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張成功,李皎,鄧文蕓*
(昆明市中醫醫院1骨科,2麻醉科,云南 昆明 650500)
髖關節置換手術是治療髖部骨折常見方法,手術過程中的麻醉效果是保障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一環[1-2]。與中青年相比,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身體機能嚴重下降,手術與麻醉耐受性較差,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對麻醉與手術安全性要求更高[3],因此,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十分重要。全身麻醉與椎管內麻醉是臨床常見的麻醉方式。研究[4]認為,對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行全身麻醉的效果優于椎管內麻醉;也有研究[5]認為椎管內麻醉效果優于全身麻醉。本研究對比椎管內麻醉與全身麻醉在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中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400
例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納入標準:①行髖關節置換手術、擬行全身麻醉或椎管內麻醉;②年齡>60歲;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符合我院醫學倫理學標準。排除標準:①言語障礙、認知功能異常;②雙側骨折;③中途退出本研究。按雙盲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椎管組與全麻組各200例。椎管組女88例,男112例;年齡62~80歲,平均(70.60±4.34)歲;BMI(22.94±1.15)kg/m2;ASA分級Ⅱ級135例,Ⅲ級65例。全麻組女90例,男110例;年齡62~81歲,平均(70.68±4.83)歲;BMI(22.98±1.19)kg/m2;ASA分級Ⅱ級131例,Ⅲ級69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椎管組在髖關節置換術中給予椎管內麻醉治療:患者取右側臥位,進行消毒處理,采用L2~L3或L3~L4的間隙進行穿刺處理,在穿刺部位置入麻醉導管,深度控制在3~5 cm,注入左旋布比卡因(規格5 m L∶37.5 mg,國藥準字H20020570,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觀察麻醉平面,根據手術情況與臨床癥狀調控麻醉藥物劑量,維持麻醉平面在T10~T11。全麻組給予全身麻醉治療:按患者體重靜脈推注芬太尼[規格2 mL∶0.1 mg(以芬太尼計),國藥準字H20123297,國藥集團工業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3~4μg/kg、依托咪酯(規格10 m L∶20 mg,國藥準字H32022379,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 公 司)0.2~0.3 mg/kg、阿 曲 庫 銨 [規 格10 mg(按C53H72N2012計) ,國藥準字H20123332,上藥東英(江蘇)藥業有限公司]0.15 mg/kg至全身,進行麻醉誘導;患者意識消失后行氣管插管,持續靜脈泵入芬太尼與丙泊酚(國藥準字H20051843,規格10 m L∶100 mg,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間斷性靜脈注射阿曲庫銨,持續吸入1%~3%七氟烷(規格100 m L,國藥準字H20080681,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維持麻醉,手術過程中根據手術進展、麻醉深度調整麻醉劑量。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的手術指標、凝血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①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留觀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②凝血指標:于術前及術后12 h采集靜脈血,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血漿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③并發癥包括感染、低血壓、心動過速和血栓。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及并發癥椎管組留觀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全麻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全麻組(P<0.05);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n 留觀時間(min)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 L)椎管組 200 16.97±4.93 95.10±13.68 13.51±2.87 649.56±115.24全麻組 200 18.54±5.06 96.22±14.49 14.18±3.39 653.21±112.13 t 3.143 0.795 2.133 0.321 P 0.002 0.427 0.034 0.748

表2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2 凝血指標術前,兩組患者的TT、APTT、FIB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12 h,椎管組的TT、APTT、FIB與術前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全麻組的TT、APTT、FIB與術前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椎管組的TT、APTT短于全麻組,FIB低于全麻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凝血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的凝血指標比較(±s)
注:與該組術前比較,*P<0.05,#P>0.05。
組別 n TT(s) APTT(s) FIB(g/L)術前 術后12h 術前 術后12h 術前 術后12h椎管組 200 15.26±2.05 15.61±2.12# 28.42±2.19 28.21±2.14# 2.18±0.53 2.25±0.44#全麻組 200 15.34±2.10 16.42±2.68* 28.33±2.12 29.01±2.53* 2.15±0.57 2.34±0.46*t 0.386 3.352 0.418 3.414 0.545 2.000 P 0.700 0.001 0.676 0.001 0.586 0.046
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衰弱,手術與麻醉耐受性差,在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過程中的麻醉效果與麻醉安全性會對患者預后產生嚴重影響[6]。因此,對行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十分重要。研究[7]表明,在老年髖關節置換患者圍手術期應用椎管內麻醉可減輕機體應激反應,提高麻醉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椎管組留觀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全麻組(P<0.05),表明椎管內麻醉可縮短麻醉留觀時間與住院時間,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椎管組術后TT、APTT、FIB較術前無明顯變化(P>0.05),全麻組術后TT、APTT、FIB較術前明顯升高(P<0.05)。凝血功能與血栓、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發展之間關系密切[8],監測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情況有利于了解患者凝血功能異常情況,評估患者預后。TT、APTT、FIB是臨床常見凝血功能指標,其中,FIB可加劇凝血功能惡化,影響TT、APTT,TT、APTT延長預示著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血栓、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增高。本研究結果表明,椎管內麻醉不會對患者凝血功能產生顯著影響,而全身麻醉則會造成凝血功能紊亂,增加患者不良預后發生風險,分析原因可能為:①全身麻醉需要氣管插管,增加兒茶酚釋放量,從而加重應激反應,打破血液抗凝、促凝系統的平衡,促進凝血;椎管內麻醉為局部麻醉,可抑制兒茶酚釋放,減輕應激反應,從而削弱促凝作用[9]。②全身麻醉給藥劑量高于局部麻醉,而老年患者對麻醉藥物較為敏感,增加麻醉藥物劑量會增強機體應激反應,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
綜上所述,與全身麻醉相比,椎管內麻醉可降低麻醉對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提高麻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