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婭 袁欣遠 曾慶平 武怡靜 孫 璐
傳媒與公共衛生事件的關系是學界長期關注的話題,每一次大規模疫情的暴發都推動著相關研究的深入。[1]在這一領域,備受關注的問題之一是大眾媒體如何傳播健康知識、引導輿論,以推動社會治理及公共健康事業的進步。
伴隨著媒介的多元化和新式強傳播主體的崛起,在面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各類型的媒體互相借力、資源互換、優勢互補,編織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傳播網絡,覆蓋互聯網主流輿論陣地,在提高傳播力的同時自覺分工,差異化承擔社會職能。
目前對于各類型媒體之間橫向分工協作的研究已漸趨成熟,但對于央地等各層級的媒體縱向間的配合與分歧尚有研究空白。2022年上海新一輪疫情中的報道,為理解主流媒體分工差異化趨勢提供了一個窗口。本文從對這一時期人民網(中央級媒體)和上觀新聞(上海地方媒體)相關報道的框架分析出發,探討媒體如何構建疫情相關議題,從其中異同一窺主流媒體發展新趨勢。
本文重點討論央地媒體在報道框架方面的協作與分野,關于這一問題,國內外學界已有一定討論,主要成果主要有:
“框架”這一理論工具自被引介入新聞研究領域起,就廣泛應用在分析新聞事實的建構。戈夫曼(Goffman)將框架定義為人們用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生活經驗的一種認知結構:“它能夠使它的使用者定位、感知、確定和命名那些看似無窮多的具體事實?!彪S后,如吉特林(Gitlin)、塔奇曼(Tuchman)、恩特曼(Entman)等學者將之施用于媒介研究中以分析新聞生產活動。[2]吉特林在《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一書中將框架闡釋為“關于存在著什么、發生了什么、選擇這樣的問題有什么意義、在強調與表現時究竟應當遵循怎樣的原則”,他強調框架為持續不斷地選擇、強調和排除。[3]這一闡釋凸顯了新聞框架的動態性和建構意味。
眾多經驗研究已經指出國內新聞界并不是如傳統認識一般“鐵板一塊”,而是由于國內不均衡的政治經濟格局,呈現為一種分化的媒介體系。[4]一方面,地方間的差異塑造了差異化的地方媒體格局,Ya-Wen Lei借助場域理論(field theory)分析指出,在中國不同城市的新聞生產場域嵌入在不同的政治經濟環境中,這造成了地方媒體新聞生產上的差異。[5]另一方面,央地間的權力分配也帶來不同層級媒體之間的區別。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國家”分權的時代背景下,國內治理體系逐漸發展為分散的、錯綜復雜的多元利益主體的狀態,這也改變了主流媒體在其中的位置和職能的行使。[6]在報道策略方面,有研究指出,在重大時政新聞報道中,央視媒體的報道以短平快為特征,而地方媒體則傾向深入挖掘;央視媒體采用宏大敘述,而地方媒體則主打個人情感敘述。[7]這種“央地配合”能更好地實現主流價值觀的傳播。這些研究揭示了國內傳媒體系的分化狀態。在這樣的一個分化的媒介體系中,由于內部和外部的推力,不同層級的媒體呈現出差異化的報道策略和職能行使方式。
馬克思指出,信息具有上層建筑和商品的雙重屬性[8]。本文從信息的這種上層建筑屬性出發,分析媒體報道對于社會事實的建構方式。
理論層面,本文主要從框架理論切入,按本輪疫情發生發展的時間順序,以兩家媒體報道的全樣本分析為基礎,探討二者在框架策略上的異同。
根據疾病發展周期,本研究截取本輪疫情由發現、增長至開始回落的時間段,以3月1日至4月28日這一上海疫情上升期作為研究時段,以解放日報社推出的“上觀新聞”和《人民日報》建立的“人民網”報道為研究樣本,二者分別為地方主流媒體與中央主流媒體的新媒體端,具有較強的研究代表性。利用Python抓取網絡文本,根據“病毒命名、地點、防治措施、治療與應對結果”這一邏輯檢索相關關鍵詞“新冠肺炎、COVID-19、奧密克戎、上海、疫情防控、核酸、抗原、隔離、新增、方艙、物資、清零”,清洗無關條目,最終得到上觀新聞文本4995條、人民網文本1727條與疫情相關的新聞報道文本。
