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恩,陳振楷,江麗雯,譚小軍,龍惠東(通信作者)
(1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病理科 廣東 廣州 510095)
(2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檢驗科 廣東 廣州 510095)
(3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 廣東 廣州 510095)
肺癌屬于呼吸系統一類常見惡性腫瘤,非小細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在肺癌中占比80%左右。早期準確評估患者療效對調整治療方案、改善其預后有著重要意義。外周血中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是原發腫瘤生成后經血液循環播散到遠處器官后定植和增殖,對監測抗腫瘤療效、預測預后有著重要價值。NSCLC 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改變和病情發生、發展有關,通過檢測腫瘤標志物水平能夠評估腫瘤患者的療效。本研究旨在探討CTC與腫瘤標志物在評估該類患者化療后療效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20 年1 月—2021 年9 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收治經病理確診為NSCLC 的10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結合療效差異分成無效組(= 13)和有效組(= 87)。納入標準:①存在胸痛、發熱、氣促、咯血以及干咳等癥狀,肺部CT、MRI、實驗室檢查存在異常,同時經病理組織檢查確診為NSCLC 患者;②腫瘤TNM 分期在Ⅲ~Ⅳ期;③手術前未開展放化療或者分子靶向治療;④預估生存時間在3 個月以上;⑤入院時開展血常規、肝腎心功能檢查無異常,能耐受化療,同時于院內接受不低于2 周期化療。排除標準:①肝腎心等重要臟器存在嚴重病或者伴隨免疫系統病者;②伴血液系統病或者其他惡性腫瘤者;③存在認知或精神障礙等依從性不佳者。無效組男8 例,女5 例;年齡40 ~78 歲,平均年齡(58.45±4.36)歲;腫瘤直徑1.5 ~6.8 cm,平均(3.14±0.60)cm;有吸煙史7 例,無吸煙史6 例;合并糖尿病4 例,合并高血壓5 例,無合并疾病4 例。有效組男56 例,女31 例;年齡42 ~80 歲,平均年齡(58.64±4.20)歲;腫瘤直徑1.8 ~7.0 cm,平均(3.26±0.56)cm;有吸煙史52 例,無吸煙史35 例;合并糖尿病26 例,合并高血壓33 例,無合并疾病2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1)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通過TP 方案開展化療,150 mg/m紫杉醇,第1 天靜滴,采取紫杉醇前1 d的21:00 和當日3:00 依次口服20 mg 地塞米松,使用藥物前30 min 肌注25 ~50 mg 異丙嗪,靜注300 mg 西咪替丁;30 mg/m順鉑,第1 ~3 d 靜滴。3 周是1 個療程,結束4 個療程化療后開展療效評定。(2)外周血中CTC 檢測。經免疫磁珠法進行CTC 分離富集,收集患者空腹狀態下的外周血5 mL,進行48 h 靜置并離心5 min,選取上清液加入裂解液,將細胞混勻,離心處理棄去上清,再加裂解液,混勻、離心后棄去上清。對免疫磁珠顆粒進行PBS 洗滌,按照每人份的鼠抗人EPCAM 抗體200 μL 與10 μL 加進前期處理過的標本內混勻后孵化30 min,沖洗后離心5 min,棄去上清,加入PBS 到500 μL 和抗體標記磁珠20 μL 進行20 min 反應。經免疫熒光原位雜交對富集后細胞進行檢測,CD45 抗體開展細胞免疫熒光檢測,經8 號著絲探針開展熒光原位雜交。所有試劑盒均為江蘇萊爾生物醫藥提供。選取多通道熒光顯微鏡對細胞核進行形態學分析,將8 號染色體異常的擴增信號點>2 個、CD45 陰性細胞評定成腫瘤細胞;CTC 數量≥2 個評定成CTC 陽性。(3)腫瘤標志物檢測。收集患者空腹狀態下的3 ~5 mL 靜脈血,離心處理后分離得到血清,經酶聯免疫吸附法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 CEA)、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及人細胞角蛋白21-1 片段(human cytokeratin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水平開展檢測,試劑盒為賽默飛世爾公司提供,操作者嚴格依據說明書內容進行操作。各項指標正常值:CEA<5.0 ng/mL;SCC <1.5 ng/mL;NSE ≤15.2 ng/mL;Cyfra21-1 ≤4.0 ng/mL。
(1)療效評定標準。全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病灶全部消失,未觀察到新的病灶產生,且腫瘤的最長直徑減小不低于50%,時間維持不低于4 周;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 PR):病灶面積減小>30%,同時時間維持不低于4 周;穩定(stable disease, SD):病灶縮小面積在30%以下或者增加<20%;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病灶面積增加超出20%,或有新病灶產生。本研究CR 和PR 劃分到治療有效,SD 和PD 劃分到治療無效。(2)觀察無效組、有效組外周血中CTC 陽性率和腫瘤標志物水平差異,將有差異資料帶入logistic 回歸方程計算,分析影響NSCLC 患者療效的主要因素。

