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海華,文嘉旻
(湖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長沙 410011)
傳統民居作為地域文化與自然環境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對當地歷史文化的延續有著重要的意義。湘西古鎮建筑因地制宜,獨特靈動,靜怡而安然,古鎮中傳統民居眾多,大院、祠堂等歷史建筑布局嚴謹、設計巧妙、形態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與技術研究價值。由于我國南方傳統民居以木結構為主,受環境和氣候的影響,許多民居都不同程度受到損壞,未得到有效保護。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現有技術對建筑遺產進行保護與更新是當下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吉首,是中國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級行署區縣府。市境東南面與瀘溪市、西部與花垣市、西南與鳳凰市、北面與保靖市和古丈市接壤。吉首位于霧靈山區腹地,背對著霧靈山。本案基地為湘西吉首市一個廢棄很久的宅基地。
鄉村,是在與自然地理的相互選擇及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形成的自治性群體結構,作為人類聚居的原始雛形,鄉村承載著自然地理文化景觀淵源和質樸的鄉土生活狀態。所以此次設計取名為“素屋”,希望用簡潔的湖湘建筑形態,從鄉村農房生活訴求和動線方面入手,來闡釋人與其居住環境的本質關系。
本方案的設計思想是運用現代裝配式建筑的設計思路,設計由點到線再到面,由房間模塊到整體建筑再形成鄉村聚落(見圖1、圖2 和圖3)。裝配式建筑是指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在工廠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構件和配件,如樓板、墻板、樓梯、陽臺等,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而成的建筑。

圖1 客廳模塊

圖2 樓梯間模塊

圖3 活動室模塊
這個方案的造型靈感來自“窨子屋”,又稱“一顆印”,是中國湘黔贛地區的獨特傳統文化建筑物,已有一千余年歷史。窨子屋類似于四合院,多是二進二層,但也有二進三層或三進三層的,三層上與南北之間有跨線天橋相連。它的總體構造為外部高墻包圍,內部木結構房舍,屋頂由四圍成等比例地向內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以吸收大量太陽光和空氣。外觀方整,屋頂向內,象征“四水歸堂”。窨子屋作為湘西傳統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展現著湘西璀璨的歷史文化(見圖4)。

圖4 立面圖
在傳統民居的保護更新上應遵守以下4 個原則:
1)尊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原則;
2)以實際需求為主導的原則;
3)功能空間適用性的原則;
4)建構技藝傳承的原則。
在保護更新策略上,不僅要延續湘西傳統民居的生命力,還應讓傳統民居的歷史、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形成與歷史隔空的對話。而在記憶不斷延續的過程中挖掘地域文化,才是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意義。
1)一樓是兩個老人的活動中心 ,設計帶獨衛的老人房,方便老人日常生活習慣。老年人住房不必追求大面積。清潔衛生不容易整理,也可能愛放些舊東西。根據住宿人口,本次設計的老年人夫婦住房大約是100 ~120m2(見圖5)。

圖5 一層平面圖
2)入口堂屋是主人和周圍鄰里的交流場地,人們在這里喝茶、聊天話家常的畫面仿佛已映入眼簾。
3)將樓梯間下方空間做下沉,利用客廳區域頂面有水管部位做成農具雜物間,加大收納功能(見圖6)。

圖6 二層平面圖
4)本方案建筑整體是一個12m×12m 的模塊化建筑。模塊化建筑是一種新興的建筑結構體系,該體系是以每個房間作為一個模塊單元,均在工廠中進行預制生產,完成后運輸至現場并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組裝成為建筑整體。內部房間也為模塊化的房間,可以有多種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建筑造型(見圖7)。

圖7 多種組合形式
本文以湘西傳統民居的傳承與創新為前提,加入裝配式建筑技術進行探究與分析。在傳統聚落和民居的更新保護過程中,以吸取地域建筑的歷史文化作為出發點,結合鄉村居民生活的實際需求,提出湘西傳統民居“窨子屋”的創新策略,促進湘西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為相關建筑的保護與更新提供了科學可行的現實案例參考。
相較于傳統的建筑改造方法,裝配式建筑技術在民居改造中更具優勢,除了在施工技術和成本上的優勢之外,對于鄉村居民來說,還應該在觀念上進行宣傳推廣,引導居民正確認識裝配式建筑的特點和優勢,促進裝配式建筑在鄉村地區的廣泛推廣應用,不斷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為鄉村振興戰略做出積極的貢獻。方案采用了政府大力倡導、抗震性能優、節能環保、經濟適用的裝配式輕鋼結構形式,房屋質量僅為傳統形式的1/5,可大大降低基礎造價。墻厚較小,可有效增大使用面積。主體結構采用工廠生產,現場安裝,施工速度快,2 個月左右即可完工并交付使用。在國家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大背景下,鄉村裝配式建筑成為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未來農村建筑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