為了研究上觀新聞和人民網如何報道2022年3月1日至4月28日的新冠肺炎疫情,本文從理論文獻與文本本身出發,以單個報道文本為分析單位,基于陳原一對H7N9新聞框架的研究所提出的七個報道框架:疫情動態框架、醫學框架、防治框架、經濟后果框架、法治道德框架、領導力框架、其他框架[9],并結合相關研究材料進行了針對性的調整。本文認為,前三個框架可以統一歸納為疫情防治相關,而經濟后果框架則可以上升疫情對社會整體的沖擊,同時根據相關新聞文本還需要關注到主流媒體在應對突發疫情時所作的輿論引導功能、以及對于全球疫情圖景的呈現?;诖?,提出以下七個報道框架,使用DiVoMiner工具輔助內容分析。
感染-防治框架:聚焦流行病感染的實時動態,以及核酸檢測、抗原自測、社會封控等社會面防治舉措;
沖擊-恢復框架:著眼于疫情對于社會既定運行軌道的沖擊或中斷,以及社會嘗試在疫情狀態下對其秩序的恢復,如宏觀經濟、企業生產、物資供應、就業、教育等;
責任-法制框架:強調對疫情防控期間違法行為的懲治,和對防疫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違法行為如哄抬物價、倒賣等;
參與-援助框架:聚焦大眾對于防疫工作的參與和社區互助、城市間物資援助、后勤保障等形象傳播;
統籌-領導力框架:凸顯黨和政府在抗疫期間的領導力,包括對內的工作會議和對外的疫情通報,以及有關疫情防控整體政策、大政方針的宣傳;
引導-呼吁框架:包括媒體社論、評論等內容,以回應輿情、謠言澄清、民意引導、團結共識;
合作對抗-全球框架:著力展現全球其他國家的抗疫措施與成果,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圖式勾勒本輪疫情的總體形勢。
通過分析,本文發現央級媒體人民網與地方主流媒體上觀新聞建構抗疫整體形象時遵循了不同的框架規律與議題顯著性。上海疫情狀況作為眾多議題之一,在上海本地主流媒體上觀新聞中占據了絕大多數報道議程,而人民網作為央級媒體,具有更廣闊的議題范圍,因而“疫情”報道數量(n=1727)遠低于上觀新聞(n=4995),并且報道內容涵蓋了全國其他地區的疫情狀況。
在“疫情”這一媒體敘事下,以所有框架類目為總體樣本,人民網與上觀新聞報道框架占比如表1所示。

表1 人民網與上觀新聞報道框架占比
總體上,二者在疫情報道的框架建構的側重點上差異并不顯著,防治、領導力、恢復、援助均為前四個頻繁使用的框架。這是主流媒體在疫情報道中的客觀要求,亦即起到告知疫情動態,建立黨和政府威信,穩定社會秩序等功能。但在框架占比上,則可以看出兩個媒體的框架建構的差異。上觀新聞的框架占比較為平均,而人民網的框架占比則是感染-防治框架占明顯的數量優勢。這是因為上觀新聞的單篇疫情報道往往綜合采用了多個框架建構,以充分實現地方媒體職能,而人民網的單篇疫情報道則大多采用單個或少數框架,其中僅通報疫情動態的新聞占多數,主要突出告知動態功能。
疫情時期健康傳播的“感染-防治”框架分別以91.14%(人民網)和88.63%(上觀新聞)成為兩家媒體疫情報道最主流的框架。不同層級的兩家主流媒體均選擇此框架作為主要框架,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媒體基礎角色——傳播信息、反映現實與再造現實——的體現。
人民網與上觀新聞的疾病感染與防治框架交相呼應,完成了從短期疫情防控到中長期議程的編織,平衡了“信息播發”與過度曝光帶來的“媒介恐慌”。短期框架以數據新聞的形式客觀陳述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數量、個人防護、居民區消殺、物資保障等。中期框架包括解封與復工復產進度安排。長期框架包括防疫政策解讀、長期醫療防治傳播等防疫事務。在長期框架中,人民網作為央級媒體起到了旗幟作用,高屋建瓴傳達防控措施,上觀新聞多轉載相關消息并作出二次解讀與落地化實施。央地媒體三類框架交織,構成了本階段疫情防治與后期長時段社會面對突發疫情應對路徑的完整敘事。
主流媒體代表黨和國家的立場和形象,內容上追求立意深遠、表述準確。在互聯網文化場域內,主流媒體的話語有時會顯得過于生硬,但也發揮著一錘定音的功能。兩家媒體使用“統籌-領導力”框架,“統籌”“部署”等語詞被反復、高頻使用,強調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穩住經濟、防控風險、確保黨中央的大政方針落實到位。舉一綱而萬目張,中央主流媒體與地方主流媒體“統一思維”,把思想與行動統一到中央部署上來。在這一維度上,主流媒體的“黨的政策傳播者”職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過往研究認為中央級媒體對領導力框架的采用多于地方媒體。[10]但本研究發現中,上觀新聞使用的統籌-領導力框架比例(77.74%)顯著高于人民網(45.62%)。但以所有框架為總體樣本,二者比例大致相當(上觀新聞24.94%,人民網21.87%)。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由于過往研究往往選取《人民日報》作為研究對象,而人民網作為《人民日報》的新媒體版,新的載體拓展了傳統的紙媒版面,使得人民網可以報道各個地方的新聞動態,更多元的選題內容“稀釋”了領導力框架的比例。另一方面,官方意志為上觀新聞提供權威性背書,上觀新聞作為地方媒體更聚焦于上海地方,沖擊-恢復、引導-呼吁等框架與統籌-領導力框架結合使用,同時融合其他議題凸顯地方主流媒體的特殊性。
