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宜花,楊璐,肖笛鳴,劉昕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輸血科,河南 鄭州 450052)
心力衰竭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該疾病臨床發病率、致死率均呈明顯上升趨勢,給患者的生命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1]。因此,為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預后,提高心力衰竭的早期診斷水平至關重要。近年來,關于α1-酸性糖蛋白(ORM1)、心肌肌鈣蛋白(cTnI)、B型鈉尿肽(BNP)等生化指標與心功能的相關性研究受到了臨床學者的重視。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ORM1、cTnI與BNP聯合檢測對心力衰竭的診斷價值,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9例心力衰竭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46例,女性33例;年齡51~78歲,平均(64.75±4.08)歲;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分級:Ⅰ~Ⅱ級37例,Ⅲ~Ⅳ級42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心力衰竭相關診斷標準[2];②臨床資料齊全;③依從性良好;④對治療方式、檢測項目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精神病或存在嚴重意識障礙;②合并肝、腎功能嚴重不全;③存在全身性急、慢性感染;④合并惡性腫瘤。另選取同期在我院體檢的5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50~75歲,平均(63.49±4.11)歲。兩組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采集所有研究對象清晨空腹狀態下靜脈血3 m L,以3 000 r/min的條件離心處理10 min,分離血漿、血清,置于-20℃的冰箱中保持待測,要求在2 h內檢測完畢。采用雙抗夾心免疫酶法檢測cTnI、BNP水平,儀器為西門子公司生產的ADVIA CENTAUR XP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檢測過程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及實驗室質量控制標準執行。另外,留取清晨空腹狀態下中段尿液5 m L,以3 000 r/min的條件離心處理20 min,收集標本后快速保存與-80℃的冰箱中。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ORM1水平,檢測過程按照配套試劑盒說明書執行。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建立各指標的回歸方程,獲取各指標聯合檢測因子Y。繪制ORM1、cTnI、BNP及聯合檢測因子Y診斷心力衰竭的受試者工作特性曲線(ROC),計算曲線下面積(AUC)、最佳截斷值(cut-off值)及其對應的敏感度、特異度,評價各指標及聯合檢測對心力衰竭的診斷價值;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ORM1、cTnI、BNP水平比較觀察組的ORM1、cTnI、BNP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ORM1、cTnI、BNP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的ORM1、cTnI、BNP水平比較(±s)
組別 n ORM1(mg/L) cTnI(ng/m L) BNP(ng/L)觀察組 79 792.41±206.58 0.58±0.19 511.23±102.81對照組 50 625.74±164.29 0.21±0.06 89.95±25.73 t 4.819 13.339 28.380 P 0.000 0.000 0.000
2.2 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的ORM1、cTnI、BNP水平比較心功能Ⅲ~Ⅳ級患者的ORM1、cTnI、BNP水平均高于心功能Ⅰ~Ⅱ級患者(P<0.05)。見表2。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的ORM1、cTnI、BNP水平比較(±s)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的ORM1、cTnI、BNP水平比較(±s)
心功能分級 n ORM1(mg/L) cTnI(ng/m L) BNP(ng/L)Ⅰ~Ⅱ級 37 741.33±164.97 0.51±0.16 469.73±85.05Ⅲ~Ⅳ級 42 845.49±213.35 0.67±0.22 545.84±121.77 t 2.403 3.653 3.179 P 0.019 0.001 0.002
2.3 ORM1、cTnI、BNP及聯合檢測因子Y對心力衰竭的診斷價值分析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ORM1、cTnI、BNP、聯合檢測因子Y對心力衰竭的AUC分別為0.617、0.766、0.813、0.902,均具有顯著的診斷價值(P<0.05),其中聯合檢測因子Y的AUC高于任意單一指標。見表3。

表3 ORM1、cTnI、BNP及聯合檢測因子Y診斷心力衰竭的ROC曲線分析結果
ORM1屬于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主要由肝細胞合成分泌。通常在健康人群的血液、尿液中ORM1含量相對較低,當機體發生炎癥或組織損傷時會大量分泌釋放ORM1[3]。研究[4]指出,ORM1在心力衰竭患者尿液中呈高表達,且與心力衰竭嚴重程度呈正相關。但由于機體存在其他炎性反應或損傷時,ORM1亦可能出現不同程度升高,因此需要聯合其他指標進行綜合診斷。
近年來,cTnI和BNP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越來越凸顯,是評估心力衰竭及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cTnI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心力衰竭的發生會導致心肌細胞缺血、缺氧,進而破壞細胞完整性,使細胞膜通透性增加,cTnI進入血液。由此可見,血液cTnI水平升高可客觀地反映心肌損傷程度[5]。BNP是由心肌細胞合成分泌,存在于心室中,心力衰竭患者出現心肌損傷后,會明顯增加心室室壁張力,加重心臟容量負荷,進而刺激心室肌細胞大量分泌釋放BNP。研究[6]表明,BNP對早期診斷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且密切監測BNP水平可預測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ORM1、cTnI、BN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心功能Ⅲ~Ⅳ級患者的ORM1、cTnI、BNP水平高于心功能Ⅰ~Ⅱ級患者(P<0.05),表明ORM1、cTnI、BNP可作為診斷心力衰竭和反映患者病情程度的有效指標。另外,本研究通過繪制ROC曲線分析顯示,ORM1、cTnI、BNP、聯合檢測 因 子Y對 心 力 衰 竭 的AUC分 別 為0.617、0.766、0.813、0.902,均具有顯著的診斷價值(P<0.05),其中聯合檢測的AUC高于任意單一指標,提示各指標聯合檢測對心力衰竭的診斷價值明顯更高。
綜上所述,ORM1、cTnI、BNP在心力衰竭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各指標聯合檢測有利于提高心力衰竭的診斷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