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趙巧利
(鶴壁市第三人民醫院 感染科,河南 鶴壁 458000)
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臟病變為主的傳染性疾病。乙型肝炎臨床可表現為惡心、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等,部分患者可伴有黃疸、肝大,若救治不及時或治療效果不佳可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乙型肝炎病程較長,加上其傳染性,患者多存在較大的心理及生理負擔,極易產生抑郁、自卑等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1]。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除了重視臨床乙型肝炎患者治療效果外,患者的心理健康及幸福感亦受到關注。研究[2]指出,心理護理可提高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整體護理是從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進行干預,旨在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促使患者以積極心態面對疾病,提升幸福感。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整體護理對乙型肝炎患者希望水平及幸福感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78例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組的單雙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9例。觀察組年齡26~70歲,平均年齡(46.58±22.16)歲;男性23例,女性16例;病程(6.74±2.10)年;體質量指數(BMI)(22.03±2.46)kg/m2;受教育年限(11.32±2.16)年。對照組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47.31±22.25)歲;男性26例,女性13例;病程(6.69±2.06)年;BMI(22.10±2.51)kg/m2;受 教 育 年 限(11.48±2.2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確診為乙型肝炎,HBsAg、抗-HBc陽性;②無溝通障礙,可自主完成問卷調查;③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類型肝炎;②患有精神疾病;③中途退出研究。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向患者講解乙型肝炎發病原因、傳播途徑、防護措施、治療手段、并發癥、預后轉歸等;強調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通過心理干預使患者保持心態平穩;出院指導等。觀察組采用整體護理:①評估:入組后以一對一方式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基本情況,明確其心理狀態,介紹護理流程及方式。②健康教育:組織患者定期進行團體教育,講解乙型肝炎的發展、轉歸、臨床癥狀;同時發放疾病宣傳手冊,便于患者鞏固疾病知識。③同伴支持:根據患者自身意愿,結成互助對,通過病友間信息分享及交流,緩解患者的孤獨感;通過病友反饋,感受自身心理行為。④情緒處理:引導乙型肝炎患者傾訴及宣泄生活中的壓力及不良情緒,讓患者通過轉移注意力、深呼吸、冥想放松等方式緩解內心不良情緒,為患者重構生活的意義。⑤幸福分享:鼓勵患者分享自身的積極情緒,如軀體的愉悅、感官體驗、通過學習及教育獲得的快樂等,可讓患者記錄發生在身邊的美好事物,在潛移默化中激發患者的積極心態。⑥家庭支持:邀請患者家屬參與護理,加強患者與家屬的溝通及交流,使患者感受家庭的支持,利用社會支持系統,提高患者的幸福感。⑦強化肯定:引導患者主動參與社會活動,改善人際關系,并鼓勵患者樹立生活的信心。
1.4 觀察指標①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ale,GWB)[3]評價患者的幸福感,包括精力(4個條目)、對生活的滿足及興趣(2個條目)、憂郁或愉快的心境(3個條目)、對健康的擔憂(2個條目)、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3個條目)、焦慮(4個條目),采用Linkert 6級評分法,分值越高則幸福感越高。②采用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HHI)[4]評價患者的希望水平,包括積極態度、采取的積極行動、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3個維度,共12個條目,滿分48分,分值越高則希望水平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幸福感干預后,兩組的GWB各項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GWB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GWB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GWB評分比較(±s,分)
注:與該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組別 n 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及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健康的擔憂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焦慮干預前 觀察組 39 10.67±1.31 4.43±0.91 11.34±1.05 4.81±0.84對照組 39 10.62±1.35 4.39±0.95 11.28±1.02 4.86±0.89 t 0.166 0.190 0.255 0.255 P 0.869 0.850 0.799 0.799干預后 觀察組 39 19.84±1.14* 8.47±0.71*18.15±1.14* 9.33±0.97*對照組 39 14.26±1.25* 6.20±0.63*14.65±1.10* 5.69±0.92*t 20.598 14.935 13.797 17.003 12.14±0.78 12.20±0.96 0.303 0.763 13.79±0.84*12.98±0.81*4.335 13.84±1.38 14.05±1.34 0.682 0.497 21.97±1.12*17.14±1.17*18.62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希望水平干預后,兩組的HHI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HH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HH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HHI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 39 16.72±2.55 38.56±2.16 40.812 0.000對照組 39 16.79±2.64 27.41±2.60 17.899 0.000 t 0.119 20.600 P 0.906 0.000
乙型肝炎是常見的傳染性疾病,我國每年的乙型肝炎發病人數約有3 000萬。乙型肝炎患者在住院康復治療期間仍存在情緒及認知等方面的異常,并且傳染性疾病在社會中處于被歧視的狀態,進而可誘發多種負性情緒及對疾病的錯誤應對方式,不利于患者的心理社會功能康復[5]。 陳媛[6]的研究指出,給予乙肝失代償期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可減輕其負性情緒,改善生活質量。傳統的護理方式可減輕患者的孤獨感,豐富其住院生活,但在提升患者希望水平方面收效甚微[7]。研究[8]表明,整體護理主張重視患者“人”的屬性,將患者作為整體對待,注重提升乙型肝炎患者認知、情緒管理、引導積極情緒、轉變應對方式、改善生活品質、合理應對人際關系、訓練自信心等方面,強調整體的人的作用,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激發患者主動參與并配合治療的積極性,發揮其自身潛能,重視患者對健康、幸福等事物的追求,改善心理健康。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GWB(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及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健康的擔憂、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焦慮)各項評分及HHI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整體護理保證患者處于安全的團體框架內,在醫護人員的引導下,與病友、護理人員、家屬等進行互動、相互支持,激發患者內心的積極力量,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身的潛力。邀請并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康復護理干預過程中,能夠擴大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并充分發揮其功能,保證患者情緒趨于穩定,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改善生活質量,進而使患者的主觀幸福感、希望水平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整體護理干預可提高乙型肝炎患者的希望水平,提升幸福感,對乙肝患者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