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瀟,王丹,代林秀,李穎,姚丹
(成都工業學院,四川成都 611730)
在堅定文化自信、服務國計民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語言文字發揮著重要作用。普通話的普及自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已提上日程,195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1],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普通話;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將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正式納入法定位置; 到2020年,我國普通話普及率達80.72%,識字人口使用規范漢字的比例超過95.00%。
2021年,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普通話在全國普及率達到85.00%,基本實現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是語言助力鄉村振興的主體與核心,牽動著民族地區的進步與發展。如何找到適應當下民族地區推普的可持續模式,完成從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的銜接與轉型,是有效推進推普事業、精準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步。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語言環境的復雜性,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滯留著重重問題,使得推普工作難以取得成效,在較大程度上阻礙著當地的發展。推普在人才、過程、成效三個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影響推普的可持續發展(見圖1)。
圖1 推普問題分析圖
涼山彝族自治州屬于我國西南地區“三區三州”的貧困地區。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人才從民族偏遠地區流向城市,使得當地僅留下受教育程度低的老人、小孩。根據表1可知,“能流利說出普通話,基本教學無影響”的教師占比僅為46.00%。且教師大多為當地居民,少數人接受過系統培訓,在日常教學中常采用彝語或彝語與普通話穿插的方式交流,專業化程度亟待提高,致使推普工作難以順利進行。
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引進的人才可持續性不夠,制約著推普工作的推進。如表1所示,在前往當地推普的團隊中,支教教師占34.60%,高校學生占59.20%,專職教師占9.20%,但僅依靠短期的支教和學生團隊強化推普力度是不長遠也不現實的。
表1 當地教師普通話水平及主要推普團隊情況
當前彝族地區在推廣普通話方面普遍面臨人才短缺、人才綜合素質不高,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引進激勵政策吸引力不夠,致使推普的人力資源難以保障。
由表2可知,民族地區推普的形式有高校支教、成人夜校、入戶宣講、開辦培訓,均集中于理論方面,形式過于單一,致使推普涉及范圍小,無法深入發展,實現推普全面化、均衡化。推普的形式單一導致推普效果不夠好。
表2 常見推普形式及推普活動參與情況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當地推普教學設施不完善,推普內容相對傳統,并未針對不同層次人群設置相應的推普課程。同時彝族地區的中小學校缺少豐富特色的教學內容,從當地老師的教案中可以看出,內容沒有與時俱進,不夠實用且難以鞏固。而當地學生在家庭生活、社會交際中大多都用彝語交流,掌握的漢語詞匯不足,漢語熟練程度薄弱,從而導致當地學生的普通話學習效果參差不齊,推普有效性低。
由表3可知,高校開展的推普社會實踐活動時間“3-5 天”占比58.50%,“6-10 天”占比34.10%,“15 天以上”占比7.40%;推普頻率“一年一次”占比42.70%,“一年兩次”占比45.10%,可見大多數推普團隊推普時間較短、 頻率較低,難以實現持續性教學,無法保證當地學生與居民有效接受知識,沒有形成氛圍,無法鞏固。
表3 推普持續時間及推普頻率情況
在對當地居民和政府訪談時,他們明確提出推普團隊的推普時間較短,缺乏可持續的推普體系,影響了推廣普通話的成效。
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如何更好地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進一步提升推普成效,構建可持續推普體系,保障脫貧不返貧,切實助力鄉村振興,是全社會共同思考與完成的工作。根據以上問題,并針對目前的推普工作,該文提出“三元多維”推普可持續模式:三元即為推普人才、推普過程、推普成效,多維即為全員、全程、全方位,以此來有效提升推普工作效果與滿意度。
民族地區缺乏專業的推普人才,導致居民普通話質量不高、普通話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因此,提高推普專業度是調動普通話學習積極性、 保證推普質量的關鍵。
第一,從國家層面來看,一方面需要國家制定大政方針政策,對推普工作給予切實的支持與鼓勵;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定期組織開展針對推普人員的專業化培訓,扎實推普人員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民族語言等方面的理論水平,以推普的專業性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又以學習的積極性反向推動推普的專業性,實現推普與被推普人員間的有效聯動。
第二,從社會層面來看,一方面需要持續加強普通話師資隊伍建設,集合強勁有力的師資力量,尤其要充分發揮中共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致力于培養一批優質推普骨干; 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學生群體中的推普團隊建設,鼓勵師范類大學生、研究生積極投身于“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工作,發揮志愿服務的奉獻精神,逐步形成一支穩定、持續的推普志愿服務團隊,為更好地長期從事普通話推廣工作添磚加瓦。
民族地區推普活動存在著活動形式單一、 活動內容乏味等問題,使得推普活動參與度低,成效甚微。在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傳統的推普支教活動顯然無法滿足民族地區居民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對推普活動不斷進行創新是提升推普吸引力、增強推普趣味性與針對性的重點(見圖2)。
圖2 全程助力推普圖
第一,從推普前期來看,制定普通話宣傳措施。推普團隊與政府、媒體中心進行聯合,提前對推廣普通話工作進行廣泛宣傳與動員,使得“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3]的觀念深入人心,在民族地區形成正確的普通話學習意識。
第二,從推普中期來看,改善普通話教學方法。開設特色推普實踐課程,把普通話推廣與居民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根據居民不同年齡、 不同文化層次,相應地提供農村電商、互聯網技術、衛生健康、四史教育等知識培訓,以先進的知識代替原有的陳舊觀念,逐漸培養一批有技術、高素質、懂經營、善管理的少數民族群體。同時,聚集民族地區的優秀普通話代表,組建普通話應用代表團,尤其發揮公職人員、外來企業負責人的帶頭作用,充分釋放推普典型與示范的引領力,營造良好的普通話環境和氛圍,進一步鞏固普通話學習效果,以此實現推普工作的運轉[4]。
第三,從推普后期來看,注重語言價值的再開發[5]。整合互聯網中的優質教學資源,將推普與新媒體緊密結合,打造“線上+線下”的推普模式。在線下實地教學后,通過微信、QQ 等社交平臺與當地居民保持聯系,實行學習打卡制度,對居民的普通話學習進行相應的督促與指導,將學習資源以及普通話的價值發揮至最大限度。
推普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目前民族地區推普大多依托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一形式開展,持續周期短、 推普滿意度不高,成為目前推普工作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嚴重制約著工作效果。因此,從多個渠道著手,全方位切實做好推普工作,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第一,從線下渠道來看,利用當地的重要節日作為契機,舉辦富有民族特色的語言藝術活動,寓教于樂,打造良好的普通話環境和氛圍,激起民族地區居民對于學習普通話的熱情與信心; 定期對當地普通話學習者發放調查問卷,實時掌握居民的普通話學習情況,并根據反饋信息對推普策略進行調整與改進,穩步推進推普工作的開展。
第二,從線上渠道來看,針對少數民族群眾普通話的學習現況,利用云錄播、云直播、云講座等方式在當地建立起一個語言資源數據庫,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使少數民族地區居民都有機會持續接受新知識、新思想;依托“語言扶貧”App,實現人人學、時時學、處處學,提升普通話的學習效率與效果[6]。
第三,從“線上+線下”的渠道來看,從不同方位入手,收集當地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形成一個固定的信息鏈,基于推普源頭,改進推普體系。
推普曾經是脫貧攻堅的任務之一,現在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在后脫貧時代,推普需要不斷拓展內涵,不斷賦予新職能,才能有效推動鄉村振興的步步推進。當前,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推普工作道阻且長,如何實現普通話推廣的持續化、語言文字的規范化、 語言系統的完整化,使得鄉村振興目標如期實現,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