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衛生分院) 李婷 姜欣悅
近年來,青少年作為互聯網使用的主體,因沉溺于互聯網而導致學業下降、行為失常的報道屢見不鮮,應引起廣大學者的重視。
“病理性使用互聯網”(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 應時而生,主要強調對互聯網的非理性或不當使用,不完全等同于Young所界定的PIU。表現為個體在不上網時會感受到不斷增強的緊張感或是情緒喚醒,而在上網后會感受到一種解脫感或是滿足感。與“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的表達高度吻合,即個體因長時間和高強度使用社交網絡,導致不可抗拒地延長使用時間,以及由此帶來的以心理苦惱和生理不適為特征的社會心理現象。
青少年作為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的高發群體,各級各類學校德育管理部門均應給予相應的重視。本文旨在通過研究五年一貫制高職護生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的現狀,提出針對性的管理與干預建議。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樣,選取南京市某高職衛生類學校護理專業二至四年級全體女性在校生作為樣本。按答題時間和測謊題剔除無效問卷后,本研究有效樣本量為587人,平均年齡為16.79±1.96歲。
(二)研究工具。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聯網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 APIUS)。該量表共38條項目,共有6個因素,分別為突顯性、耐受性、強迫性上網/戒斷癥狀、心境改變、社交撫慰及消極后果。采用Likert 5點記分,其中完全不符合=1,基本不符合=2,不確定=3,基本符合=4,完全符合=5,得分越高越傾向于網絡成癮。APIUS的項目平均得分大于等于3.15分者為“PIU群體”,大于等于3分小于3.15分者為“PIU邊緣群體”,小于3分者為“PIU正常群體”。本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α系數為0.952。
(三)數據處理方法。用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因 P<0.05,有統計學意義。
(一)五年一貫制高職護生病理性互聯網使用現狀。在本研究樣本中,高職護生在不同年級水平、不同性別、不同班團干部任職情況以及是否獨生子女的不同情況下,各維度得分見表1~表4。
表1 不同年級APIUS得分(n=587)
表2 不同性別APIUS得分(n=587)
表3 不同班團干部任職情況的APIUS得分(n=587)
表4 是否獨生子女的APIUS得分(n=587)
結果顯示,心境改變維度得分最高,接下來依次是突顯性、社交撫慰、戒斷癥狀、耐受性維度,消極后果維度得分最低。不同年級比較顯示,在突顯性、耐受性維度有統計學意義;是否擔任班團干部比較在心境改變維度有統計學意義;不同性別以及是否為獨生子女的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
(二)五年一貫制高職護生不同群體分組的網絡成癮情況判定比較。在本研究樣本中,高職護生在不同群體特點分組的情況下,網絡成癮情況判定比較見表5。
表5 在不同群體分組情況下的網絡成癮情況判定比較
總群體中,90.63%為正常群體,4.26%的學生需要關注,5.11%的學生需要重點關注及引導。不同群體分組后比較顯示無統計學意義。
APIUS的總分說明我校五年一貫制高職護生使用互聯網主要是為了改變心境,借助社交撫慰的力量,不能及時自控抽身離開網絡,同時對于消極后果并不認同或在意,經過分析,考慮與其心智不夠成熟、不能有效自我調整有關。不同年級比較說明2017級(三年級)護生在突顯性、耐受性維度與2016級與2018級有明顯區別,進一步分析,因為經歷過一年級與二年級,三年級年齡接近18歲,家長對于子女的管控多呈現自然而然的放手狀態,且沒有四年級的學業負擔重及就業壓力的感受,所以會有更多的時間沉浸在移動社交網絡中。與此同時,不擔任班團干部的學生在心境改變維度得分較高,經過訪談后,發現不擔任班團干部的學生因為自主支配的時間更多,所以在學習閑暇時會更加依賴社交網絡的使用。
PIU判定后,顯示正常群體占比較高,說明大多數學生對網絡社交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不會對移動性社交網絡過度依賴。進一步分析,與學校統一管理手機、限制手機使用時間的管控有關,但是對于自控能力較弱的學生仍需要重點關注,更要進一步探討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所隱藏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有效疏導。
通過對五年一貫制高職護生的問題性社交網絡現狀的調研及分析,可以發現學校的德育及教學管理只要有章可循,就可以對學生的移動性社交網絡使用產生一定的約束。
為對學生更好地進行移動性社交網絡的管理與疏導,學校、家庭、社會應當聯合起來全員育人,可以考慮從以下四個方面完善:一是加強德育及教學管理模式的建設,對移動性社交網絡的使用進行時間管控;二是加強家校溝通互動,請家長們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長,并且能夠從流量管控方面進行干預;三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內容的開設,要基于學生的心理狀況,通過班主任進行實時教育,通過心理社團及宣傳海報等進行有效引導;四是加強心理咨詢室的建設,通過建立心理跟蹤檔案,在進行有效疏導的同時,及時跟進,依照管理原則及時與班主任及家長溝通,全面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