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學龍,穆凱
(河南省杞縣人民醫院 肝病科,河南 開封 475200)
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HBV可侵害肝臟,損傷肝功能,引起慢性乙肝至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過程[1]。替諾福韋酯為常用的抗HBV藥物,在緩解肝硬化進程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腸道菌群失調與肝硬化及相關并發癥的病理進程關系密切,而替諾福韋酯對腸道菌群無明顯調節作用。肝硬化發病時,小腸內細菌過度繁殖,對腸道黏膜屏障造成損傷,降低機體免疫功能,導致細菌移位、腸道微生態失衡。腸道微生態平衡紊亂后可加重肝功能障礙,誘發嚴重的并發癥;而細菌移位可激活肝臟免疫功能,引起自身免疫反應,加重肝臟損傷。益生菌是調節腸道菌群的藥物,可抑制肝硬化患者的細菌感染[2],推測替諾福韋酯聯合益生菌治療肝硬化可發揮協同作用。本研究探討替諾福韋酯聯合微生態制劑治療肝硬化的效果及對腸道屏障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76例肝硬化患者,按照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8例。觀察組年齡32~55歲,平均(53.61±11.09)歲;男性22例,女性16例;Child-Pugh評分(8.94±2.46)分。對照組年齡34~55歲,平均(54.09±12.19)歲;男性20例,女性18例;Child-Pugh評分(9.02±2.38)分。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肝硬化診斷標準;②未合并消化道疾病。排除標準:①近期接受微生態制劑治療;②患有肝腹水、肝性腦病等疾病;③對治療藥物過敏。
1.3 方法兩組患者給予常規營養支持、糾正電解質紊亂、補充維生素等治療。對照組采用替諾福韋酯(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303)治療,300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地衣芽孢桿菌(杭州龍達新科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0)治療,3片/次,3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腸道菌群采用培養基(雙歧桿菌BS培養基、腸球菌顯色培養基、腸桿菌顯色DFI培養基、乳桿菌瓊脂培養基)培養后進行統計,以細菌三級鑒定法對分離細菌鑒定菌屬。②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內毒素(ET)水平;采用免疫分析法檢測降鈣素原(PCT)水平。③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的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腸道菌群數量治療后,觀察組的雙歧桿菌、乳酸菌、腸球菌、腸桿菌數量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腸道菌群數量比較(±s,lg CFU/g)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腸道菌群數量比較(±s,lg CFU/g)
時間 組別 n 雙歧桿菌 乳酸菌治療前 觀察組 38 8.94±1.23 8.84±1.32對照組 38 9.01±1.18 8.90±1.26 t 0.253 0.203 P 0.801 0.840治療后 觀察組 38 13.84±1.56 12.14±1.15對照組 38 9.12±0.34 9.03±1.22 t 18.224 11.435 P 0.000 0.000腸球菌7.15±1.08 7.23±1.14 0.314 0.754 9.25±0.87 7.80±1.32 5.653 0.000腸桿菌7.44±0.87 7.51±1.03 0.320 0.750 9.78±1.23 7.88±1.09 7.127 0.000
2.2 腸道屏障功能指標治療后,兩組的DAO、ET、PCT水平低于治療前,觀察組的DAO、ET、PCT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腸道屏障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腸道屏障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該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DAO(U/mL) ET(EU/mL) PCT(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8 25.68±3.44 17.69±2.46* 0.31±0.04 0.12±0.02* 6.22±1.76 3.07±1.14*對照組 38 25.34±3.24 21.43±2.08* 0.32±0.03 0.20±0.03* 6.17±1.68 4.55±1.54*t 0.444 7.157 1.232 13.677 0.126 4.762 P 0.659 0.000 0.222 0.000 0.899 0.000
2.3 肝功能指標治療后,兩組的TBIL、ALT、AST水平低于治療前,觀察組的TBIL、ALT、AST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該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TBIL(μmol/L) ALT(U/L) AST(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8 39.71±3.85 21.52±3.08* 55.40±7.26 24.64±3.14* 76.37±8.49 36.42±4.68*對照組 38 39.12±3.34 28.24±3.54* 55.64±7.09 34.59±4.33* 77.08±8.13 47.61±5.35*t 0.714 8.828 0.146 11.468 0.372 9.704 P 0.478 0.000 0.885 0.000 0.711 0.000
肝硬化發病后,機體免疫功能降低,膽汁分泌及吸收均出現異常,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肝硬化引起的門靜脈壓力升高可引起腸道黏膜淤血、水腫,腸道功能進一步降低,導致腸道微生態平衡紊亂。常規的抗HBV藥物如替諾福韋酯在抑制病毒復制,減少機體病毒載量方面效果明顯,但對于腸道功能紊亂無改善作用。研究[3]表明,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失調可與肝硬化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且可加重對腸道黏膜屏障的破壞。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與替諾福韋酯配合調節腸道菌群平衡,對保護腸黏膜屏障功能意義重大。
益生菌為微生態制劑,在調節腸道功能及腸道微生物平衡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孫婷婷等[4]將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用于肝硬化患者,結果顯示可改善患者腸道屏障功能,糾正菌群紊亂。地衣芽孢桿菌具有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及通過分泌代謝物質提高腸道免疫力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雙歧桿菌、乳酸菌、腸球菌、腸桿菌數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肝硬化患者腸道有益菌數量明顯增加。益生菌可調節腸道的菌群平衡,恢復腸道屏障功能[5]。DAO是多胺類物質的分解代謝酶,ET為細菌代謝、裂解的產物,PCT是降鈣素前肽,腸黏膜屏障損害時,上述物質大量合成、分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DAO、PCT、ET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肝硬化患者的腸道屏障功能改善,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地衣芽孢桿菌進入機體后可增加有益菌數量,抑制內毒素分泌,改善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AST、ALT、TBIL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益生菌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與相關研究[6]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為益生菌可保護腸黏膜,降低腸源性內毒素對肝臟的損傷,增強替諾福韋酯對HBV復制的抑制。
綜上所述,替諾福韋酯聯合微生態制劑(地衣芽孢桿菌)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提高腸道屏障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