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軍旺
(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 甘肅 天水 741000)
膝關節置換術是常見的骨科手術,患者需行全身麻醉,對麻醉有較高要求。但膝關節置換患者以老年群體為主,多合并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在行全身麻醉中可能出現血流動力學劇烈波動,或者是術后呼吸恢復不佳等情況,影響整個手術的治療效果及蘇醒質量。因此,在膝關節置換術行全身麻醉的過程中,如何科學選擇麻醉方法,是實現有效手術治療的關鍵。目前,外周神經阻滯麻醉法、多神經阻滯麻醉法,均在膝關節置換術中得到廣泛應用,其麻醉效果各有不同。本研究旨在探究膝關節置換術中,行超聲引導多神經阻滯麻醉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3 月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2 例行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 例。納入標準:①年齡<80 歲者;②無嚴重肝腎異常者;③無精神障礙者。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②對本次麻醉所用藥物不耐受者;③意識不清,無法正常交流者。對照組男23 例,女18 例;年齡56 ~74 歲,平均年齡(58.17±3.65)歲;BMI 18.25 ~24.03 kg/m,平均(21.76±0.39)kg/m。觀察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55 ~73 歲,平均年齡(58.04±3.44)歲;BMI 18.19 ~23.83 kg/m,平均(21.66±0.71)kg/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患者行全身麻醉:(1)患者于平臥位狀態,于靜脈向患者注射芬太尼1 ~2 μg/kg、咪唑安定0.03 ~0.05 mg/kg,3 min 后行氣管表面麻醉,隨后于靜脈注射羅庫溴銨0.6 mg/kg、丙泊酚1 mg/kg。根據患者術中情況,靜脈泵入2 ~3 mg/(kg·h)丙泊酚,實現有效麻醉維持。觀察組患者在超聲引導下于股神經——坐骨神經——閉孔神經——股外側皮進行多神經阻滯麻醉:(1)股神經麻醉。在患者股動脈明顯處,經超聲引導形成股神經圖像,用無菌穿刺針在患者股神經周圍注入5 mL 0.5%羅哌卡因;(2)外側皮神經麻醉。于B 超引導之下在患者達髂筋膜處注入3 mL 羅哌卡因;(3)閉孔神經麻醉。于患者閉孔動脈注入4 mL 注入羅哌卡因行閉孔神經阻滯;(4)坐骨神經麻醉。于患者坐骨神經注入羅哌卡因3 mL。
(1)血流動力學評價:比較患者術前(T)、術中1 h(T)和手術完畢時(T)患者的心率(heart rate,HR)和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y pressure, MAP)水平情況。(2)術后疼痛評價:在術后3 h、6 h、12 h、24 h采用數字疼痛評價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價,分值10 分,分值越高,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越高。(3)比較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完全阻滯時間及術后恢復時間。(4)觀察記錄患者出現頭暈、惡心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觀察組術中1 小時(T)、手術完畢時(T)時刻的MAP、HR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置換術患者不同時刻血流動力學比較( ± s)
術后3 h、6 h、12 h 和24 h,觀察組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的疼痛比較( ± s,分)
觀察組的麻醉起效時間、完全阻滯時間及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相關麻醉時間情況比較( ± s, min)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88%)低于對照組(14.6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膝關節置換術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比較[n(%)]
在膝關節置換術中,麻醉質量的有效保障對手術治療效果至關重要。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多為老年人,常合并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行全身麻醉易導致惡心、嗜睡等并發癥,對治療效果及術后恢復有一定影響。近年來,在膝關節置換術中行超聲引導下多神經阻滯麻醉,成為研究的熱點。該麻醉方法具有安全性高、麻醉效果確切等優勢,臨床應用效果較好。崔曉莉等在研究中指出,在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神經阻滯麻醉的鎮痛效果顯著,在實現有效麻醉的同時,提高了患者睡眠質量,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由此可見,在膝關節置換中行超聲引導下多神經阻滯麻醉對老年患者臨床應用效果良好,能夠提高手術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
血流動力學的波動變化是麻醉效果的重要評價內容,而MAP、HR 是血流動力學中的兩個重要評價指標。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MAP、HR 的變化比對照組患者更加平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在超聲引導下多神經阻滯麻醉,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變化更加平穩。分析原因是因為超聲引導下多神經組織麻醉可以有效提高麻醉效率,避免術中反復穿刺對患者生理狀態形成影響,導致血流動力學明顯變化。此外,在術后不同時刻的疼痛評估中,觀察組患者術后3 h、6 h、12 h和24 h 的疼痛評分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表明超聲引導下多神經阻滯麻醉患者術后疼痛感顯著輕于對照組,能夠促進患者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為超聲引導下多神經阻滯麻醉,可以從感覺神經、運動神經等方面,更好地實現麻醉鎮痛效果,避免了傳統麻醉方法對患者生理功能影響大等弊端。
麻醉蘇醒時間、拔管時間是對麻醉效果評價的另一重要指標,也是評價患者蘇醒質量的重要內容。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多神經阻滯麻醉不僅有良好麻醉效果,而且能夠有效預防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等風險的發生,降低膝關節置換患者的麻醉風險。此外,在安全性方面,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88%)低于對照組(14.6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提示多神經阻滯麻醉并不會增加惡心、嘔吐及尿潴留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有助于改善患者術后蘇醒質量。
綜上所述,在膝關節置換術中,行超聲引導下多神經阻滯麻醉的綜合效果更顯著,且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術后疼痛感,應用價值顯著,值得臨床應用。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如本研究樣本量較小,缺乏對患者蘇醒質量的評價分析,可在今后研究中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