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芳,梁慧娟,巫月紅
(英德市婦幼保健院1護理部,2中醫館,3產科,廣東 英德 513000)
母乳是新生兒營養的最佳來源,可促進新生兒機體生長發育,且母乳喂養下有助于增進母嬰感情,降低產婦乳房疾病發生率,加快子宮復原[1-2]。但部分產婦剖宮產后受睡眠、創傷等多種因素影響,可出現缺乳現象,表現為乳房松軟、乳汁量少等,難以滿足新生兒喂養需求,故亟需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干預,以促進產婦泌乳復常。中醫護理技術因其操作簡單、價格低廉、效果確切等優勢廣泛應用于婦產科多種疾病中,可針對不同疾病特點選取適宜護理措施,有助于改善病情。艾灸、耳穴壓豆及穴位按摩均為中醫護理技術,可針對性選取對應穴位進行刺激,疏通經絡,改善機體氣血運行,以糾正機體臟腑失衡[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艾灸聯合耳穴壓豆及穴位按摩在剖宮產術后缺乳產婦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剖宮產術后缺乳產婦,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65例。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年齡22~34歲,平均(28.54±2.15)歲;體 重55~76 kg,平均(66.51±4.78)kg;孕周38~41周,平均(39.34±0.58)周;初產婦49例,經產婦16例。觀察組年齡23~35歲,平均(28.59±2.18)歲;體重53~75 kg,平均(66.47±4.74)kg;孕周38~41周,平均(39.31±0.56)周;初產婦50例,經產婦15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中醫婦科學》[4]中缺乳相關診斷:產后2~3 d,產婦無乳汁分泌,無乳脹感,乳房查體不充盈,或產后2~3 d,乳汁分泌少,無乳脹感,新生兒需頻繁長時間吮吸,查體乳房不充盈,輕擠僅有少量乳汁;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中氣血虛弱證:產后乳汁少,或全無,乳房柔軟無脹感,乳汁稀薄,神疲乏力,面色少華,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均為剖宮產分娩,單胎妊娠;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精神障礙;合并乳房疾病;存在惡性腫瘤。
1.3 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給予常規健康指導,告知母乳喂養重要性及要點,做到按需喂養、有效哺乳,協助產婦做好乳房保健,囑其保持休息充足,并依據情況制定良好飲食計劃,補充營養需求,增加泌乳量。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艾灸聯合耳穴壓豆及穴位按摩:①艾灸:選取膻中穴、乳根及足三里,常規清潔后,點燃艾條距皮膚2 cm施灸,每穴約灸15 min,以皮膚紅暈為宜,1次/d。②耳穴壓豆:選取內分泌、乳腺、胸等耳穴,常規消毒后,將王不留行籽貼壓于各耳穴上,并指導產婦每日按壓耳穴4~6次,每次1~2 min,以出現酸脹感為宜。③穴位按摩:選取膻中穴、天池穴、乳根穴、神封穴及鷹窗穴,取仰臥位,先以手掌輕揉胸部,逆時針推摩右乳,順時針推摩左乳,最后拇指按壓各穴位,每穴按壓2 min,2次/d。兩組均干預3 d。
1.4 觀察指標①乳汁分泌情況:比較兩組產婦干預前及干預3 d后的泌乳量及乳房充盈度,其中乳房充盈度以4級評分法評價,分為正常(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得分越低則乳房充盈度越好。②護理滿意度:患者出院時使用患者滿意度量表(CSQ-8)評價護理滿意度,共8個項目,總分8~32分,>24分為非常滿意,17~24分為滿意,9~16分為一般滿意,≤8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乳汁分泌情況干預后,觀察組的泌乳量高于對照組,乳房充盈度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乳汁分泌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的乳汁分泌情況比較(±s)
組別 n 泌乳量(mL) 乳房充盈度(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65 16.89±2.14 654.78±42.85 4.98±0.65 1.03±0.24對照組 65 17.05±2.18 617.56±40.37 5.02±0.67 1.56±0.31 t 0.422 5.097 0.346 10.899 P 0.674 0.000 0.730 0.000
2.2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產后缺乳發病機制復雜,臨床認為乳汁分泌受神經內分泌調控及影響。而剖宮產產婦受機體創傷、疼痛、精神緊張等多種因素影響,可導致神經內分泌失調,從而引起乳汁分泌不暢,難以滿足新生兒喂養需求。母乳為新生兒天然食品,內含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免疫物質等多種新生兒發育必需物質,堅持母乳喂養不僅可增強新生兒免疫力,還可促進智力發育,增進母嬰感情[6-7]。而常規護理措施效果有限,缺乏一定針對性,仍需尋找更為優化的護理方案,以增強泌乳效果。
中醫將產后缺乳歸屬于“乳汁不足”、“乳無汁”等范疇,認為氣血虛弱為缺乳主要原因,即產則血水俱下,津液暴竭,經血不足,而氣血為女性經、孕、產、乳之基礎,一旦虧虛,致生化之源不足,故而乳汁分泌受阻。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干預后泌乳量較高,乳房充盈度評分較低,護理滿意度較高,表明艾灸聯合耳穴壓豆及穴位按摩在剖宮產術后缺乳中應用效果顯著,可增加產婦泌乳量,改善乳房充盈度,且護理滿意度高。分析原因為,艾灸借助艾條燃燒產生的熱量刺激對應穴位,可激發經氣傳導,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以達到溫通經脈、活血行氣之效。同時,刺激膻中穴能理氣止痛、生津增液、豐胸美乳;刺激乳根能通乳化瘀、寬胸增乳;刺激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暢氣機、調理脾胃。艾灸的溫熱刺激可增強諸穴刺激作用,促進乳汁通暢運行。中醫認為耳穴與人體經絡、臟腑關系密切,人體疾病均可在耳廓上找到對應反射區,故刺激耳穴亦可起到防病治病之效。本研究中選取內分泌具有配精血、通經絡、益腎氣之效;乳腺能疏經下乳、散結鎮痛;胸可理氣活血、疏郁通經。刺激該類穴位有助于改善神經纖維傳導,促進乳腺血液運行,加快乳汁排出。此外,遵循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理念,按摩膻中穴、天池穴、乳根穴、神封穴及鷹窗穴等可疏通經絡、理氣活血,糾正乳房周圍血液循環,增強化生乳汁之效[8]。艾灸、耳穴壓豆聯合穴位按摩可發揮協同作用,快速改善產婦氣血虛弱,消除產后缺乳病因,以促進乳汁正常分泌,為胎兒正常發育創造良好條件。
綜上所述,艾灸聯合耳穴壓豆及穴位按摩可增加剖宮產術后缺乳產婦泌乳量,改善乳房充盈度,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