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梅
(桂林市興安界首骨傷醫院內科 廣西 桂林 541306)
腦梗死又被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好發于中老年、冠心病、高血壓患者。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腦梗死患者數量明顯增加。腦梗死發病較急,患者會出現耳鳴、吞咽障礙、肢體行動障礙等,嚴重時還會并發肺部感染、腎功能衰竭、心肌梗死等,加重病情的同時還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所以需要及時予以患者有效的治療方案。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腦梗死患者的生存率明顯提高,但是其自理能力及生存能力無法得到改善。相關研究表明,有效的護理不僅能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還能有效提高其生存能力,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常規護理為臨床常用護理方法,但是整體效果并不理想。為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文擬采用循證護理方法對腦梗死患者進行干預,旨在探討循證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間桂林市興安界首骨傷醫院收治的108 例腦梗死患者,按照隨機化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 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確診為腦梗死;②臨床資料較為完整的患者;③無認知障礙或溝通障礙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或傳染性疾病的患者;②肝腎功能嚴重衰竭的患者;③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無法配合此研究的患者。對照組男31 例,女23 例,年齡43 ~72 歲,平均年齡(56.5±3.4)歲;發病時間2 ~21 h,平均發病時間(15.2±3.4)h。觀察組男32 例,女22 例;年齡44 ~72 歲,平均年齡(56.2±3.2)歲,發病時間3 ~21 h,平均發病時間(15.4±3.2)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依醫院規定提供基礎護理,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各項檢查,加強病房環境護理并注意監測其病情變化情況,明確生命體征有無異常,同時做好相關的護理記錄,向患者展開常規宣教,普及疾病知識并根據其實際病情提供對應的護理服務。
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1)循證問題。由護士長組織相關人員展開會議,對腦梗死患者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和評估,如未能及時評估患者的情緒、并發癥等。(2)循證支持。確定問題后組織醫護人員通過萬方、知網等數據庫檢索大量資料文獻,找出腦梗死患者護理問題的證據,將證據與臨床實際和患者病情相結合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3)循證觀察。分析患者的病情情況,將影響較大的護理問題作為循證研究問題。(4)循證應用。①腦梗死患者多為老年人,缺乏對疾病知識的掌握且過于擔憂病情,治療期間醫療費用的不斷增加會使其出現各種不良情緒,如焦慮、抑郁等,不利于康復。針對此種情況,醫護人員要加強重視,多觀察患者的情緒并積極與其溝通交流,引導患者訴說自身想法進而有針對性的展開心理疏導,同時耐心詳細地向其普及腦梗死的相關知識以提高認知水平,樹立患者治療信心的同時消除不良情緒。②制定符合患者的飲食方案,以清淡食物為主,盡量少吃或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做到少量多餐并要求其戒煙酒。治療期間患者需要服用各種藥物,老年患者因認知障礙可能會有漏服、錯服情況,醫護人員要詳細耐心指導,可將用藥方法、劑量、時間等標于藥盒上,也可為其設置鬧鐘以提醒患者按時服藥,后期可隨患者病情發展情況適當對用藥劑量及治療方案進行調整,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③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相應的康復計劃,可先從簡單的咀嚼訓練開始,過渡至舌頭伸縮及發聲訓練,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肢體運動,先從簡單的關節、坐立訓練開始,過渡至站立、行走等,加強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注意患者在康復訓練期間醫護人員要全程陪伴并要合理控制訓練強度及時間,以患者耐受力訓練為主,不可長時間高強度訓練。患者長時間臥床休息會引發各種并發癥,如褥瘡、下肢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醫護人員要定時為患者翻身活動,可用溫水擦拭受壓部位并進行適當的按摩,促進血液循環以防止褥瘡的發生。此外,還需要加強對患者痰液量、顏色等情況的觀察,對于不能自行咳痰的患者要及時幫助其清理分泌物保證呼吸順暢,操作中要完全按照無菌原則避免感染的發生。
(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價兩組患者心理狀況。SAS 量表共20 個項目,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評價,總分<50 分為正常,≥50 分為焦慮;SDS 量表共20 個項目,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評價,總分<53 分為正常,≥53 分為抑郁,分數越高,心理狀態越差。(2)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估患者神經功能,共有11 項內容,評分范圍0 ~42 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3)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評估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共有10 項內容,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自理能力越強。(4)應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 WHO defines Quality of Life, WHOQOL-100)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包括4 個維度,均為百分制,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佳。(5)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主要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褥瘡。(6)采用本院自制調查表評估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主要包括基礎護理、服務態度、技術水平、健康宣教4 項內容,總分100 分,>80 分為非常滿意;55 ~79 分為基本滿意;<55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本組總例數×100%。

護理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對比( ± s,分)
護理后,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IHSS、ADL 評分對比( ± s,分)
護理后,觀察組WHOQOL-100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WHOQOL-100 評分對比( ± s,分)
護理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70%)低于對照組(14.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8.15%)高于對照組(87.0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腦梗死是臨床中的常見病,是多種原因導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而使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而出現的一系列綜合征,其發病率較高,且發病較急,患者容易出現半身不遂、語言障礙、吞咽功能障礙等表現。若未能及時予以腦梗死患者有效治療,不僅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還會嚴重危及其生命安全。腦梗死治療時間窗較窄,需要及時評估病情并做出正確診斷,盡早就醫可改善其腦缺血區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此外,護理質量是影響患者康復的重要因素,有效的護理措施不僅能改善其心理狀態,還能提高生活質量促進恢復。
當前臨床對腦梗死患者應用較多的為常規護理,該種護理方法主要內容為監測病情,告知患者應注意的事項,在臨床中雖有效果但是護理內容簡單且缺乏針對性,無法滿足患者需求,患者滿意度較低。循證護理是由醫護人員在護理工作中總結以往人員的經驗及證據,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提供相應的新型護理措施,其目的在于緩解病情情況,改善患者負性情緒的同時提高其自理能力,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循證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會積極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內心想法,詳細耐心地講解疾病知識,有目的地展開心理疏導,加強患者治療的信心,消除患者不良情緒。醫護人員治療過程中會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指導,保證患者營養均衡,告知患者用藥方法、劑量等,提醒患者按時用藥并適當對治療方法及用藥情況進行調整以加強治療效果。為促進患者的恢復予以康復訓練很關鍵,醫護人員會制定符合患者的康復計劃,從簡單的訓練開始逐漸過渡,具體會根據患者的耐受力為宜避免勞累的同時提高治療效果,此外患者很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如下肢深靜脈血栓、褥瘡等,加重病情的同時也會影響治療效果,所以醫護人員實際護理中會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予以翻身活動、按摩、清理分泌物等,加強各項護理措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進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本文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SAS、SDS、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ADL 評分、WHOQOL-100 評分、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循證護理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效果明顯,能從多角度出發解決患者各種問題,消除其負性情緒,加強患者治療的信心,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文結果與周華華、黃紅梅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給予腦梗死患者循證護理效果明顯,可有效緩解負性情緒,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