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東航墜機事故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亞蘭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洪水、海嘯、火災、空難等突發事件頻發的時代,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研究也成為了學界研究的熱點。目前,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重大突發事件輿論引導、重大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信息發布等方面。
通過文獻梳理,我們發現,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研究盡管數量很多,但是多集中在案例研究和實踐方面。整體研究上存在視角僵化、理論研究不足等問題。因此對于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策略創新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圖站在建設性新聞的視角下,利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對東航墜機事故的媒體報道進行研究,尋找現有研究的痛點,為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策略研究尋找突破點。
建設性新聞的雛形最早在1988年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就提到了。2008年,海格拉普在一篇新聞評論中正式提出了這一概念。 建設性新聞與積極心理學、解因新聞、和平新聞等聯系緊密。關于建設性新聞的概念,學界目前并沒有統一的定義。 美國記者凱瑟琳·戈登斯認為,建設性新聞是將積極心理學方法應用到新聞生產過程,以創造有吸引力的報道,同時忠于新聞的核心功能。
近幾年,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民眾呼吁媒體報道的改革創新,不僅要為受眾提供新鮮有力的新聞事實,還要能夠以積極的態度,為社會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促進社會的改革和創新。因此很多媒體開展了對建設性新聞報道的積極嘗試。 例如蘇州廣播電視臺在建設性新聞理念指導下開設的《共筑美好生活 蘇城議事廳》欄目。這檔節目以問題為導向,關注民生,連接政府與公眾,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取得了極大的社會反響。2019年國內首個建設性新聞研究中心落戶蘇州大學也極大促進了建設性新聞的研究在中國的發展。
目前,中國學者對建設性新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溯源、實踐研究、效果分析和建設性新聞的本土化這幾個方面。[1]有學者將建設性新聞的主要特點概括為∶針對社會特殊問題、強調公眾賦權、維持媒體的核心功能、積極情緒、記者干預和以未來發展為指導等六個方面。[2]其中,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是指新聞媒體不僅僅要報道問題,更要通過報道推動問題的解決。 強調公眾賦權則要求記者要和公眾連成一片,反映他們的所思所想。維持媒體的核心功能是指記者在報道中要堅守新聞的客觀性,不能“過度參與”。 積極情緒則要求記者在報道中多采用正向的報道方式,喚醒公眾的積極情緒。記者干預是指記者參與到新聞事件中,擔任起連通器的角色,為公眾和政府等營造對話空間。這六個維度既有理論層面又有實踐層面,構筑了建設性新聞的理論基礎。
關于突發事件的概念界定學者們多采用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給出的定義:突發事件是突然出現,產生或者可能產生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去處理的自然災害、突發事故、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3]根據其影響范圍、危害程度等可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四級。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使其成為了近兩年的研究熱點,很多學者在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突發事件的研究中都提到了它的突發性、公共性和全球性等特征。[4]在全球化時代,突發事件往往呈現出點狀爆發,片狀蔓延的趨勢。而社交媒體時代,傳播技術的發達和信息的極速流通,讓傳統的“維穩思想”不再適用。
重大突發事件的突發性和危害性使得國家和政府的處理應對成為一個考驗。其社會危害巨大,不但會影響當地經濟發展,造成輿論恐慌,甚至會對整個國家的發展大局和國家形象造成影響。在東航墜機事故中,波音737-800客機的墜毀讓很多公眾對飛機的安全性產生了質疑,而客流量的減少也使得航空公司運營收入下降,持續虧損,對民航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打擊。另外,對于飛機墜毀的原因網上也是流言紛紛。 因此,如何第一時間開展救援,調查事故原因,安撫家屬情緒,引導網絡輿論,恢復行業的平穩發展也成為對政府和媒體的重大考驗。
