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進誠 鄭建明 閔家星
重癥呼吸衰竭患者通常是由于多種因素綜合影響,致使患者的肺部通氣和換氣受到阻礙,機體很難得到充足的血氧供應,由此也誘發了一系列嚴重的臨床癥狀[1]。因為很多重癥呼吸衰竭患者自身的通氣功能受限,再加上二氧化碳很難及時清除,所以時常發生高碳酸血癥,進一步誘發酸堿平衡紊亂,對其生命安全影響極大。從當前臨床實踐來看,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并發癥較多,重癥發作時具有極高的病死率[2]。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首先應當第一時間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判斷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然后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這對于挽救患者生命十分重要,也能夠改善預后[3]。本文研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應用降鈣素原、N-末端腦鈉肽前體檢測對其預后的評估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本院60 例重癥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56~89 歲,平均年齡(65.31±2.47)歲。根據預后不同將患者分為存活組(45 例)和死亡組(15 例)。
1.2 方法 首先采集所有患者的血液標本,降鈣素原應用免疫熒光定量法進行檢測,儀器選擇為mini 熒光免疫分析儀;N-末端腦鈉肽前體選擇免疫化學發光法檢測,儀器為西門子全自動化學免疫分析系統。在檢測過程中均選擇原裝原配的試劑以及試劑盒,要求進行檢測的人員嚴格按照儀器所標的流程進行操作。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降鈣素原、N-末端腦鈉肽前體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存活組患者降鈣素原、N-末端腦鈉肽前體水平顯著低于死亡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降鈣素原、N-末端腦鈉肽前體水平對比()

表1 兩組患者降鈣素原、N-末端腦鈉肽前體水平對比()
注:與死亡組對比,aP<0.05
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的病因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例如自身性疾病,或由于急性肺部損傷、吸入有毒氣體以及藥物中毒等,實際的發病原因相對較多,但主要集中于患者呼吸道或肺部出現病變,尤其在呼吸道出現病變時,例如異物阻塞、氣道支氣管炎癥等會直接引起患者的通氣不足,導致氣體分布不均,通氣和血流比例失調,引起二氧化碳潴留[4]。肺部病變包含肺炎、肺氣腫、肺結核等,發病后患者的肺通氣量減小,通氣以及血流比例失調,致使肺動脈-靜脈樣分流誘發二氧化碳潴留。另外肺梗死、肺血管栓塞癥、腦血管病變也可能誘發呼吸系統衰竭[5]。重癥呼吸衰竭是上述病因的突發性疾病,誘發患者通氣或換氣功能損害,如果在臨床中不進行及時搶救,將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在以往大量的數據研究中表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死率高達80%,而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最典型的表現為缺氧,因此在治療過程中主要以改善氧合為主要目的,常規治療以抗感染、營養支持、糾正酸堿失衡為主,并給予患者呼吸支持[6]。當前臨床常用的呼吸支持技術主要包括機械通氣、體外支氣管肺泡灌洗等,其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氧合,從而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能夠促進患者病情改善,降低臨床病死率,進一步提升生活質量水平。而針對重癥呼吸衰竭患者而言,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有助于改善病情,但是有效的檢測是進行預后評估的關鍵所在[7]。
一般呼吸衰竭在診斷過程中其主要依據為原發性疾病與低氧血癥導致的臨床表現,更主要依靠動脈血氣分析結果。很多呼吸衰竭的臨床標準在標準大氣壓下呼吸新鮮空氣時動脈血氧分壓(PaO2)<60 mm Hg(1 mm Hg=0.133 kPa),則被稱之為Ⅰ型呼吸衰竭。一般對于肺功能測定和肺部影像學檢測能夠有效鑒別患者的原發性疾病,同時也能在臨床中根據患者的原發疾病制定呼吸衰竭的治療方案[8]。在某種程度上進行肺功能測定時,在情況允許時可以進行肺彌散功能檢測。一般患者肺部影像學檢測包含胸部CT 和X 線,很多呼吸衰竭患者可以按照發病的緩、急將其分為慢性與急性兩種,一般慢性主要是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發展成呼吸衰竭[9]。而重癥呼吸衰竭在臨床中屬于十分嚴重的疾病,很多患者的病情起病較急,所以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醫師需要對患者予以準確診斷,首先對其進行化驗檢測,觀察患者的呼吸衰竭程度,并根據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為合理的機械通氣參數,有效糾正電解質紊亂[10]。一般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呼吸功能本來處于正常狀態,但是因為諸多原因誘發患者出現換氣、通氣功能障礙,促使患者的通氣、換氣功能嚴重損傷,對患者造成較大傷害;而突發性患者主要表現為腦血管出現藥物中毒,所以對患者的呼吸中樞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致使其循環發生障礙,因此如果臨床未能對患者進行及時治療、全面檢測,患者容易發生死亡。
