓塞直徑≤2.5 mm的動脈瘤,完全栓塞率為70.00%。
本研究采用LVIS支架輔助彈簧圈治療前交通微小動脈瘤,結果顯示,LVIS支架輔助彈簧圈治療患者術后即刻完全栓塞率為70.00%,且圍術期未發現出血、神經功能損傷、死亡事件;LVIS支架輔助彈簧圈治療患者術后12個月完全栓塞率為90.00%,且僅1例患者出現復發,表明LVIS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的短期及長期效果均較好,可改善患者預后情況,考慮原因為LVIS支架可減輕血流對瘤壁的沖刷作用,且該類支架的覆蓋面積大,可更好地貼合瘤壁,促進瘤頸處內膜的修復,防止術后復發。
綜上所述,LVIS支架輔助彈簧圈治療前交通微小動脈瘤的栓塞效果理想,術后并發癥少,患者遠期預后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