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燕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ICU 患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 ARDS)的臨床發病率較高,臨床數據顯示,10.0%左右的ICU 患者可并發ARDS。ARDS 患者常表現為呼吸功能下降,血氧濃度快速下降,發生難以糾正的低氧血癥,與患者肺臟發生急性、彌漫性合并炎癥損傷有關。臨床中調查發現,ARDS 的病死率極高,病死率達到40.00%~50.00%。因此,臨床上需要高度重視ICU 患者合并ARDS 治療,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手段改善患者低氧血癥,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成功率。采取機械通氣治療方案,能夠有效地改善ARDS 患者血氧水平,降低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發生率。但是普通的機械通氣治療已經無法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為達到更好地預防機械通氣相關性并發癥的目的,臨床需要采用改良ARDS 機械通氣治療方案。相關研究表明,應用俯臥位通氣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血氧狀態,預防機械通氣相關性并發癥。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俯臥位通氣角度應用于ARDS 患者當中對機械通氣指標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120 例ARDS 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 例。納入標準:①確診為ARDS 患者;②患者臨床資料完整;③患者意識清醒,無認知功能障礙。排除標準:①妊娠、接受腹部手術治療患者;②嚴重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實驗組男性34 例,女性26 例;年齡27 ~75 歲,平均年齡為(49.07±4.43)歲;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評分(35.91±3.85)分。對照組男性33 例,女性27 例;年 齡29 ~76 歲,平 均 年 齡 為(47.19±4.44)歲;APACHE Ⅱ評分(35.83±3.92)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俯臥位通氣安置方法:(1)評估。評估患者是否合并俯臥位禁忌證,應用血流動力學檢測儀檢測患者血流動力學數據,給予患者鎮痛鎮靜藥物,讓患者躁動鎮靜評分(Richmond Agitationg-Sedationg Scale, RASS)維持在(-5,-4)分。(2)患者準備。護理人員去除患者導聯線、電極片,非緊急管道夾閉處理,選擇患者下頜、胸前以及足下發生壓力性損傷風險較大部位粘貼醫用敷料,降低壓力性損傷風險。(3)翻身。選擇5 人翻身法,讓患者保持俯臥位,在患者足部和床尾放置軟枕減少患者足部骨突壓力,患者胸部、髖部、小腿依次放置軟枕減少骨突壓力,預防壓力性損傷。此時使用約束帶適當約束患者,減少摩擦力,用約束力保護患者體位正常。(4)翻身后整理患者全身導管,做好導管固定工作,間隔2 h 更換患者頭部、肢體方向,起到預防壓力性損傷的效果。(5)設置機械通氣治療參數。使用飛利浦V60 型號呼吸機,設置同步間歇指令通氣模式;潮氣通氣量6 ~8 mL/kg,呼吸頻率為16 ~20 次/min,吸氣時間為1.0 ~1.2 s。(6)設置床面角度。實驗組和對照組均使用電動病床,可調節床面傾斜度,實驗組傾斜床面25°,對照組傾斜床面10°。
(1)記錄患者血氣分析值,應用血氣分析儀檢測:選擇西門子RAPIDLab 348EX 檢測,記錄動脈氧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CO)和動脈氧分壓/吸入氧氣濃度(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PaO/FiO)。比較干預前后的各項血氣分析值,PO、PaO/FiO干預后增加表明患者血氣分析值得到改善,PCO干預后下降表明患者血氣分析值得到改善,PO、PaO/FiO數值增加或者PCO數值下降程度可表示血氣分析值改善程度。(2)記錄患者血流動力學:包括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中心靜脈壓(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測量血流動力學指標應用聚慕JM1150-747152MAP 檢測儀。健康人MAP 值為70.0 ~105 mmHg(1 mmHg ≈0.133 kpa)。CVP 受到右心室泵血功能、循環血容量以及體循環靜脈系統血管緊張度影響,反映右房壓水平,根據CVP 數值可了解循環血容量以及右心室功能,健康人的CVP 值為5.0 ~12 cmHO。干預后HR、MAP、VCP 數值下降表明血流動力學有改善。(3)記錄患者接受機械通氣治療后的并發癥:并發癥包括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和壓力性損傷。VAP 屬于醫院獲得性感染,發生具有嚴格時間限制,機械通氣治療后48 h 內或者結束機械通氣治療拔除氣管插管48 h 內發生的肺炎,屬于VPA,發生肺炎感染地點不在醫院、發生時間不符合上述標準均不是VAP。壓力性損傷為壓力或者壓力聯合剪切力導致皮膚、皮下組織受到的局部損傷,該種損傷與醫療器械以及物體有關,黏膜上、下以及內部均可發生壓力性損傷。

