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菲菲,梁玉霞
(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院 心外ICU,河南 焦作 454000)
譫妄是臨床常見的可逆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綜合征,其引發因素較多,如自身病情、麻醉、手術、環境等。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心臟外科手術患者的預后明顯改善,但術后譫妄的發生率呈現逐漸上升趨勢。有研究[1]指出,心臟外科ICU患者術后譫妄發生率高達20%~85%,極大地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因此,如何降低心臟外科ICU患者術后譫妄發生風險是臨床醫護人員面臨的重要問題。本研究探討程序化綜合護理對心臟外科ICU患者術后譫妄發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心臟外科ICU患者,編號后按照雙盲、隨機抽簽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齡62~81歲,平均(70.35±4.23)歲;ASA分級:Ⅰ級17例,Ⅱ級28例。觀察組中,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齡60~82歲,平均(70.91±4.67)歲;ASA分級:Ⅰ級15例,Ⅱ級3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術前語言、溝通、理解能力正常;②接受心臟外科手術,術后入住ICU;③對治療方式、護理措施知情同意;④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或嚴重意識障礙癥;②服用可能導致譫妄的藥物;③惡性腫瘤;④存在視力、聽力障礙。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術前訪視及評估、基礎護理、術后導管護理、功能鍛煉、營養支持、疼痛管理及出院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程序化綜合護理,具體如下:①基于循證醫學理論,組織ICU護理、心臟外科、麻醉科、神經內科等多學科協作,制定關于術后譫妄的預防護理措施,并進行譫妄相關知識的技能培訓,改善護理人員對術后譫妄的認知水平和態度。②患者入院后,開展心理護理,定期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和需求,加強對患者的社會支持;對于存在明顯負面情緒的患者和家屬,獲取其真實心理需求并予以解答,必要時可申請心理醫師給予專業的心理疏導,緩解焦慮、恐懼的情緒。③做好環境護理,病房環境以溫馨為主調,床間拉好隔簾,保護患者隱私;同時盡量將搶救藥品、設備置于患者視野外,溝通病情時使用輕柔、關愛的語氣,以免引發患者不必要的慌亂情緒。④保證患者有充足、舒適、良好的睡眠,并記錄患者睡眠情況。入夜后,護理人員需要關閉房間明亮的燈光,走路、說話時保持聲音輕柔,避免產生各種噪音,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⑤通過掛鐘、日期、圖文記憶等方式訓練患者的認知能力,提高患者對陌生環境的定向和認知能力;條件允許時,鼓勵家屬探視,給予患者積極、樂觀的情緒感染,樹立良好的心態。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2 d、4 d的譫妄發生情況。采用ICU患者意識模糊評估量表(CAM-ICU)[2]評估,該量表包括4項內容:a.精神狀態急性改變或起伏不定;b.存在注意力障礙;c.注意力改變;d.意識混亂。若患者出現a和b,同時并發c或d,即可診斷為譫妄。同時采用簡化版CAM量表(CAM-S)[3]評估譫妄嚴重程度,分為輕度譫妄、中度譫妄、重度譫妄。②記錄兩組患者的ICU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總住院時間。③患者出院當天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其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譫妄發生情況觀察組術后2 d、4 d的譫妄發生率分別為22.2%、4.4%,低于對照組的42.2%和22.2%(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譫妄發生情況比較[n(%)]
2.2 術后恢復指標觀察組ICU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s,d)

表2 兩組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s,d)
組別 n ICU住院時間觀察組 45 2.64±0.78對照組 45 3.71±0.83 t 6.302 P 0.000首次下床活動時間3.35±1.37 3.80±1.21 1.652 0.102總住院時間11.44±2.35 11.97±2.41 1.056 0.294
2.3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6%,高于對照組的8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譫妄作為外科手術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具有意識障礙、思維紊亂等特點,不僅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同時也是導致危重癥患者院內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研究[4]指出,與其他手術相比,心臟外科手術患者發生術后譫妄的風險更高,且譫妄具有一定的隱匿性,需要及時識別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程序化綜合護理模式是指基于循證醫學開展的規范性護理流程管理,實施環節包括評估、診斷、計劃等,護理工作的落實更具針對性。趙鳳陽等[5]選取100例ICU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后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和程序化綜合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行程序化綜合護理干預的患者術后譫妄發生率低于常規護理患者,且譫妄程度更輕(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2 d、4 d的譫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程序化綜合護理可顯著降低心臟外科ICU患者術后譫妄的發生風險。目前臨床認為,術后譫妄與心理應激、術后睡眠質量、疼痛緩解等因素密切相關。程序化綜合護理較常規護理模式更具全面性,在護理管理的主導下,促進多學科共同協作,從心理、睡眠、康復鍛煉等多方面實施護理活動,達到降低譫妄發生率的目的[6]。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ICU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程序化綜合護理對促進心臟外科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有積極的作用,可縮短患者ICU住院時間。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程序化綜合護理獲得患者和家屬的充分認可,對后續工作的實施具有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程序化綜合護理可有效降低心臟外科ICU患者術后譫妄發生率,縮短患者ICU住院時間,提高其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