兩組TNM 分期、外周血中CTC 陽性率、血清CEA、CA125、NSE、Cyfra21-1 水平存在顯著差異(<0.05),見表1。

表1 影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后療效的單因素分析

表1(續)
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差異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其中自變量若為連續性變量以原數值納入,分類變量兩組TNM 分期、外周血中CTC 陽性率賦值方式為。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外周血中CTC 陽性率、高血清CEA 水平、高血清SCC 水平、高血清NSE 水平以及高血清Cyfra21-1 水平是影響NSCLC 患者化療后療效的主要因素(<0.05,OR >1),見表2。

表2 影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后療效的多因素分析
CTC 是腫瘤出現遠處轉移一個重要的條件,經臨床證實和NSCLC 患者臨床病理以及生存時間有關。腫瘤標志物指的是腫瘤于發生及發展期間生成或者分泌同時釋放至外周中的肽類物質,檢測血清中腫瘤標志物能被應用到惡性腫瘤診斷、療效判斷及預后評估中。本研究分析外周血中CTC、血清CEA、SCC、NSE、Cyfra21-1和NSCLC 患者化療后療效的關系,以期為臨床制定化療方案提供指導作用。
本研究發現,治療有效組、無效組在TNM 分期、外周血中CTC 陽性率、血清CEA、SCC、NSE、Cyfra21-1 水平方面存在顯著差異(<0.05),將有差異資料帶入Logistic 回歸方程計算,結果顯示,高外周血中CTC 陽性率、高血清CEA 水平、高血清SCC 水平、高血清NSE水平以及高血清Cyfra21-1 水平是影響NSCLC 患者療效的主要因素(<0.05),這和李曉華等研究結果一致。
由此得出以下結論。(1)外周血中CTC 陽性率:CTC 的存在給惡性腫瘤轉移發展、增殖帶來了條件,外周血中CTC 陽性率較高。提示機體腫瘤負荷高,機體的免疫清除能力較低,會影響患者療效。因此,外周血中的CTC 陽性率越高,提示患者療效越差。(2)腫瘤標志物水平:CEA 是糖蛋白分子,于細胞表面廣泛存在,主要負責癌細胞和癌細胞基質膠原間黏附反應,是臨床應用較多的一類腫瘤標志物,其水平越高,說明NSCLC患者病情越嚴重;SCC 屬于鱗狀上皮癌重要標志物,常被臨床用于鱗狀上皮來源腫瘤的輔助診斷中;NSE是神經內分泌和神經元細胞中特異性的酸性蛋白酶物質,對腫瘤診斷和篩查有著重要作用,動態監測其水平可提示腫瘤有無出現轉移或者復發;Cyfra21-1 為上皮細胞在凋亡過程中,細胞中角蛋白碎片通過降解生成的可溶性物質,能直接到達血液中使血液內含量增多;NSCLC患者的血清Cyfra21-1 水平存在異常升高,是NSCLC 一類主要的診斷標志物。血清中的CEA、SCC、NSE、Cyfra21-1 水平越高,提示患者的療效越不理想。
綜上所述,外周血中CTC 高陽性表達和血清CEA、SCC、NSE 以及Cyfra21-1 高表達是NSCLC 患者化療無效的主要因素,結合上述指標能為評估NSCLC 患者化療后療效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