隨著全球化和社交媒體的深入發展,重大突發事件已經不再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情,地球村的出現使得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5]而國家對事件的處理態度和措施也將成為全球媒體的輿論熱點。目前,全球的傳播態勢依然處于西強我弱的狀態,西方媒體的惡意抹黑可能會對我國的國際形象造成極大影響。 如何合理應對也成為我國面臨的問題。 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在疫情之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斷抹黑和妖魔化中國,還將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我國積極應對,堅決反擊,澄清事實,多路發聲,建設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因此,重大突發事件的國際輿論引導不可忽視。
2022年3月21日,東方航空的一架客機MU5735在從昆明到廣州的飛行任務中,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瑯南鎮莫埌村上空突然墜毀。針對這一突發事件,各媒體均迅速展開報道,及時公布信息回應了公眾關切。但是站在建設性新聞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報道,依然存在著不足之處。建設性新聞理論所提倡的解決特定問題、強調公民賦權、維持新聞的核心功能、積極情緒、記者干預和以未來為導向等也為突發事件的報道提供了新的視角。
東航墜機事故的發生時間為21日14時38分,在事故后的幾小時內,各媒體迅速在微博微信等平臺刊發了相關消息,但此時的消息還只是碎片化的。隨著新聞事實越來越清晰,媒體的報道也逐漸趨于完整,并逐漸深入。如澎湃美數課于當日20時30分發布的 《一圖看懂東航MU5735墜毀事故》,該報道用地圖的方式再現了飛機墜毀的全過程,并對20年來中國民航的失事事件進行了回顧。 中國新聞周刊在當天23時05分發布的《東航梧州空難,專家:“這是極其罕見的情況”》一文,不但對新聞事實作出了完整報道,還采訪了有關專家等,對事故原因做出了初步分析。23時46分三聯生活周刊的報道 《墜落的MU5735》則從目擊飛機墜毀的村民的角度進行了現場報道,并嘗試還原遇難者身份信息。這些報道都及時公開了事故信息,回應了民眾關切,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渲染了恐慌情緒。如新京報發布于22日凌晨1時05分的報道《東航墜機: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最新信息》一文,該報道統計了波音系飛機事故次數以及波音系飛機在民航中的占比數,將矛頭直指波音系飛機,一定程度上渲染了恐慌情緒,讓民眾對飛機的安全性產生疑慮。但是事實上飛機是最為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而在事故統計中,波音系飛機事故數之所以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的使用率高。但是媒體在報道中并沒有說明。
東航墜機事故發生后,雖然媒體及時公布了相關信息,但是由于事故原因暫時不明,網上關于事故的原因議論紛紛,謠言頻出。針對這些謠言,許多媒體都及時作出了相關報道,澄清事實遏制謠言的傳播。如四川觀察3月23日發布的《東航墜機20個小時 我們梳理了關于事故的假消息、待確認和已確認消息》則對網上流傳的飛行員因財務問題,支開副駕駛,駕機墜毀,以及飛機遭遇劫持等飛機墜毀原因的謠言進行了澄清。而澎湃新聞3月25日《東航墜機事故,最新權威回應來了;這些消息,都是假的!》 則針對網上流傳的東航機組人員照片進行了辟謠。這些報道對破除網絡謠言,遏制謠言傳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過多的對事故原因的報道可能導致輿論失焦,讓公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事故的原因上,而對于事故的救援、家屬的安撫等問題缺乏關注。
事故發生后,很多媒體都聚焦遇難者和遇難者家屬,嘗試進行深度報道。例如:“冰點周刊”。3月23日發布的一篇深度報道《我愿意講述:姐姐姐夫都在那架飛機上,還有1歲半的外甥女》。這一報道聚焦在遇難的一家三口,通過家屬自述的形式向我們呈現了遇難者的真實故事。有人評論道: 媒體的意義就是讓我們看到遇難者數字背后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這篇報道閱讀量10萬+,轉發2.6萬,無疑是一篇成功的報道。 但是在事件發生24小時左右,“人物”的一篇深度報道《MU5735航班上的人們》在獲得極高閱讀量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爭論: 在這個時候就發布了這么一篇反映大量乘客的受害者報道,究竟是“及時、客觀、專業的報道”還是“吃人血饅頭的丑陋嘴臉”?事實上,人物的這篇報道很成功。在事發不到24小時的時間里,他就收集到了大量的遇難者信息,并對他們的身份和故事進行還原。 但這篇報道被指有很多猜測臆想的成分的同時,它引發爭論一個最大的原因是它對悲傷情緒的放大,用悲情化的敘述方式來換取讀者的情緒價值和流量。這樣的報道方式偏離了災難新聞報道的本意,也造成了新聞的人文關懷缺失。
