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華,黃仕文
(惠州市第一婦幼保健院 兒科,廣東 惠州 516000)
皰疹性咽峽炎是兒科常見的上呼吸道疾病,好發于夏秋季節,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等特點[1-2],其臨床表現為咽痛、反復高熱、嘔吐及咽峽部充血紅腫及灰白色皰疹,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進展,可誘發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威脅患兒生命安全。當前臨床針對皰疹性咽峽炎常采取抗病毒、退熱補液等對癥治療措施,但抗病毒藥物毒副作用較大,減少用藥劑量則難以達到預期的療效。中醫認為,皰疹性咽峽炎屬于“口瘡”范疇,多由風熱邪毒入侵所致,臨床治療應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要原則。近年來,中藥復合制劑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小兒豉翹清熱顆粒作為一種中成藥,具有清熱解毒、疏風解表等功效[3-4]。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16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8例。納入標準: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5]的診斷標準,具有發熱、咽痛、皰疹等癥狀和體征;年齡<12歲;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難以耐受;合并口腔、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有腦器質性疾病史,難以配合治療;近期參與其他用藥治療。對照組男31例,女27例;年齡3~9歲,平均(5.02±0.66)歲;病程3~7 d,平均(3.55±0.71)d;BMI 16~22 kg/m2,平均(19.17±0.25)kg/m2。觀察組男30例,女28例;年齡3~8歲,平均(5.01±0.68)歲;病程2~7 d,平均(3.54±0.75)d;BMI 16~23 kg/m2,平均(19.22±0.27)kg/m2。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納入對象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包括物理降溫、抗生素抗感染、補液維持機體電解質平衡及腸外營養支持等。對照組采用利巴韋林注射液(河北美圖制藥有限責任公司,規格:1 m L∶100 mg,國藥準字H19993389)治療,10~15 mg/kg加5%葡萄糖100 m L,行靜脈滴注治療,1次/d,持續治療1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0154)輔助治療,按照年齡劃分用量,口服用藥,1~3歲患兒每次2~3 g,4~6歲患兒每次3~4 g,7~8歲患兒每次4~5 g,3次/d,療程1周。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對比兩組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包括退熱時間、皰疹消退時間、食欲恢復時間及疼痛消失時間。②臨床療效:無效:治療5 d后,咽峽部皰疹未見縮小并形成潰瘍,體溫仍處于異常狀態;有效:治療5 d后,咽峽部皰疹有所減少,體溫恢復正常;顯效:患兒咽峽部皰疹消失,體溫恢復正常。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不良反應:對比兩組腹瀉、皮疹、面色潮紅、惡心嘔吐發生情況。④住院時間:對比兩組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觀察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s,d)
組別 n 退熱時間 皰疹消退時間 食欲恢復時間 疼痛消失時間觀察組 58 2.77±0.72 3.50±0.60 3.49±0.39 2.92±0.33對照組 58 3.95±1.28 5.33±0.75 5.57±0.57 3.64±0.77 t 6.119 14.511 22.936 6.546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83%,高于對照組的82.76%(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2.3 不良反應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3.45%vs.8.6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4 住院時間觀察組住院時間為(5.43±1.08)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7.11±1.5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832,P=0.000)。
皰疹性咽峽炎作為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區域季節流行性,可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染,尤其是1~8歲兒童容易受到感染。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營養不良及重型手足口病,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當前臨床治療皰疹性咽峽炎多從西醫角度采取抗病毒及補液等對癥治療措施,但抗病毒藥物不良反應較大,會影響治療效果,降低患兒治療依從性[6-7],影響疾病預后。
中醫認為,外感濕熱致邪是皰疹性咽峽炎的主要誘因,外邪自口鼻上攻于咽峽,誘發皰疹、發熱等癥狀,臨床干預應以清熱化濕、解毒利咽為主[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輔助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效果較好。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是臨床常見的中藥復合制劑,由連翹、淡豆豉等多味中藥通過現代工藝提取。其中連翹為君藥,清心瀉火;淡豆豉為臣藥,解表、除煩、解毒;炒梔子、黃芩清熱瀉火;荊芥、薄荷、柴胡透解里熱,發散解表;青蒿、赤芍清熱涼血;大黃、厚樸、半夏、檳榔消食導滯,泄熱攻積;甘草可調和藥性,具有清熱解毒功效;諸藥合用可疏風解表、清熱導瀉、宣肺扶正。研究[9-10]表明,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的中藥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還具有抗炎、調節免疫功能等功效,利于增強細胞吞噬作用與抗病能力。口服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其有效成分能夠通過胃腸道吸收入血,發揮清熱解毒、抗炎效果的同時還可降低全身炎性反應,縮短發熱時間,起到抗病毒、抗菌效果,預防繼發性細菌感染。在常規抗病毒治療基礎上加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輔助治療,可發揮協同效用,提升療效,促進臨床癥狀及早緩解。此外,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表明在抗病毒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輔助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效果顯著,可縮短患兒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與住院時間,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