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福強,唐俊修
(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 石岐門診睡眠中心,廣東 中山 528400)
失眠癥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生理心理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改變及生活壓力增加,失眠癥發生率呈明顯升高趨勢。藥物是臨床治療失眠癥的重要手段。奧沙西泮作為治療失眠的常用藥物,可通過與神經中樞系統中的受體結合,產生中樞抑制及骨骼肌松弛效應,從而起到抗焦慮、鎮靜、催眠的效果,但單一用藥療效不甚理想,常與其他方法聯用[1]。相關研究[2-3]表明,認知行為療法可改變患者非適應性的睡眠習慣,在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方面具有一定效果。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認知行為療法聯合奧沙西泮治療對失眠癥患者失眠程度及睡眠狀況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門診收治的60例失眠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5~52歲,平均(43.50±2.74)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2.70±0.65)年。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6~53歲,平均(44.20±2.59)歲;病程1~4年,平均(2.60±0.3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4]中失眠癥相關診斷標準,并經多導睡眠圖(polysomnography,PSG)檢查確診;②總睡眠時間<5 h/d;③病程≥6個月;④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總分>7分;⑤認知功能正常;⑥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期使用過鎮靜安神類藥物;②工作、生活環境等因素引起的繼發性失眠;③精神類藥物依賴;④對研究藥物過敏。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奧沙西泮片(北京益民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5 mg,國藥準字H11020894)治療,口服,2片/次,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具體措施如下:①刺激限制治療:告知患者感到困倦時才上床,如無法在15~20 min入睡,則離開臥室,待再次感受到倦意才回到臥室;每天按時起床,不計算睡眠時間,叮囑患者切勿在臥室內進行與睡眠無關的活動,如看電視,小說等;白天切勿長時間睡眠。②睡眠限制治療:叮囑患者縮短在床上的時間,盡量使床上時間與睡眠時間相等。③放松治療:囑患者進行瑜伽鍛煉,內容由易至難,逐步過渡,覆蓋全身,可在睡前2 h進行。④認知治療:采取視頻、圖片等形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轉變患者不正確的睡眠信念及態度,如不切實際的睡眠期望,過分夸張失眠后果等,并通過真實案例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睡眠注意事項,如睡前4~6 h切勿服用含尼古丁或咖啡因的食物及藥品、睡前戒酒、上床前切勿劇烈運動等,并告知患者將臥室光線、噪音、溫度等調節到適宜狀態,讓患者了解睡眠能力是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若睡眠時間較短也切勿過于擔憂等。
1.4 評價指標①失眠程度: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5]評價兩組患者的失眠情況,該量表包括8個條目,每個條目0~3分,滿分24分,分數越高表示失眠程度越嚴重。②睡眠狀況: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使用多導睡眠記錄儀EMBLA S4500(國械注進20162213148,Embla Systems)記錄兩組患者的睡眠潛伏期(SOL)、入睡后覺醒時間(WASO)、總體睡眠時間(TST)及睡眠效率(SE)等。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失眠程度治療3個月后,兩組的AI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AI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AI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AI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 t P觀察組 30 13.60±2.75 5.60±1.26 14.486 0.000對照組 30 13.10±2.65 7.90±1.32 9.620 0.000 t 0.717 6.904 P 0.476 0.000
2.2 睡眠狀況治療3個月后,兩組的SOL、WASO短于治療前,TST長于治療前,SE高于治療前(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S O L、WASO明顯更短,TST明顯更長,SE明顯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睡眠狀況比較(±s)

表2 兩組的睡眠狀況比較(±s)
注:與該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SOL(min) WASO(min)治療前 觀察組 30 44.30±8.15 110.50±19.43對照組 30 42.20±9.08 107.10±18.89 t 0.943 0.687 P 0.350 0.495治療3個月后 觀察組 30 22.40±6.24*69.20±4.48*對照組 30 34.80±6.95*76.90±11.71*t 7.272 3.364 P 0.000 0.001 TST(min)247.50±37.27 251.80±35.88 0.455 0.651 362.70±31.39*295.30±32.74*8.139 0.000 SE(%)62.50±10.93 61.77±9.34 0.278 0.782 77.60±4.05*71.30±4.37*5.792 0.000
失眠癥主要表現為入眠困難、睡眠維持障礙等,可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并可使患者出現緊張、情緒低落等負性情緒,對患者身心健康影響極大。奧沙西泮作為臨床治療失眠癥的常用藥物,雖可在一定程度改善睡眠情況,但長期使用會造成部分患者出現藥物依賴,增加嗜睡、頭昏等不良反應發生風險[6]。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綜合療法,通過刺激限制治療、睡眠限制治療、放松治療等多維度干預,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睡眠認知,減少患者自主及認知上喚醒,進而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質量[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AIS評分較低,SOL、WASO較短,TST較長,SE較高,提示認知行為療法聯合奧沙西泮在緩解失眠癥患者失眠程度、提高睡眠質量方面效果顯著。分析原因為:認知行為療法中的刺激限制治療能幫助患者重新建立睡眠與臥室、床之間的聯系,通過減少與睡眠無關的活動,強制執行睡眠或覺醒計劃,形成條件反射,當患者進入臥室后即進入準備睡眠狀態,從而縮短患者入眠時間;睡眠限制治療通過縮短患者在床上時間,使其在床上時間盡量與所需睡眠時間相接近,只有當睡意來臨時才進入臥室休息,避免花過多時間努力睡眠,避免過于期望睡眠導致的睡眠焦慮,進而提高睡眠質量;放松治療可減輕焦慮導致的肌肉緊張狀態,降低患者心理生理喚醒水平,同時適當運動可增加患者身體疲勞感,利于快速入眠;心理因素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通過認知治療能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睡眠觀念及習慣,降低其心理負擔,緩解睡眠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使患者身心做好睡眠準備,保證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療法聯合奧沙西泮治療能夠有效緩解失眠癥患者的失眠程度,提高其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