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雪萍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政治優勢和戰略方針,是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統一戰線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審時度勢,在中國社會不同的發展時期,建立不同階層之間的統一戰線,實現了“變”與“不變”之間的辯證統一。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中國共產黨正確的統一戰線思想和實踐帶領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了獨立、自由和富強。統一戰線的思想隨著時代發展被賦予新的內涵,但終將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偉大經驗和寶貴財富。
鴉片戰爭爆發以后,西方列強不斷侵略中國,中國人民在與帝國主義不斷抗爭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無法抵御外來侵略,實現中華民族崛起。此時,迫切需要中國先進分子走出一條救民于水火的道路。
1919 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準備。1921 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1922 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黨的性質,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大會通過的《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初步提出統一戰線的方針。大會提出,要聯合全國一切的革命黨派,聯合資產階級民主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并決定邀請國民黨等革命團體舉行聯席會議,共商具體辦法。
無產階級與各民主黨派之間是相互聯合和輔助的合作關系,不存在附屬和合并,為了共同目標,相對獨立完成自己階級內部的運動。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后,拉開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統一戰線的序幕,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成為中國革命的同盟者,更加堅定了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實現民族獨立的信心。
1927 年國民黨右派集團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共兩黨合作全面破裂。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始正面反擊國民黨的右派勢力。“八七會議”總結了統一戰線的經驗教訓,開始把統一戰線的著眼點轉移到發動工農群眾身上,明確提出要與工農建立密切聯系;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先將工農從壓迫當中解放出來,聯合工農進行武裝斗爭,以建立革命政權。
1928 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中國仍然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對以往的錯誤進行批判和糾正;制定了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策略,清晰指出要建立工農蘇維埃政權。此時,城市小資產階級、農民階級、工人階級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工農紅軍成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這個時期的統一戰線性質是“反封建壓迫、反國民黨統治的工農民主的民族統一戰線”。
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時期就是中國的土地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真正認識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并將關于農民問題的一系列重要觀點,運用于土地革命的偉大實踐中,使中國革命統一戰線從此開始建立在牢固的工農聯盟的基礎上。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九·一八”事變之后,內憂外患的中國人民意識到當前的民族危機才是首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迫切需要。

1935 年,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等問題,制定出適合新情況的政治路線和戰略方針,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工農商學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抗日團體、各界愛國人士以及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聯合組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日益壯大,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是中華民族開始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1945 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人民迫切希望在國共兩黨的繼續合作下迅速實現社會和平與發展。但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統治集團想要實現一黨專制,公然向中國共產黨發動攻擊,破壞政協協議和停戰協議,全面發動內戰,導致第二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
中國共產黨為了滿足人民和平與發展的愿望,發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號召,希望通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實現共和。為了推翻蔣介石的反動政權,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開明紳士、少數民族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繼續走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道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統一戰線仍然是我國一大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它為調動社會各階層的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1978 年,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開始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統一戰線重新得到落實,明確了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任務。黨的十二大進一步提出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這就更加密切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
愛國統一戰線的實質是調動一切愛國力量,實現中國社會的和平與發展,實現民族團結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持愛國統一戰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凝聚了所有可以凝聚的力量,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建設,建立了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推動了中華民族在經濟、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發展進步,推動了國內各民族的共同發展與進步。
進入新時代,愛國統一戰線被賦予了新的歷史內涵。新時代的愛國統一戰線是更加全面、更加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進一步實現大團結和中華民族的大聯合,實現人心和力量的匯集,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范圍擴大到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統一戰線工作,召開一系列重要會議,出臺一系列重要文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科學回答了統一戰線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新時代統一戰線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將“堅持統一戰線”作為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強調“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黨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也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這一重要歷史結論,對于我們奮進新征程,最大限度地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書寫新的恢宏篇章,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