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源在 陸海濤

蓮前派出所綜合指揮室
為了提升派出所警務工作效能,切實為基層減負增效,近年來,廈門市公安局推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派出所的應用,深化智慧型派出所建設,將“科技賦能”與“機制適配”相結合,先行先試探索出一條派出所業務工作標準化的路徑。
廈門市公安局將標準化、智能化、社會化作為主攻方向,將派出所工作梳理量化成一項項要求明確、流程清晰的“標準件”,依托智慧社區警務運營中心進行數字化流轉、智能化應用,實現業務規范化、賦能精準化、工作實戰化,進一步夯實公安工作根基、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打造了派出所標準化建設的“廈門樣板”。
廈門市公安局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各類風險的關聯性、穿透性增強,新型治安難題不斷涌現。各警種為了完成相關任務指標,都把自己的任務往基層派出所下達。各項任務沒有統一標準,業務重疊交叉,派出所存在負擔過重、重復工作和民警盡職難免責等問題。
各警種任務指標不斷向派出所下達,“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現狀導致派出所民警的職能疊加、負擔加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社區警務任務就包含了19警種225項,這些任務大部分存在交織的工作要求,同一工作要求缺乏整合,基層民警重復采集、重復錄入,極大制約了派出所的工作效率。
多數警種部門在下達任務時,未及時配套下發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和精細化的工作要求,基層民警有時無法充分明確任務要“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導致任務反饋的完成情況出現質量不高、信息不準等問題,一定程度影響了派出所的工作完成質效,亟需對工作任務指標和要求進行統一標準化。
派出所工作業務雜、變化快,從基礎信息維護到矛盾糾紛調處,從重點人員管控到群眾業務辦理等等,都需要全方位的科技支撐,為業務工作提供精準制導能力。全國各地各部門廣泛建設了各類信息化系統、平臺,但絕大多數都是圍繞警種業務主線搭建的,缺少一套為派出所、基層民警量身打造的信息化支撐體系,導致基層民警出現“瞄不準”“找不到支撐”的問題,迫切需要在任務下發的同時給予精準的科技賦能,幫助基層民警明確任務“怎么干”,真正實現業務與技術的深度融合。

派出所民警接收“e治理”App工作指令開展標準化工作
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是公安機關與政府各部門的共同職責,但目前社區協同共治難題始終存在,社區警務工作大部分存在封閉運行的情況,城鄉社區警務與網格化服務管理的融合度不高,缺乏規范、安全、高效的協同渠道,多數業務依靠民警“單打獨斗”,未充分利用政府部門、網格員、群防群治等力量,難以滿足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需要。
目前,派出所工作開展形式主要以“任務指標驅動”,各項業務任務雜多,對應上級業務警種、部門不同,無法整體統籌、量化分析民警的工作情況,且校驗工作完成質量基本依靠人工校驗方式,考核工作耗時長、成本高,考核評估不具備客觀性,缺乏一套系統、全面、科學的考核評估體系,導致基層民警任務負擔重、工作焦慮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派出所民警的身心健康。
機制配套是實現工作任務閉環管理的必要舉措,科學的警務運行機制構建離不開機制的變革。機制、業務、技術三者之間是否相互適配,直接決定了公安工作的成效好壞。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手段的不斷發展,各地公安機關的“生產力”也在不斷提高,但也普遍存在著機制適配不夠的問題,比如在公安隊伍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協作、上級公安機關與下級公安機關之間的銜接等方面,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斷點,亟需查缺補漏。
廈門市公安局在深入調研后認為,要破解派出所工作面臨的以上六大難題,必須堅持科技創新與機制創新一體推進,實現大數據條件下的工作任務整合、調度、賦能、執行、考評全流程標準化,從而打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配的現代警務體系。因此,建設符合派出所要求的業務工作標準化體系迫在眉睫。