傳統的報道內容多集中在對事故的描述和揭露上,因而造成很多媒體報道都出現了雷同的趨向。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到,東航墜機事故發生后,各媒體對其的報道都離不開事故發生過程、飛機、飛行員等基本情況、救援進展等內容,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雷同。盡管報道的媒體很多,看似內容很豐富。但事實上媒體總體呈現的新聞事實卻并不豐富。

表1 東航墜機事件各媒體報道內容統計表
建設性新聞認為,新聞報道不能僅僅著眼當下。一方面新聞報道不僅要及時回應民眾關心的問題,而且在報道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報道所可能產生的效果及其社會影響,防范風險的發生。另一方面媒體報道要具有前瞻視野通過當下著眼未來,分析未來事件的走向和可能性,為公眾的生活和決策提供參考。事故發生后,針對公眾關心的問題,例如黑匣子的搜尋進展、事故調查進展等很多媒體都進行了積極回應。例如新華社發布的《默哀!有關東航墜機事故的一些疑問最新權威回應!》就回答了有關飛機狀況、航路、飛行員、黑匣子破譯進展等問題進行了回應。3月30日,“冰點周刊”還發布的《它們為何墜落》,通過對1996年美國航空TWA800號飛機以及2015年3月24日德國之翼航空公司的4U9525的墜毀事故調查過程的深入分析,讓我們了解到了飛機事故調查的不易以及黑匣子的作用和重要性。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網絡上關于事故原因調查遲遲沒有結果的輿論。 這些報道均是對網絡上民眾急切關心的問題的回應,但是對于報道的前瞻性視野依然有所欠缺。 例如有些媒體在報道失事飛行員個人情況時,過分關注飛行員私生活和家庭情況等。引發了網友的一些猜測,致使網絡上出現了一些“東航事故是人為”“東航事故原因鎖定副駕駛”等謠言,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通過對東航墜機事故媒體的報道分析,我們發現傳統的“旁觀者”的角色對于今天的媒體已經不再適用。媒體和記者應當以更積極的姿態成為新聞報道中的“彌合者”和“參與者”。東航墜機事故中媒體報道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警示媒體和學界應當積極拓展思維,尋求新的報道方式和理論指導。而站在建設性新聞的視角下,對于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也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建設性新聞的報道要求記者不僅僅要反映問題,而是要通過報道,聚合各方面的意見,推動問題的解決。因此,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媒體應當充當橋梁的角色,在及時公布相關信息的同時還要聚焦公眾關心的問題,反映政府在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并推動問題的解決。
在2022年初西安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時,出現了孕婦因沒有核酸檢測結果而無法進入醫院在醫院門口流產的事件。媒體在對此事件進行報道后網上輿論一片嘩然。而媒體對醫院相關負責人和西安市政府的采訪報道也推動了對相關人員的處置以及對防疫政策的優化。因此,在此次上海疫情中,上海市政府早早就發表申明:不允許以核酸檢測報告為由拒絕患者就醫。一定程度上吸取了教訓,避免悲劇再次發生,這也是媒體報道意義的體現。
建設性新聞的報道要求和公眾保持緊密聯系,積極了解公眾遇到的問題,并將其反映在新聞報道中。在新媒體環境下,5G技術的支持和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使得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不斷擴展。公眾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這也為媒體和公眾的雙向互動提供了支持。
在“7·20”河南暴雨事件中,鄭州地鐵五號線乘客被困,記者無法進入,里面的情況一無所知。而這時的報道主要靠車廂內乘客發布的內容。另外,還有群眾自發建立了《待救援人員信息》統計表,而且不斷有更多志愿者加入文檔維護,自發錄入并核實信息。其訪問量超過300萬次,成為了民間抗洪資源對接平臺和救援情況實時信息平臺[6]。這些都是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與公眾積極互動的表現。未來,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媒體要更加注重公眾的力量,在報道中反映公眾的所思所想。這與我黨提倡的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的新聞報道理念也是緊密聯系的。
