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霞
(福建省閩清縣第一中學 350800)
元認知理論作為認知范疇的重要革新,通過揭露人類認知的基本過程、基本結構以及本質內涵,對高中數學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方法等起到重要指導作用.元認知主要指人們對自己認知的認識,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對自我認知過程的知識與控制能力.所有認知活動都離不開元認知,個體在完成學習任務的發展變化,也是元認知知識的發展過程.為此,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元認知理論,彌補學生問題能力較低的不足,改變學生過于依賴教師的學習思維,使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進一步提升,強化學生的解題水平.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解題目標意識,教師利用元認知理論,不但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促進作用,還要幫助學生明確解題目標,激活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為此,在課堂教學中,高中數學教師利用元認知理論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1)數學教師需引導學生明確問題整體目標,在整體目標引導下,為學生構建具有層次性的目標體系,譬如,高中數學教師講解問題練習時,需要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向學生說明自己是怎樣明確問題整體目標的,隨后將整體目標進行層次劃分,進一步分析不同層次目標的明確等.高中數學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目標設定過程時,能幫助學生減少對教師本身的依賴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反思,明確問題解題目標體系.(2)數學教師在講解問題時,也要注重自己結合不同目標選取方法的表達,譬如像學生表露,“我的目標是什么,我選擇運用何種方法”等,使學生意識到解決不同學習問題需應用不同方法.通過運用元認知理論,能幫助學生構建學習目標體系,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解題水平.

在高中數學學習中,學生需對不同學習環節產生自我意識與自我體驗,以此了解學習方法,學會自我調節與控制,而這也是元認知活動互動作用的結果.在元認知理論影響下,高中數學教學解題過程,可劃分為“提出問題——設計問題——控制問題——審核問題——優化問題——矯正問題——自檢問題”等多個環節.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根據元認知理論學習流程,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學習,為學生精心設計相應的學習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合作討論,使學生形成初步解題方案,并在反復討論與分析中,得出相應的答案,通過教師審核與評估的方式,進一步優化學生的解題過程,幫助學生糾正自身所存在的錯誤觀念,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例如:高中數學教師以“對數函數”知識點為例,教師可根據元認知理論的基本環節,組織學生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之中,為學生精心設計“證明函數f(x)=log2(x2+1)在(0,+∞)上是增函數.”數學問題,讓學生結合自身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在小組內進行解題目標、解題思路的初步設想,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相互討論與互動交流中,選取最完整的學習方案,隨后教師讓學習小組的組長對學習過程、學習時間進行合理控制,保障小組成員在解題過程中都能發揮良好的能動性,使學生的解題思維更加完整、高效,當學習小組得出相應的答案后,教師讓學生分享小組的答案,并通過師生審核評估的方式,對小組的答案提出優化建議.隨后,高中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思考過程,回顧小組合作中自己所發揮的優勢作用,以此糾正學生存在的認知問題與錯誤行為,讓學生將自己產生的錯誤問題合理指出,通過更新學習思路,在討論反思中,形成準確的學習成果.當學生小組討論完畢后,數學教師也要總結概括學生的表現情況,并對比過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我認知與自我反思中,不斷強化自身的解題能力,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
強化對高中數學解題過程的元認知監管作用,需要數學教師指導學生在學習期間通過檢驗與評估方式,自主分析自己在解題期間面臨的實際問題與根本原因.如若學生認識到解題期間所運用的方法沒有效果,需要讓學生改變解題思路,重新思考與解題.這就需要高中數學教師貫徹落實元認知理論,要求學生準備好反思錯題本,通過抄錄典型例題、錯題、關鍵知識內容等,將學生在學習中所面臨的典型例題,抄錄到反思錯題本上,并讓學生在旁標注相應的解題依據、解題思路、解題步驟等,以便學生在課下時常查看相應的問題,強化學生的鞏固復習能力.通過反復積累與及時糾正學生存在的錯誤認知,能提高學生的解題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反思意識,保障學生的解題效率.
例如:高中數學教師以“三角函數”知識點為例,教師利用元認知理論,引導學生將日常作業中、考試中的錯題記錄到反思錯題本上,將錯誤與正確的解題過程標注好,并寫出相應的原因與知識原理分析,以便讓學生在復習時,意識到自己習慣出錯的問題,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在有效的積累與改錯中,學生會對數學知識點與相應解題過程形成正確認知,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數學解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反思意識,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更加嚴謹規范,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
如若高中數學問題具有創新性特點,對于學生來講,將會激發起挑戰欲望,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學生在此情況下,也會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狀態,啟動自身的發散性思維,趁熱打鐵破解眾多難題,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但是,在最為關鍵的時刻,此類學生常常沒有將日常的學習水平與學習狀態充分展現出來,根本原因是,這類學生沒有注重問題的總結歸納,如若條件允許,時間充沛,學生會攻克許多復雜問題.這就需要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組織中,運用元認知理論,引導學生注重數學問題的總結歸納,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問題的關鍵點加以全面把控,并在固有的知識結構體系中,融入相應的新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新舊知識的內在關聯性與不同之處,強化學生數學解題能力.
為了強化學生的元認知體驗感,在高中數學教學組織中,教師應根據高考的基本要求,使學生能感受到成功解題所形成的成就感,并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認知體驗感.出于對學生學習基礎、數學能力的考量,高中數學教師復習相關知識點時,應該從教材例題、習題、往年高考題等方面入手,讓學生能夠運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識,解決相應問題,增強學生的解題能力與學習自信心.
例如:高中數學教師以排列組合、概率等內容為例,因學生對于此類問題的理解容易出現錯誤認知,教師可利用元認知理論,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題意內容,熟知不同概率題型,增強學生的元認知體驗感,在概率講解時,教師為學生選擇“共有30件商品,其中20件為一級商品,10件為二級商品,小明從這些商品中隨意選擇3件,請問其中至少有1件屬于二級商品的概率是多少?”等問題,通過讓學生掌握好基本算法,能夠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互斥事件的概率模型,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還可為學生選取相應的高考例題,幫助學生理解與應用概率知識,當學生形成概率思維時,學生的元認知體驗也會得到提升,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指導下,高中數學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深入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以此為學生提供數學實踐機會,讓學生在數學問題的總結、反思、思考中,提高對自我的認知能力,強化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保障學生的學習整體效率.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應深入了解元認知理論內在本質,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元認知理論的教學計劃,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