“e治理”App里的標準化工作表單
廈門市公安局與時俱進強化數字化思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大力推進智慧型派出所建設,提升派出所工作智能化水平。把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驅動派出所業務工作標準化,建設數字化條件下的業務標準化體系。
針對市局機關警種部門下達任務籠統不清、基層社區民警負擔過重的問題,把派出所基礎工作標準化、智能化作為主攻方向,在部治安管理局和省廳的精心指導下,探索構建了大數據條件下的警務新模式。在市局層面,明確規定警種部門對派出所下達工作任務,必須梳理形成工作“標準件”,逐項明確任務的標準和要求,讓基層民警知道“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同時,建立“數據池”,自動匯聚“一標三實”、治安管理等31個系統平臺資源以及1851個智慧安防小區、16萬余路監控視頻等智能前端采集數據,實時研判生成各種數據產品,最大限度地實現數據賦能,幫助基層民警解決好“怎么干”的問題。在分局層面,通過實體化運作智慧社區警務運營中心,對上級下達的任務標準件進行歸口管理,歸并同類項后統一下達任務指令,有效解決了“任務多頭下達、民警重復勞動”的問題。充分發揮分局掌握的相關工作資源,為基層民警開展社區警務進行二次賦能。在派出所層面,為民警配備新一代移動警務終端,研發“e治理”等App、小程序,讓他們通過“點一點、掃一掃”等方式,按圖索驥做好工作。工作數據后臺自動留痕統計,省去了不必要的表簿冊填報,切實為基層減負增效。
業務標準化是為了實現警務工作最佳效益,對警務工作量化和數字化制定、發布和實施的過程。廈門市公安局在2021年制定了業務標準化立項、設計、審議、發布、運行5個環節所涉及14個作業科目及30個作業項的《業務標準化作業規范》。由強所辦牽頭,各警種按照作業規范參與梳理各警種下發給派出所的業務,按照“誰的業務誰指導”的原則明確警種(部門)指導派出所工作職責,相關警種部門下達給派出所民警的工作指令必須做到“四個標準”,即:標準工作對象(訪查檢查對象的人員、地址或單位),標準工作內容(開展工作需要核實、登記的具體信息內容等),標準賦能信息(在指令單推送大數據賦能信息,其中需要民警手工錄入項目不得超過30%),標準評價要求(對民警完成工作情況提出質量評價標準)。形成以業務規范為前提,數字化驅動業務標準化。
業務“標準件”是業務標準化成果的體現方式,是把業務標準化成果轉化為可數字量化的業務規范和可數字流轉的執行程序,最終形成人機可執行的標準文本,系統能操作的標準應用,各級能支撐的標準運行,數字能反映的標準評價。基層民警在使用時,警務終端“e治理”App自動把業務標準件聚合成“三單一碼”。“三單”一是把指引標準化聚合為業務清單,就是民警開展業務工作的清單,同時業務整合歸并(比如同一地址治安部門治安檢查、人口部門“一標三實”核查,出入境部門境外人員核查合并,減輕民警工作量);二是賦能標準化聚合成賦能清單,民警在執行任務時能精準收到與其任務相匹配的數據賦能信息;三是協作標準化聚合成協作清單,民警在執行任務需要協作時能隨時發起與網格員和群防群治人員等社區警務團隊的協同。“一碼”是評價標準化聚合成工作碼,民警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分級分類自動聚合成工作正常的綠碼、工作提醒的黃碼、工作糾正的紅碼,并自動形成日、周、季、月、年工作檔案。
自2021年5月新模式運行以來,圍繞重點人員管控、實有人口管理、反詐精準勸阻、治安場所管理、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個人極端暴力犯罪預防處置等7類20項業務,共制定了713張工作/賦能/協作表單,上線56個業務“標準件”,下發36.8萬項標準任務,完成率97.6%,任務按期完成率提升34.8%。
廈門市公安局把推進基層基礎工作標準化作為加強公安機關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錨定智慧警務建設的總體目標,堅持政策引領與戰略牽引同頻謀劃,科技創新與機制創新一體推進,以業務“標準件”為依托,推動基層基礎工作標準化,實現了警務工作減負提質增效。
“標準件”融合了業務標準化、賦能智能化、協同社會化。第一是落實了公安部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警種部門支援派出所機制、加強大數據智能化應用的決策部署。第二是厘清了全局上下、公安內外對派出所基礎工作“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的作業規范。第三是打通了大數據計算能力和海量數據資源對派出所基礎工作“怎么干”的賦能管道。第四是突破了警種部門支援派出所時支援機制不規范、場景不具體、流程不清晰、制度不健全、責任不明確而導致支援不到位、受援效果不明顯問題,為推動形成機關圍著基層轉的支援體系提供了堅實保障。
業務“標準件”是以標準工作對象、標準工作內容、標準賦能信息、標準評價要求為目標要求,以業務警種、科技部門、基層單位、運營主體為設計團隊,以警務工作量化和數字化為方法手段,以立項、設計、審議、發布、運行為制作流程,以可數字量化的業務規范和可數字流轉的執行程序為標準成品,有效促進了基層操作與警種指導之間、標準規范與實戰效率之間、業務要求與科技賦能之間的優勢融合,實現了警務工作最佳效益。
業務“標準件”可以作為政策具體化、落實具體化、操作具體化的關鍵抓手,牽引派出所、分局、警種、社會面等不同角色將規范、賦能、支撐、落地、協同等工作融合成件,牽引民警明確基層基礎工作“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動態檢驗業務規范化、賦能精準化、工作實戰化的完成質效。
各地區派出所工作業務方向相同,面臨的困境相似。但是由于各地區科技應用程度和機制適配不同,對業務標準化理解程度不一,導致標準化實戰成效參差不齊。廈門市公安局探索出的這一套以“標準件”為關鍵抓手的業務標準化體系具有較好的適用性,其他地區公安機關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快速靈活復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