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麗,王歡,胡宗強
(河南省滑縣人民醫院 輸血科,河南 安陽 456400)
急性創傷性凝血病是機體受到急性創傷后,發生大量出血及組織損傷,進而激活體內的凝血、纖溶及抗凝系統,在創傷早期出現急性凝血功能障礙[1]。研究[2]表明,急性創傷性凝血病是導致嚴重創傷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危險因素。另外有研究[3-4]表明,急性創傷性凝血病繼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風險較高,且與無創傷性凝血相比,患者機械通氣時間較長,血液輸注量較高。臨床針對急性創傷性凝血病以早期輸血治療為主,但依靠臨床表現及常規凝血指標檢測存在局限性,目前臨床主要依賴經驗性輸注血制品用于急性創傷性凝血病的治療。缺乏快速診斷急性創傷性凝血病的方法可造成治療的延遲,且輸血量不足可導致患者預后較差,而過度輸血會造成資源浪費,加重患者經濟負擔。血栓彈力圖可動態反映凝血過程,其檢測結果提示功能性纖維蛋白原(FIB)缺乏或血漿FIB水平低于1.5~2.0 g/L時,可給予患者FIB或冷沉淀治療[5]。治療期間,患者或家屬出于對經濟、安全性的考慮,對治療方案存疑。本研究探討血栓彈力圖指導FIB輸注結合輸血在急性創傷性凝血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創傷性凝血病患者,按照入組單雙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45.92±8.95)歲;體質量指數(22.06±2.13)kg/m2。對照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6.51±9.08)歲;體質量指數(22.13±2.16)kg/m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18周歲;②損傷嚴重程度評分≥16分;③凝血功能指標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60 s,凝血酶原時間>18 s;④存在輸血治療指征;⑤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肺、肝等功能障礙;②入組前服用影響凝血功能藥物;③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④凝血功能紊亂。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根據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功能性FIB缺乏或血漿FIB水平低于1.5~2.0 g/L時,對照組靜脈輸注冷沉淀(1.5~2.0 U/10 kg);觀察組靜脈輸注FIB,初始劑量3~4 g與滅菌水混合,60滴/min靜脈滴注。兩組患者后續根據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酌情輸注FIB或冷沉淀至FIB水平高于2 g/L。根據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補充血漿、血小板、紅細胞懸液等物質。
1.4 觀察指標統計兩組患者血液成分(紅細胞、血小板、血漿、冷沉淀)輸注量;記錄兩組患者的費用(人均住院費用、人均藥品費用及人均血液制品費用)。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血液成分用量比較觀察組的紅細胞、血小板、血漿、冷沉淀用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血液成分用量比較(±s)

表1 兩組的血液成分用量比較(±s)
組別 n 紅細胞(U) 血小板(U) 血漿(mL) 冷沉淀(U)觀察組 50 2.04±0.24 3.51±0.40 51.26±8.64 4.55±0.61對照組 50 3.94±0.30 6.95±0.86 180.21±15.64 8.77±1.03 t 34.970 25.646 51.031 24.927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的費用比較觀察組人均住院費用、人均藥品費用及人均血液制品費用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費用比較(±s)

表2 兩組的費用比較(±s)
組別 n 人均住院費用(萬元) 人均藥品費用(萬元) 人均血液制品費用(元)觀察組 50 6.13±0.34 2.08±0.18 492.34±30.26對照組 50 12.36±0.41 3.65±0.22 2561.05±122.64 t 82.707 39.055 115.803 P 0.000 0.000 0.000
急性創傷性凝血病多見于嚴重創傷后早期,嚴重創傷患者可出現大量失血,進而引起纖維蛋白的缺失[6]。針對纖維蛋白缺失患者,需及時補充FIB,可加快機體的內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徑速度,發揮血小板連接的橋梁作用。呂偉琦[7]的研究表明,利用外源性FIB靜脈輸注對創傷性凝血病患者的血小板用量無明顯影響。但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血小板用量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治療期間需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小板數量,并及時補充。
早期輸血治療期間應注意成分血的合理應用,如血液成分的比例及凝血底物的補充等[8]。成分血的種類多種多樣,但FIB的含量較少,且血液成分的制備與溫度、時間、備血量等密切相關,因此在輸血治療時若不能精準地控制輸注量,可能對血液中各種凝血因子造成稀釋,導致凝血功能降低。此外,紅細胞、冷沉淀等成分血液制品的獲取難度較高,且存在潛在的血液傳播疾病的風險。與上述血液成分比較,FIB的安全性較高,且制備的精確度較高,可在室溫中保存,穩定性較好,FIB在制備時去除抗體及抗原物質,有效降低血液傳播疾病的風險,在治療中免疫反應及過敏反應較少[9]。FIB是主要纖維蛋白原的純化濃縮物質,其內不包含凝血Ⅷ因子、Ⅹ因子、免疫球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成分,在輸注時不能全面地補充血液成分,因此FIB輸注聯合輸血進行治療,能夠為患者補充凝血因子的同時,針對性補充FIB。Mengoli等[10]的研究結果顯示,聯合FIB輸注可減少成分血的用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紅細胞、血漿、冷沉淀用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人均住院費用、人均藥品費用及人均血液制品費用均少于對照組(P<0.05)。雖然FIB的價格偏高,但在整體的藥品應用方面差異較小,且極大地降低了成分血的用量。
綜上所述,血栓彈力圖指導下的FIB輸注聯合輸血治療急性創傷性凝血病可減少輸血量,同時可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