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棟
(安徽新安江水利水電勘測設計有限公司,安徽 六安 237000)
小堰水庫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姚李鎮長塔寺村,修建于20 世紀70 年代,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長401 m,最大壩高4.3 m,壩頂高程45.66~46.05 m,壩頂寬度為2.2 m~6.3 m。迎水坡無護坡,坡比約為1∶1.5,背水坡無排水溝,坡比約為1∶2,均雜草叢生。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7.09 km2,河道平均坡降2.2‰,流域平均寬度約1.444 km,水庫總庫容16.23 萬m3。水庫設計正常蓄水位43.50 m,10 a 一遇洪水設計,設計洪水位45.30 m,50 a 一遇洪水校核,校核洪水位45.75 m。水庫樞紐建筑物由主壩、放水涵(兼溢洪)等組成,為Ⅴ等小(2)型水庫。工程安全鑒定為三類壩,急需采取加高培厚等工程措施進行全面除險加固處理,以恢復水庫灌溉、防洪和養殖等功能。
庫區屬丘陵低崗地貌,地面高程42.48~46.08 m,地形略有起伏,庫區岸坡一般較低矮,高2.0~4.0 m。庫區地表均被第四系地層所覆蓋,以全新統(Q4)粉質黏土地層為主,可塑,局部為硬塑狀,厚度大于5 m,不存在庫岸不穩定、庫區滲漏、浸沒、誘發地震等問題。大壩填筑土料來源主要為附近崗地山坡或農田,摻雜有耕植土,壩基土層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粉質黏土層。地下水主要為孔隙水,孔隙潛水主要分布于壩身填土深部及淺部粉質黏土中,為區內主要含水層。工程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05 g,相應地震基本烈度值為Ⅵ度。
采取小堰水庫壩體具有代表性的土樣做擊實試驗,其最大干密度γdmax=1.64 g/cm3。按照《小型水利水電工程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L 189—2013)對壓實度不低于0.95 的要求,用平均最大干密度的0.95 即γ控=1.56 g/cm3,作為大壩壓實度評價合格的判斷標準。壩身填土干密度試驗共4 組,范圍值為1.52~1.53 g/cm3,其中低于γ控值的有4組,占總數的100%。壩體的黏粒含量為21.0%~22.9%,塑性指數IP=12.9~13.7,根據《水利水電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規程》(SLT 251—2015)的規定,壩體填筑材料基本符合規程要求,平均干密度1.53 g/cm3,大壩壓實度合格率為0%。大壩壩體填筑土地層為素填土,滲透系數為3.00×10-4cm/s,屬中等透水層,壩體存在局部滲漏。壩基土體滲透性主要為弱透水,滲透系數為1.54×10-5~3.12×10-5cm/s,平均值為2.88×10-5cm/s,在允許值3.50×10-5cm/s 以內,產生滲透變形破壞可能性較小,壩基滲漏及壩體穩定安全性問題較小。
經試驗分析,壩體現存壩高不滿足防洪要求、局部壩體滲漏、壩坡沖蝕破壞、泄水閘過流能力不足等病險,需采取壩體加高培厚、壩坡穩定加固和壩坡防侵蝕加固等措施,全面消除水庫安全隱患[1-2],保護和改善區域防洪安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小堰水庫正常蓄水位45.30 m,設計洪水位45.30 m,校核洪水位45.75 m。多年平均最大風速12 m/s,水庫計算吹程D=110 m。根據規范SL 189—2013,得出壩頂超高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 計算結果可知,小堰水庫壩頂高程由設計洪水工況控制,設計壩頂高程應不低于46.30 m。小堰水庫現狀壩頂高程45.66~46.05 m,部分壩段不滿足防洪要求,設計壩頂高程統一加高培厚至46.30 m。

表1 壩頂超高計算成果
大壩填筑標準低,經過多年運行,壩坡沖蝕嚴重,不規整,坡度較陡,不滿足規范要求[3-4]。根據規范SL 189—2013,統一加高培厚至46.30 m高程,5 m 寬度;將上下游壩坡比加高培厚至1∶2.5;小堰水庫大壩為5 級建筑物,大壩加高培厚填筑土的壓實度應不低于95%。大壩加高培厚后的標準橫斷面,如圖1所示。

圖1 大壩標準橫斷面
3.3.1 防滲加固方案比選。目前,中、小型土石壩垂直防滲加固方法較多,主要包括:黏土斜墻(心墻)、水泥土防滲墻、混凝土截滲齒坎、垂直鋪塑等。根據小堰水庫大壩的特點和各種防滲措施的適用范圍,設計優選黏土鋪蓋和高噴灌漿截滲齒坎兩種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選。
方案一:黏土鋪蓋結合截滲齒坎。在水庫迎水側回填黏土鋪蓋,并在壩腳新建C20 混凝土截滲齒坎,形成一個封閉的整體,從而起到截滲的作用。
方案二:高噴灌漿截滲齒坎。在壩身上連續鉆洞,并由高壓氣流(或液流)切削土體并將水泥粉或水泥漿液與鉆孔周圍土體進行充分攪拌,形成水泥土墻,從而起到截滲的作用。要求成墻厚度不小于30 cm,墻體滲透系數低于1×10-6cm/s。
兩種方案比選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 比選結果可知,方案一投資明顯比方案二少,且方案二施工質量控制難度大,故設計優選黏土鋪蓋結合截滲齒坎方案作為大壩壩體防滲加固方案。