治療前,兩組PaO、PaCO和PaO/FiO三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兩組PaO、PaCO和PaO/FiO三項指標均有改善,且實驗組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血氣分析值比較( ± s)
治療前,兩組HR、MAP 和CVP 三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兩組HR、MAP 和CVP 三項指標均有改善,且實驗組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血流動力學比較( ± s)
治療后,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8.33%)低于對照組(3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機械通氣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臥位機械通氣是治療ARDS 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案,對改善RDS 患者氧合障礙效果較好。ARDS 發病后肺部泡毛細血管受到損傷,此時患者呼吸功能受損,呼吸窘迫發生呼吸頻速加快,患者發生進行性低氧血癥,臨床上診斷ARDS 可應用綜合證據,結合患者體征檢查、實驗室檢查和影像檢查結果,提高ARDS 的早期診斷率。機械通氣治療方案能夠有效降低ARDS 臨床病死率,相較于常規體位機械通氣治療方案,ARDS 患者接受俯臥位通氣治療后,氧合水平改善程度更好,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發生概率更低。近年來俯臥位通氣在臨床治療當中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臨床上需要對俯臥位通氣的治療方案進行進一步優化,促使其能夠更好地改善ARDS 患者預后。
俯臥位通氣特指機械通氣患者采取俯臥位安置方法的治療方案,臨床上研究發現,ARDS 患者發生肺臟病變可導致肺間質發生彌漫性水腫生理病變,該種生理病變將會導致患者肺部一側或者雙側不均勻滲出,此時患者氧合狀態差,利用體位變化可促使ARDS 患者肺臟內部血流灌注發生良性變化,血流重新分布后氧合狀態可得到較好改善,患者背部肺泡也可發生復張。將俯臥位以及旋轉體位應用于ARDS 患者當中均可改善患者氧合,但是旋轉體位存在較大的缺陷,該種體位下患者極易發生頭暈、嘔吐不良反應,患者全身循環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臨床上推薦ARDS 患者應用俯臥位通氣治療方案。ARDS 患者接受俯臥位通氣對保護肺臟組織和肺功能有較好的作用,應用俯臥位通氣改善ARDS 患者預后的機制包括:(1)促使ARDS 患者肺臟氣體分布更加均勻,提高患者身體的氧合指數,改善氧合狀態,就診患者低氧血癥;(2)減輕患者心房對肺臟的壓迫,保護心肺功能,可有效改善預后;(3)改善肺泡內血流和水分的分布,減少肺臟組織和毛細血管損傷。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PaO、PaCO和PaO/FiO三項指標均有改善,且實驗組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兩組HR、MAP 和CVP 三項指標均有改善,且實驗組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8.33%)低于對照組(3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25°頭高腳低位俯臥位治療方案,在改善患者血氣分析值、血流動力學指標方面較好,且安全性更高,與郭阿茜等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為25°俯臥位能夠減少患者軀體壓力,25°傾斜角度下軀干垂直壓力減少,利用軀體的靜摩擦力可減少壓力性損傷風險。25°傾斜角度床頭抬高角度更高,有利于患者胃排空,降低胃內容物反流與誤吸風險,因此可降低VAP 發生率。
綜上所述,針對ARDS 患者機械通氣治療,可選擇25°頭高腳低位俯臥位治療方案,其治療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