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保華,張軍偉,張俊杰
(周口市中醫院1外一科,2胸外科,河南 周口 466000)
肺癌是全球發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一的惡性腫瘤,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占85%[1]。NSCLC早期癥狀隱匿,且缺乏有效的早期篩查方案,故約70%的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化療為治療晚期NSCLC的一線方案,但對機體損傷較大。與靜脈化療相比,靶動脈灌注化療可直接將藥物送達病灶,增強療效,減輕藥物不良反應[2]。研究[3]表明,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代表藥物的腫瘤免疫治療NSCLC效果較好。作為免疫治療的代表性藥物,帕博利珠單抗是一種免疫球蛋白G4單抗,可通過與PD-1結合,激活機體T細胞的免疫反應,進而激活宿主免疫系統增強對腫瘤細胞的識別、殺傷作用。本研究探討帕博利珠單抗聯合靶動脈灌注化療治療晚期NSCLC的效果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晚期NSCLC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52~88歲,平均(70.16±4.62)歲;平均病程(1.23±1.02)年。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54~86歲,平均(70.62±4.69)歲;平均病程(1.16±0.96)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病理分期Ⅲb~Ⅳ期;②EGFR、ALK、ROS-1基因陰性;③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④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參與其他研究;②對本研究藥物過敏;③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④其他不能配合治療的情況。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靶動脈灌注治療,包括多西他賽(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092)75 mg/m2、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358)80 mg/m2,20~30 min內灌注完畢。灌注前后給予患者地塞米松、昂丹司瓊預防性抗過敏、止吐處理。每3周介入治療1次,連續治療4個周期。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帕博利珠單抗 [MSD Ireland(Carlow),注冊證號S20180019]200 mg/次,每3周靜脈滴注1次,連續治療4個周期。
1.4 觀察指標療效評價:完全緩解(CR):癥狀、腫瘤病灶完全消失,持續4周以上;部分緩解(PR):癥狀明顯緩解,腫瘤直徑較基線縮小>30%且持續4周以上;穩定(SD):腫瘤直徑較基線縮小≤30%或增加≤20%;進展(PD):腫瘤直徑較基線增加>20%或出現新病灶。疾病控制率(DCR)=(CR例數+PR例數+SD例數)/總例數×100%;客觀緩解率(ORR)=(CR例數+PR例數)/總例數×100%。采集患者血液樣本離心處理,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癌胚抗原(CE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采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統計兩組毒副作用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觀察組的DCR、ORR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療效比較[n(%)]
2.2 血清腫瘤標志物治療后,兩組的CEA、NSE水平降低,且觀察組的CEA、NSE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s,ng/mL)

表2 兩組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s,ng/mL)
組別 n CEA NSE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20.34±3.06 6.09±1.02 15.86±1.56 7.64±1.13對照組 30 20.40±3.15 8.52±1.86 15.90±1.38 8.41±1.20 t 0.075 6.274 0.105 2.559 P 0.941 0.000 0.917 0.013
2.3 T淋巴細胞亞群治療后,兩組的CD4+、CD8+、CD4+/CD8+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的CD4+、CD8+、CD4+/CD8+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s,ng/mL)

表3 兩組的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s,ng/mL)
組別 n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35.61±1.12 25.81±1.11 22.21±1.07 15.24±1.05 1.64±0.18 1.50±0.10對照組 30 35.30±1.17 28.12±1.14 22.27±1.04 18.14±1.09 1.63±0.16 1.57±0.12 t 1.048 7.952 0.220 10.495 0.227 2.455 P 0.299 0.000 0.827 0.000 0.821 0.017
2.4 毒副作用兩組的毒副作用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的毒副作用發生率比較[n(%)]
NSCLC早期癥狀無特異性,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晚期NSCLC患者喪失根治性切除的機會,只能接受免疫治療、靶向治療、放化療等保守方式。其中化療為臨床治療晚期NSCLC的一線方案,但單純化療方案可因耐藥問題及毒副作用等影響治療效果。靶動脈灌注化療可通過供血動脈將藥物注入腫瘤局部,提升局部藥物濃度;此外可在局部去瘤負荷作用下,提升腫瘤病灶對藥物的敏感性,增強治療效果,且減輕了傳統靜脈化療藥物對全身各器官的影響,患者接受程度較高[4]。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腫瘤治療方法不斷增加,晚期NSCLC的治療可供選擇的藥物種類與方案也在逐漸增多。
近年來,以免疫治療為基礎的單藥或聯合用藥方案與傳統化療相比具有明顯優勢,有研究[5]表明免疫與化療聯合方案的MPR可達83%。帕博利珠單抗是免疫治療的代表性藥物,已被證實其治療NSCLC的效果較好[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的腫瘤標記物、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腫瘤標志物、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帕博利珠單抗聯合靶動脈灌注化療治療晚期NSCLC的效果較好,可抑制腫瘤標志物表達,減輕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其原因可能為帕博利珠單抗可增強宿主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監視及殺傷作用,并調節免疫抑制腫瘤微環境[7]。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DCR、ORR高于對照組,而兩組的毒副作用發生率無明顯差異,表明帕博利珠單抗聯合靶動脈灌注化療治療晚期NSCLC的效果理想,且毒副作用發生率較低。
綜上所述,帕博利珠單抗聯合靶動脈灌注化療治療晚期NSCLC的效果較好,可改善機體免疫狀態,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