表2 大壩防滲加固方案比選結果
3.3.2 大壩加固后滲流分析。大壩壩身素填土以粉質黏土為主,滲透變形類型為流土,安全系數為2.0,允許水力比降0.48。根據大壩的險情狀況,選擇樁號0+245.0 m 斷面,應用平面有限元計算程序計算上游正常蓄水位(45.30 m)與下游不利水位(無水)、上游設計洪水位(45.30 m)與相應下游水位(無水)、上游校核洪水位(45.75 m)與相應下游水位(無水)的穩定滲流場和水位由正常蓄水位降至死水位(45.30 m 降至43.50 m,24 h),降落時的非穩定滲流場。大壩加固后滲流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 分析結果可知,大壩加固后下游坡出逸坡降值均能滿足規范要求。這主要得益于壩體主體采用滲透系數較低的黏土,加固后大壩滲透穩定安全可靠。

表3 大壩加固后滲流分析結果
3.3.3 大壩加固后壩坡穩定分析。根據工程地質勘探資料,壩身、壩基土的力學指標,如表4所示。

表4 壩體和壩基土壤分層力學計算指標
壩坡穩定性分析選擇正常蓄水位(45.30 m)、設計洪水位(45.30 m)、校核洪水位(45.75 m)、水位降落期(校核洪水位降落至死水位)(45.30 m 降至43.50 m)和施工期(40.00 m),下游水位均為0 m 的5種工況來驗算大壩的壩坡穩定性。壩坡穩定性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分析結果可知,0+245.0 m斷面在各工況下的壩坡穩定安全系數均滿足規范要求,大壩加固后抗滑穩定滿足要求,大壩壩坡整體安全穩定。

表5 壩坡穩定分析結果
3.4.1 泄洪建筑物布置。新建泄水閘設4 孔,寬頂堰孔口,孔凈寬3.0 m×4,閘門尺寸為3.0 m×2.5 m,堰頂高程43.50 m,閘頂高程46.30 m,采用手電兩用固定螺桿式啟閉機,啟閉機平臺高程49.10 m。閘室段設交通橋與壩頂同寬,橋板為30 cm厚鋼筋混凝土板,兩側設護欄。上游連接段鋪蓋長度4.5 m,鋪蓋厚度0.4 m,兩側為C20混凝土擋土墻。下游連接段消力池長度17.50 m,護坦高程41.00 m,池深0.7 m,兩側為C20混凝土擋土墻。
新建溢流堰設計為單孔5.0 m 開敞式結構,堰頂高程45.30 m。進口段總長2.43 m,寬6.30 m,兩側設C20 混凝土擋土墻,底部采用C20 混凝土護底;溢流堰為寬頂堰結構,凈寬5.00 m,長5.00 m,兩側設C20 混凝土擋土墻,底部采用C25 鋼筋混凝土護底;頂部設交通橋,橋板為30 cm厚鋼筋混凝土板,兩側設護欄;泄槽段總長度13.20 m,底寬5.00 m,矩形斷面,兩側為C20 混凝土擋土墻,底部為C25鋼筋混凝土護砌;下游設消力池,消力池長10.9 m,寬5.0 m,矩形斷面,兩側為C20 混凝土擋土墻,底部為C25鋼筋混凝土護坦。
3.4.2 泄洪能力復核。小堰水庫新建泄水閘為寬頂堰形式,按《溢洪道設計規范》(SL 253—2018)進行分析,如式(1)。

式中:Q為流量,m3/s;m為二元水流寬頂堰流量系數;ε為側收縮系數;B為溢流堰總凈寬,m,B=12 m;H0為堰上總水頭。按式(1)計算得小堰水庫水閘泄流能力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水閘泄流能力復核結果
從表6 可知,設計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時,水閘可下泄流量Q分別為63.20 m3/s 和84.54 m3/s,均大于規劃流量30.18 m3/s 和64.71 m3/s,水閘泄洪能力滿足設計要求。
3.4.3 消能防沖分析。小堰水庫新建泄水閘屬于5 級建筑物,采用設計標準為10 a 一遇洪水,其相應的消力池計算深度為0.65 m,消力池長度為15.97 m。為確保水閘泄洪安全,取消力池深度為0.70 m,池長17.5 m,海漫長度15.0 m,消力池末端設拋石防沖。
小堰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養殖等功能的小(2)型水庫。因受當時建設技術標準低、投資資金少等因素的影響,水庫現存填筑土密實度低、壩體局部滲漏、泄水閘過流能力不足等問題。采取合理的加高培厚、黏土鋪蓋結合截滲齒坎防滲、泄水閘拆除重建等除險加固工程措施進行修復處理后,壩體填筑土密實度、壩坡穩定性和泄水閘結構應力等均得到極大改善,防滲加固修復和生態效果良好,水庫大壩病險問題得到合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