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李慧,郭培
(周口市中心醫(yī)院 呼吸內(nèi)科,河南 周口 466000)
支氣管哮喘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發(fā)病率逐年升高[1]。糖皮質(zhì)激素及β受體激動劑為臨床用于控制支氣管哮喘患者病情的常用方法,然而該病難以根治,且復發(fā)率高,可造成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2]。規(guī)范化的治療及功能鍛煉對控制支氣管哮喘的病情具有積極意義,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促使患者持續(xù)堅持健康行為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3]。教練技術是新型的健康管理模式,其目的為促進健康,激發(fā)患者主動參與疾病管理的積極性,提高慢性疾病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4]。本研究探討教練技術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病情控制及氣道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按照入組單雙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2~78歲,平均(59.81±6.59)歲;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1.16±2.36)kg/m2。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7~76歲,平均(59.10±6.94)歲;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1.33±2.41)kg/m2。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②處于穩(wěn)定期;③治療意愿較強;④對本研究知情。排除標準:①急性發(fā)作期;②存在溝通障礙;③依從性差;④合并癲癇或老年癡呆;⑤不能完成隨訪。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發(fā)放支氣管哮喘健康宣傳手冊,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每3個月隨訪1次,了解患者病情,指導患者飲食、用藥、功能鍛煉等。觀察組采用教練技術:①組建教練技術團隊,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內(nèi)容為支氣管哮喘流行病學、健康行為、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健康心理學基本知識、行為改變理論及教練技術、臨床結果測量方法等。②制定健康教練計劃,目標為提高患者對呼吸功能鍛煉的掌握程度;方法是將功能鍛煉及疾病管理界定為患者自身的工作,與患者建立合作關系,通過訪談激發(fā)患者的積極主動性,給予理論及技能支持。由經(jīng)過培訓的健康教練在日常生活中對其負責的患者進行干預,并為患者提供常規(guī)的服務。干預分為院內(nèi)及院外,形式為面對面及電話隨訪,電話干預20 min/次,面對面30 min/次。干預頻率隨時間的延長而降低。第1個月,每周1次,后5個月,每月1次。③教練技術(coaching skills)的實施。c(co n tact,接觸):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o(observe,觀察):認真觀察患者的健康行為及了解疾病知識;a(affirm,強化):強調(diào)自我健康管理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提高患者的積極性;c(clarify,澄清):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患者的錯誤觀念及行為,與患者共同討論解決的方法;h(help,幫助):動員和協(xié)調(diào)可利用的社會資源,為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支持;i(inspire,鼓勵):盡可能滿足患者的需求,肯定患者積極的行為;n(nurture,教育):講解呼吸困難管理相關知識,指導患者堅持功能鍛煉,通過知識及技能的學習,使患者擁有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g(guide,引導):在干預期間引導患者轉變生活習慣,堅持健康行為,控制疾病。
1.4 觀察指標①統(tǒng)計患者每月發(fā)作次數(shù)、每月急診次數(shù)。②采用自我效能量表(CSES)評估患者的自我效能,分值越高則自我效能越高。③監(jiān)測動脈血氧分壓(PaO2)、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肺功能檢測儀)。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情控制情況觀察組每月發(fā)作次數(shù)及每月急診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病情控制情況比較(±s,次)

表1 兩組患者的病情控制情況比較(±s,次)
組別 n 每月發(fā)作次數(shù) 每月急診次數(shù)觀察組 30 2.02±0.24 1.02±0.16對照組 30 4.25±0.43 2.63±0.32 t 24.803 24.648 P 0.000 0.000
2.2 CSES評分觀察組呼吸困難、情緒、體力活動、環(huán)境、安全行為評分及CSES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CSE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CSE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CSES總分 呼吸困難 情緒 體力活動 環(huán)境 安全行為觀察組 30 90.71±10.08 33.04±3.82 20.89±2.33 13.99±2.12 16.59±2.23 6.27±0.92對照組 30 71.52±4.81 26.35±1.82 16.05±1.45 10.62±1.02 13.26±0.87 5.21±0.52 t 9.411 8.660 9.660 7.846 7.620 5.494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肺功能干預后,觀察組的PaO2、FEV1、FVC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n PaO2(mmHg) FEV1(L) FVC(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0 72.55±6.13 82.35±7.13 1.17±0.23 2.18±0.51 1.55±0.35 2.80±0.51對照組 30 73.01±5.56 76.38±6.88 1.19±0.26 1.62±0.32 1.56±0.40 2.25±0.41 t 0.304 3.300 0.316 5.094 0.103 4.604 P 0.762 0.002 0.754 0.000 0.918 0.000
支氣管哮喘作為呼吸系統(tǒng)常見多發(fā)病,其病程長、易復發(fā),治療難度較大。支氣管哮喘的病理特征為氣道炎性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喘息、咳嗽、胸悶等,若病情蔓延可并發(fā)肺氣腫、心衰、呼吸衰竭等[5]。支氣管哮喘穩(wěn)定期規(guī)范化治療可控制臨床癥狀,但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較少,多在病情加重時接受治療,緩解后自行停藥,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研究[6]指出,加強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并強化對自身健康行為的管理,有助于控制支氣管哮喘發(fā)作。自我效能是保證個體堅持健康行為的一種能力,自我效能高者的治療依從性也較高,有利于疾病的控制[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每月發(fā)作次數(shù)及每月急診次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教練技術可增強患者對疾病的了解,認識到堅持治療的重要性,進而減少疾病發(fā)作次數(shù)。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CSES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教練技術可提高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自我效能,增強患者自我管理的信心。支氣管哮喘患者由于病情反復、肺功能受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頻繁入院治療、經(jīng)濟負擔加重等,可產(chǎn)生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狀態(tài)[8]。教練技術在干預期間重視患者心態(tài)的訓練,從思想層面進行干預,增強患者在不同環(huán)境中應對疾病的信心[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PaO2、FEV1、FVC明顯改善,提示教練技術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教練技術在干預過程中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可降低其呼吸頻率,延長呼氣及吸氣時間,增強膈肌運動幅度,使患者在咳嗽時更加有力,增加肺活量,排出C O2,保證機體呼吸循環(huán)正常,緩解咳嗽、胸悶等癥狀。教練技術以患者為中心,調(diào)動患者疾病自我管理的積極性,為患者制定可實現(xiàn)的目標并努力完成,進而改善氣道功能。
綜上所述,教練技術可提高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自我效能,減少疾病發(fā)作次數(shù),改善患者的氣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