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繩利華,葛改田
(河南省焦作市焦煤集團中央醫院 感染疾病科,河南 焦作 454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感染科常見病,遺傳、早期病毒感染、各類疾病導致的免疫功能降低均可能增加其發生風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發病初期基本無明顯臨床表現,疾病進展后可出現失眠、高熱、惡心、肝區疼痛等癥狀,后期則可能出現肝纖維化、肝功能障礙,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針對慢性乙型肝炎多采用藥物長期控制治療,但治療時間較長,部分患者依從性較低,治療過程中出現的負性情緒及失眠等癥狀還可能直接影響療效,最終致使病情難以控制[1]。研究[2]表明,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實施合理的護理干預對其心理狀態及疾病恢復有重要價值。本研究分析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綜合護理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應用效果及對患者依從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8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符合 《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診療指南(2018年版)》[3]中的診斷標準,乙肝e抗原(HBeAg)檢測呈陽性。納入標準:年齡≥18歲;知曉研究進展,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合并危急重癥需立即進行治療;機體多器官功能障礙;中途轉院或病案資料缺失;并發其他肝病。按編號奇偶原則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3~75歲,平均(47.23±4.92)歲。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0~77歲,平均(46.97±5.01)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均統一制定查房計劃,查房過程中詢問患者治療近況,并整理病房環境,日常護理中囑咐患者注意合理飲食,予以適當調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綜合護理,包括:①樹立人性化護理理念,提高護理人員自身素養。詳細告知患者發病原因及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反應,日常護理過程中盡量滿足患者生理與心理需求,密切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其心中所想,掌握其負性情緒類型與出現原因,針對性進行一對一心理疏導,交談過程中注意言語輕柔、得體,在不影響治療與護理開展的同時充分尊重患者意愿。②提供社會支持。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加強家屬的配合護理行為,提高患者在院期間的被關注感,增加家庭支持;針對部分家屬經常不在身邊的患者可適當增加日常慰問頻次,增加社會支持。③細化飲食護理。護理人員充分掌握患者飲食習慣、食物喜好,在營養補充規定范圍內可適當增加其喜好的食物;指導患者日常多食富含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甜膩、油炸食物。④加強日常運動。制定運動方案前評估患者自身身體狀況及對各類運動行為的耐受程度,實施運動方案前向患者發放健康宣傳手冊,告知患者運動鍛煉對免疫力提升與疾病恢復的益處,并指導患者掌握具體的運動方案及鍛煉原則,日常護理中可陪伴患者進行運動,在降低患者運動風險的同時提高其運動積極性。
1.3 觀察指標①于護理前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4]評估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量表包含7個項目,每個項目3分,總分21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②于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5]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兩個量表總分均為100分,評分因子20個,單因子評分4分,總分=所有單因子項目評分×1.25。③依從性根據患者在院期間護理行為的配合度及相關治療的遵循情況進行評價:完全依從:嚴格遵從醫囑使用治療藥物,積極配合各項護理行為的開展;基本依從:基本遵從醫囑用藥治療,護理行為的配合度較高;不依從:對相關治療與護理行為的開展不配合。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睡眠質量護理后,觀察組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PSQ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PSQI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0 12.31±1.48 6.79±0.82對照組 40 12.50±1.35 9.33±1.05 t 0.600 12.058 P 0.550 0.000
2.2 心理狀態護理后,觀察組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0 72.37±7.55 45.04±6.63 74.15±8.12 46.72±5.07對照組 40 71.51±7.62 54.28±5.62 73.48±8.20 56.11±5.72 t 0.507 6.724 0.367 7.770 P 0.614 0.000 0.715 0.000
2.3 依從性觀察組總依從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0.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依從性比較[n(%)]
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治療屬于一個長期過程,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能因病情而出現各類消極情緒,直接影響其睡眠質量與相關治療、護理行為的依從性。既往臨床針對慢性乙型肝炎多實施常規護理,但過于刻板化,忽略了患者現階段心理狀態,故護理效果有限。研究[6]表明,有效的護理措施需結合患者自身疾病狀況及心理狀態進行制定,才能最大程度提升護理質量,改善患者治療結局。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護理行為的要求也相應提高,醫院制定的護理措施應以患者為中心,提高其人文關懷感。但僅予以人文關懷會忽略整個護理行為的重心,對患者身體狀態恢復及睡眠質量改善價值不高。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綜合護理在滿足患者心理需求的同時,結合其自身情況制定一系列針對性干預措施,如增加家屬與患者交流頻次提高被關懷感,細化飲食護理保證患者治療期間營養充足,增強基礎運動提高患者身體抵抗能力等。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綜合護理可充分照顧到患者感受,提高其治療與護理積極性,從而提高依從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院治療期間多存在嚴重的消極心理,長期處于該狀態下,睡眠質量也明顯降低。研究[7]表明,改善心理狀態及增加日常運動量對提高睡眠質量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PSQI、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綜合護理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睡眠質量,改善其心理狀態。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人文關懷的綜合護理可顯著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綜合護理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其睡眠質量及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