在分析呼吸衰竭發病原因時發現,其病理生理原因是由于呼吸系統在感染期間代償能力下降,而且在病毒的影響下嚴重影響通氣、換氣功能,致使患者出現嚴重呼吸衰竭[11]。一般在出現通氣障礙時由于阻塞性通氣障礙十分常見,其特點為氣道阻力相對較大,肺胸廓的順應性并無明顯改變,呼吸中樞受到極大限制,致使患者的呼呼吸幅度相對較小,造成通氣量下降[12]。實驗室檢測方面,目前動脈血氣分析是較為常見的檢查措施,能夠較為準確的對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提供客觀檢測依據。另外還有血氧飽和度的檢測,根據脈搏血氧計能夠檢測出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測得的血氧飽和度與動脈實際飽和度有一定相關性,且在臨床中操作較為簡便,因此能夠廣泛應用[13]。治療方面可選擇無創通氣、糖皮質激素、氧療、有創機械通氣等多種措施進行干預,而很多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在選擇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時,當患者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時,患者的昏迷狀況會逐漸加深,出現一定的呼吸不規則現象,此時需要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而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較多時,其通液功能明顯減弱,此時必須保證氣道的通暢性。呼吸衰竭的原發疾病種類相對較多,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重癥肺炎、支氣管哮喘等。當此類疾病急性發作時容易導致患者呼吸系統障礙,對其正常通氣功能產生較大影響,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酸堿平衡紊亂,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影響。目前針對此病選擇科學系統的治療至關重要。而在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病情危重均接受有創通氣治療,但是仍有15 例患者死亡,由此也可以發現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在臨床治療中預后相對較差。而在杜桂青等[14]的研究中也進一步指出,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大約為25%,且該研究中所納入患者均為一般性呼吸衰竭,所以死亡率相對較低。
為了評估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以及預后,選擇合適的生化指標極其重要。以往大量的臨床研究中指出,針對呼吸衰竭患者而言,觀察期6 h 乳酸清除率以及血清和肽素能夠作為有效的檢測指標,而且關于該研究的內容和報告相對較多,對于呼吸衰竭預后的評估有著較高的價值。而在本文研究中所納入的降鈣素原以及N-末端腦鈉肽前體對重癥呼吸衰竭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在以往的臨床報道中相對較少,這其中降鈣素原屬于一種無激素活性功能蛋白質,其在體內的表達和細菌感染的嚴重程度呈正比關系,而這一指標通常廣泛應用于各類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斷和評估工作中,整體來看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曾余豐等[15]的研究中也進一步指出,選擇降鈣素原作為重癥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治療預后評估指標具有較高的特異性,此次研究中可以看出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存活組的降鈣素原水平要遠低于死亡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也進一步證實了降鈣素原可以作為預測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治療預后的一項參考指標。N-末端腦鈉肽前體在臨床中廣泛應用于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等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評估中,從本文研究中也能看出,存活組的 N-末端腦鈉肽前體水平要明顯低于死亡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這一指標和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治療預后間的密切關聯。
就目前來看,臨床中對于重癥呼吸衰竭的治療已取得了極為顯著的進步,但是當前仍然有很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一定的并發癥,尤其對于無創通氣存在較多的并發癥風險。目前臨床上較為先進的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黏液纖毛清理功能,保障痰液處于流動狀態,降低呼吸系統感染風險[16,17]。而隨著呼吸支持技術的不斷發展,并且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很多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得到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降鈣素原和N-末端腦鈉肽前體是重要的生化標志物,其對重癥呼吸衰竭的預后評估有重要臨床價值,值得在臨床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