建設性新聞要求記者參與到新聞報道問題解決過程的同時還要求記者要保持新聞的客觀性,回歸到新聞本身,防止在報道中陷入情緒控制的泥沼,而使得新聞報道有失偏頗。因此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特別是深度報道中,記者要把握好尺度,選好新聞的處理方式,避免過多的情緒渲染和不必要的細節添加。
在此次東航墜機事故中,“人物”的深度報道《MU5735上的人民》和“冰點周刊”的報道《我愿意講述:姐姐姐夫都在那架飛機上,還有1歲半的外甥女》,就是兩種處理方式的鮮明對比。“冰點周刊”的報道選擇以遇難者家屬自述的方式來呈現報道,既展現了遇難者數字背后的人物縮影也體現了新聞的客觀性。而“人物”的這篇報道大量的作者臆想成分的加入和細節的補充,使得這篇報道陷入了渲染悲傷情緒,販賣公眾情緒價值的討論。
以積極的態度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挖掘事物的正面情緒進行正向引導也是建設性新聞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多進行積極的正能量引導,能夠增強人們團結一心戰勝困難的信心。 例如在河南水災的報道中,主流媒體紛紛發布了支持河南的正能量海報,特別是《湖北日報》制作《熱干面為胡辣湯加油!鄂“豫”你在一起》海報合集,體現了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勇敢戰勝災難的堅定決心。
事實上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加強正面宣傳一直是我國主流媒體的傳統,但是我們在積極正面宣傳,增強民眾戰勝困難的信心的同時,也要避免災難的“美化”報道。在災難新聞中傳媒“心靈雞湯” 和煽情報道密集生產,“感動”模式幾近成為災難新聞報道的“現象級”范式,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和爭議。[7]共情是人類的本能,但是媒體的煽動和渲染可能會讓這種共情變味,造成輿論失焦,這也將偏離新聞報道的本質。 因此記者在進行積極的正能量引導的同時也要把握好引導的尺度和方式,平衡好積極和理性的天平。
建設性新聞要求記者動員社會各階層成員參與到社會問題的決策和解決的過程當中,并為其提供對話的空間,另外媒體也要以報道者和公民的雙重身份參與其中。因此,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媒體議程和公眾議程是一個相互交織的過程。媒體在為公眾設置議程的同時,公眾也在影響媒體的議程設置。
例如在2018年“8·27昆山持刀砍人案”中,一輛轎車和電動車發生輕微摩擦后,雙方爭執不下,轎車車主拿出長刀砍向電動車主反被電動車主砍傷經搶救無效死亡。事件發生后網上一片嘩然,關于于某某是否正當防衛以及是否防衛過當的討論熱度遲遲不減。 網民和意見領袖的熱議也引發了新京報、澎湃新聞等媒體對此事件的持續深度報道。如新京報發表評論《騎車男“反殺”花臂男,為什么說有防衛過當之嫌》。[8]澎湃新聞從8月28日到9月8日發布相關報道十余篇。央視《今日說法》欄目也在9月6日專門通過一期節目詳細分析了此事件的始末。 在此次事件中,公眾和意見領袖的積極討論為此事件的發展營造了輿論氛圍,倒逼媒體和相關部門對此事展開持續和深入的報道,形成了議程的雙向設置。
建設性新聞要求媒體關注新聞發布后的影響,為今后的新聞報道提供經驗;不僅要關注當下發生的事情,而且還要放眼未來,關注事件的變化,做好預測性報道。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關注新聞發布后的影響,做好預測報道尤為重要。疫情的出現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線下活動的減少促使了網絡直播、“互聯網+”、云購物、云旅游等產業的發展。一時“云上生活”也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因此,很多媒體在報道中也提到對未來“云上生活”的暢想,和未來“云上”的發展前景。例如中國社會科學報的一篇報道《“云旅游”賦能旅游業創新發展》就聚焦在疫情下的云旅游現象,對云旅游的作用和未來發展前景做出了分析。 因此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要以長遠的目光進行報道,探尋突發事件帶給社會的發展啟示,啟迪公眾站在更高的視角思考。
新媒體時代下,報道環境和受眾需求的改變使得對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改革勢在必行。 本文總結了突發事件報道的特殊性,站在建設性新聞的視角上,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策略提供新的啟示。 但是本文所提供的策略啟示主要是集中在理論方面,而在報道技巧等方面則還需要繼續補充。另外,本文的研究方法相對單一,統計樣本也有所不足。總的來說,建設性新聞中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報道或許是突發事件報道發展的新路徑。 未來脫離建設性新聞的視角,從其他角度對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探索也依然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