主流媒體中全球化圖景的呈現框架,對公眾建構并維持關于城市空間的異質“想象”至關重要,從而塑造“本地與全球”之間的共性與差異。[11]不同于以往各類疫情暴發地域的特殊性,本輪疫情的報道明顯關涉了“環球同此涼熱”的整體框架,將中國各大城市的抗疫措施、成果放在全球語境下評述。
采用這一框架的動因多源于本輪疫情發生發展、沖擊刺激對象的全球性,以及愈發頻繁的經濟社會交往帶來的全球波動的緊密性。一方面,這一框架下的敘事也是一次國家形象的構建,在對比與聯合敘事的框架下,中國“宏觀統籌、生命至上”的形象正不斷被強化放大。兩家媒體的相關報道多聚焦于感染人數與死亡人數的差異以體現抗疫原則與手段的直觀結果。另一方面,國家間抗疫政策與“效力”之間存在差異是正?,F象,但利用“差異”進行政治上的污名化與攻擊成了部分西方媒體的建構策略,尤其是本輪疫情中上海在西方媒體的敘事中被塑造為“受傷的中國第一大城市”,“警民對峙”“新冠清零政策重摧經濟”也成為西方媒體著重抨擊的對象。在這一維度上,人民網(12.62%)作為央級媒體起到激濁揚清的前哨作用,從“人權維護、經濟穩增長、職能部門平穩運行、政策令出有效、社會面動態清零”等維度建構國家形象。上觀新聞(14.10%)作為聚焦本地面向全球的主流媒體,選擇了類似的框架建構策略。“守望相助、共克時艱”成為全球合作報道的主流基調。總而言之,“抗疫”中全球圖景的勾勒也是一種政治敘事與政治博弈。
這些規則與策略構成了全球敘事的核心,體現了媒體就特定報道話題的框架積淀與敘事傳統。通過分析隱于海量報道文本背后抽象的框架規則,揭示了國際合作與對抗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播的動態過程和與國家形象建構的方式。
吳湘韓認為,建設性新聞的理念拓展了主流媒體發展的空間,主流媒體可與政府或宣傳部門形成良性互動,有效提升引導力、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塑造力、服務力。[12]堅持“主流媒體姓黨”需要貫徹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但在此次疫情中,出現了部分輿情被回避與遮蔽的狀況,從而激起群眾自發性網絡抗爭與展演。
作為現實社會網絡的延伸,基于互聯網與個人社交平臺的虛擬網絡抗爭已屢屢爆發,互聯網情緒、輿論的集中爆發,反映的是社會痛點,主流媒體如何回應成為現實難題。記錄上海疫情之下次生災害的各類視頻與新媒體文章一時間獲得現象級傳播后遭刪除,但輿論場的張力與撕裂并未停止。對于防疫政策的爭議,上觀新聞則與人民網保持了統一基調作出回應,引用權威信息來源與專業意見背書政策的科學性也是一種引導輿論的策略。從統計數據來看,上觀新聞(29.21%)使用了高于人民網(11.93%)的引導-呼吁框架頻率,實質上也是針對上海本地爆發的民眾情緒進行紓解,體現出地方主流媒體的政民對話屬性與傳播策略,在一定意義上上觀新聞承擔起了政府社會治理的媒介功能。
上觀新聞所使用的參與-援助框架比例達人民網的兩倍以上,這一方面是對于謠言與民眾關切的直接回應,另一方面體現出本地媒體的動員與服務職能。首先,物資問題直接關乎封控區民眾的生活保障,與此有關的謠言與流言也具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需要本地媒體及時進行信息公開,穩定民心。第二,由于區域間防疫政策的差異化,外省市物資援助受阻一度引起民眾憤慨,對于此類輿情的紓解與引導,上觀新聞采用了清晰的報道線索“援助主體-援助方式-援助進展與結果”的過程追蹤與責任聚焦。第三,媒介化時代,媒體已逐漸成為社會治理的路徑之一,在人員與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通過對社區自治的持續性報道,尤其強調各區、鎮、街道疫情防控中黨員的先鋒角色,意在對疫情防控阻擊戰起到正面動員效果。[13]
