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李松鴿
[鄭州煤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 泌尿外科,河南 鄭州 452370]
前列腺增生癥是中老年男性常見泌尿系統疾病之一,目前手術是臨床治療中重度前列腺增生癥的重要方式,但手術會破壞近端尿道括約肌,引起尿道括約肌松弛,誘發血尿、尿失禁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術后排尿功能恢復[1],故術后給予前列腺增生癥患者提肛肌鍛煉及必要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過渡期護理聯合提肛肌鍛煉在前列腺增生癥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6例前列腺增生癥患者,均符合《外科學》[2]中前列腺增生癥診斷標準,且經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確診,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觀察組年齡48~69歲,平均年齡(58.72±2.33)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45±0.57)年。對照組年齡50~68歲,平均年齡(58.67±2.30)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48±0.5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與提肛肌鍛煉。常規護理:保持患者床位整潔與病室安靜,妥善固定各引流管道,維持引流管通暢;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后,指導其進食流質食物,囑患者增加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攝入。提肛肌鍛煉:指導患者取側臥位,專業人員佩戴好一次性無菌手套,將液狀石蠟涂抹于右手食指,緩慢向患者肛門插入,左手放于患者下腹部,待患者感覺到肛門有緊縮感后,囑患者屏氣用力收縮肛門、陰部與腹部,保持10 s后呼氣,全身放松,重復上述動作25~30次為1組,鍛煉4組/d。住院期間,患者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自我學習和練習,患者出院后在家屬幫助下進行提肛肌鍛煉。觀察組采用過渡期護理聯合提肛肌鍛煉,提肛肌鍛煉方法同對照組;過渡期護理:組建過渡期護理小組,組內成員需接受過渡期護理培訓,熟練掌握過渡期護理理論和護理技能,培訓結束后對組內成員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參與護理工作。①疾病認知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生活及飲食習慣進行護理指導;告知患者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囑患者多食用水果、蔬菜等粗纖維食物,以促進排便通暢;將疾病相關知識和術后注意事項印發成冊,發放給所有患者,并進行一對一講解。②膀胱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排尿中斷鍛煉,排尿過程中主動中斷2~3次,以鍛煉盆底與尿道肌張力;囑患者每天主動收縮肛門3~5次,保持每次收縮間隔時間為10 s。③膀胱按摩:住院期間,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按摩足三里、三陰交穴位,并向患者家屬講解按摩方法,待患者出院后由家屬幫助按摩,5 min/次,3次/d。④院外護理:患者出院后,每周1次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院外康復情況,解答患者鍛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告知患者居家鍛煉期間避免重體力勞動、長時間走路或久坐,禁止跑步、騎自行車或性生活。兩組患者均連續干預8周。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術后排尿恢復正常所需時間;統計兩組患者護理期間尿失禁、遲發性血尿、尿道狹窄等并發癥發生情況。②于護理前、護理8周后采用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患者生活質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QLS)[3]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含疾病、生理、社會等5個維度,共計33個項目,每項1~5分,總分16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排尿恢復正常所需時間觀察組排尿恢復正常所需時間為(14.28±1.45)d,短于對照組的(16.87±1.6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785,P=0.000)。
2.2 并發癥觀察組護理期間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98%,低于對照組的23.26%(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 生活質量護理8周后,兩組患者的BPHQLS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BPHQL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BPHQL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BPHQL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8周后 t P觀察組 43 82.78±2.45 134.77±3.28 18.614 0.000對照組 43 83.05±2.48 129.60±3.08 16.375 0.000 t 0.508 7.535 P 0.613 0.000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前列腺增生癥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是臨床治療前列腺增生癥的常用術式,雖然整體效果顯著,但部分患者術后仍會出現尿失禁、尿道狹窄等并發癥,影響患者術后正常排尿。提肛肌鍛煉是尿失禁的常用康復手段,可提高盆底肌群和膀胱收縮力,改善遠端尿道括約肌收縮功能,促進患者正常排尿[4]。但由于提肛肌鍛煉時間較長,部分患者鍛煉積極性及依從性較低,致使鍛煉效果不佳。因此,在提肛肌鍛煉期間需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
過渡期護理是患者處于疾病康復階段,為實現醫院和家庭之間順利過渡而采取的一項針對性護理模式,護理工作主要由醫生、護士、家屬及患者共同完成[5-6]。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聯合提肛肌鍛煉,觀察組采用過渡期護理聯合提肛肌鍛煉,結果顯示,護理8周后觀察組排尿恢復正常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BPHQLS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過渡期護理聯合提肛肌鍛煉在改善前列腺增生癥術后患者排尿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分析原因在于,過渡期護理中,護理人員對患者生活及飲食習慣進行指導,可顯著增強患者身體素質,提高其生活質量;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排尿中斷訓練,可提高患者盆底及尿道張力,增強尿道括約肌控尿能力,降低尿失禁發生率;護理人員指導患者術后進行提肛肌鍛煉,可促進會陰部血液回流,減輕前列腺充血,預防患者發生遲發性血尿;同時,提肛肌訓練還可增強患者盆底肌肉群張力,加強尿道阻抗力,減少膀胱的過度反應,從而促進患者排尿功能恢復正常,降低術后尿失禁發生率。
綜上所述,過渡期護理聯合提肛肌鍛煉可明顯縮短前列腺增生癥術后患者排尿恢復正常所需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