與之對比,人民網則較少使用社區互助與市民參與的框架,更多著墨各地醫療援助、重大基礎防疫設施建設、社會企業與保供主體相關報道,堅定全國一體、互助抗疫的社會信心。同時,穿插講述個體故事與心路歷程,把握主導,以“暖新聞”營造正能量的社會氛圍。
對話性是“處罰類”法制新聞的話語文本屬性。[14]人民網與上觀新聞均選擇了較小的框架比例報道道德與法治事件,并未表現出巨大的框架差異。兩家媒體的責任-法制框架報道,主要圍繞中央“依法防控”的布局展開“勞動糾紛處理”“處罰”“追責”三部分展開敘事,報道的犯罪行為主要包括六個類別: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暴力傷醫犯罪、制假售假犯罪、哄抬物價犯罪、詐騙與聚眾哄搶犯罪和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
對越軌與違法行為的界定及報道,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警示與引導作用,如上觀新聞對于處罰哄抬物價行為的報道,直觀回應了輿論關切的民生議題,起到了“穩大局”的宣傳引導作用,助推市場秩序的正常運行。責任框架下的主要新聞敘事為“官員防疫不力遭追責”類新聞,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民眾的政治信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表明,2020年疫情肇始,公眾對于政府工作能力和政府公信力的關注迅速提升,民眾對政府公信力的討論增多,“政府不作為”相關條目熱度劇增,疫情對于政府公信力總體造成了一定沖擊。[15]本輪疫情中上海的基層治理更是受到了極大考問,增強責任-法治框架宣傳,處理相關行政人員,亦是改善“央強地弱”政府公信力格局的舉措之一。
媒體內容受到經濟、政治、社會因素的影響,作為隱性的媒介信息的新聞框架也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解釋媒體內容以及社會變遷。[16]
上海作為2022年奧密克戎疫情的重要疫區之一,3月以來引起了中央與地方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為了更好地理解主流媒體如何描述“抗疫圖像”以及央地主流媒體之間的差異,本研究使用框架理論的視角,從感染-防治框架、統籌-領導力框架、沖擊-恢復框架、參與-援助框架、引導-呼吁框架、合作對抗-全球框架、責任-法制框架對人民網與上觀新聞疫情相關報道展開了內容分析。研究發現,在“建設性新聞”的總方針以及宣傳與報道并重的原則之下,作為中央主流媒體的人民網對于重大社會突發事件的建構多從黨的政策與抽象的大眾福祉出發,作為地方主流媒體的上觀新聞則表現出更多的人情味,更頻繁地回應輿情;人民網以“感染-防治”作為主體框架,旨在準確有力,而上觀新聞平衡使用各類框架,意在溫和傳情。在大同小異的策略之上,兩家媒體分別建構出“全國一盤棋”與“保衛大上?!钡目傮w敘事,報道框架大同小異,又各司其職,構成了本輪疫情中的主流媒體宣傳圖景。
通過以上結論,我們可以看到在全媒體深度融合,主流媒體、自媒體、平臺媒體“三足鼎立”的局勢下,主流媒體正在順應新的媒介環境,在堅守“大而全”基調的基礎上,尋求凸顯優勢,積極擁抱新的傳播格局。如人民網在疫情中突出自己的信源優勢,旨在以雷厲風行的獨家信息再造權威力量;而上觀新聞則在疫情中發揮自己的在地優勢,意圖以正面報道引導輿論、維護社會和諧。在主流媒體留下的傳播空間里,自媒體、平臺媒體、用戶等傳播主體也能各司其職,補足主流媒體在垂直度、靈活性等方面的不足,各類傳播主體制造的各色信息充分涌流,共同構成新傳播生態。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受到主流媒體以往慣例、話語體系與媒介定位的影響,公眾在一定程度上對主流媒體的服務性和對話姿態存有疑慮,對“權威發布”中的“權威”又格外敏感,未來面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央地主流媒體如何優化報道框架,對熱點與敏感輿情作出恰切回應,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思考與解決的問題。此外,由于受研究時限與疫情發展階段的限制,本文僅截取了“感染新增人數達到峰值”拐點前的媒體報道內容,對于疾病發展的后半程階段缺少對照分析,后續將會持續完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