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迪
踝關節由脛腓骨下部關節面和距骨滑車關節組成[1]。目前,踝關節損傷的治療主要以西醫手術為主,其次是康復訓練,但常規康復訓練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研究表明,中醫的關節粘連松解術在四肢骨折患者修復治療中應用效果比較優異[2-4]。所以要研究關節粘連松解術在足踝部損傷的修復治療中的效果,選擇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接收的48 例足踝部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北部戰區總醫院和平院區收治的48 例足踝部損傷經手術治療后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 例。觀察組男14 例,女10 例;年齡18~65 歲,平均年齡(41.6±7.8)歲;脛腓骨中下段骨折5 例,Pilon 骨折2 例,跟骨骨折5 例,單踝骨折4 例,雙踝骨折1 例,三踝骨折1 例,跖骨骨折1 例,跖骨骨折合并骰骨骨折1 例,跖骨骨折合并楔骨骨折1 例,Lisfranc 關節損傷1 例,距骨骨折1 例,踝關節脫位1 例。對照組男13 例,女11 例;年齡17~64 歲,平均年齡(42.2±7.3)歲;脛腓骨中下段骨折4 例,Pilon 骨折1 例,跟骨骨折4 例,單踝骨折3例,雙踝骨折1 例,三踝骨折2 例,跖骨骨折1 例,跖骨骨折合并骰骨骨折1例,跖骨骨折合并楔骨骨折2例,Lisfranc 關節損傷2 例,距骨骨折2 例,踝關節脫位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是足踝部損傷經手術治療后的患者;②所有患者均了解整體治療過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惡性骨腫瘤者;②伴有嚴重血液系統疾患者;③結核性骨關節病者;④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成分過敏者;⑤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⑥合并內分泌代謝性疾患者;⑦伴有嚴重精神系統疾患或依從性差無法完成本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修復治療,并指導患者逐步進行關節攜帶的關節活動和術后關節屈曲和延長活動。治療過程為4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中醫關節粘連松解術,具體操作如下:①從腳踝向上,按摩、推動和揉捏患肢小腿,前面3 次和背部3 次;按摩避免骨折部位,從骨折部位的相鄰位置從腳的后部向上和向下滑動到腳的底部,2~3 次/min,共2~3 min;患者采用仰臥位,股四頭肌、脛前肌做靜態收縮,并主動交替背伸、跖屈踝關節,最大限度維持5~10 s,10 次為1 組,3 組/次,1 次/d;患者處于俯臥位,踝關節掛在床邊和床旁邊的枕頭,操作者握住受影響的踝關節的上部,并在后面慢慢延伸踝關節5~10 s,10 次/組,3 組/d;一只手在患肢踝關節以上,一只手協助患者做跖屈、背屈、踝關節內翻、外翻,4 個方向各1 次,10 次為1 組,2 組/d。②依次揉捏腳、踝關節和小腿,并在每個部分上上下往復下來3 次;將踝關節、跖趾關節拉伸5~10 s,5 次/組;避開骨折部位,從腳背向下滑動與骨折部分相鄰的小關節,2~3 s/次,共2~3 min;握住受影響的腳踝的上部,有節奏地搖動腳踝,2~3 次/s,共1 min;一只手牽著受影響的肢體的下脛骨,另一根拇指握住受影響的肢體的下腓骨用于前后滑動(脛骨骨折除外),2~3 次/s,共1 min;固定遠端脛骨和腓骨,踝關節在前后方向上有節奏地搖動1 min,左右方向1 min;手指壓迫或拔腳肌腱1 min;固定踝關節的上部,患者主動彎曲,延伸,旋轉踝關節,并在每個方向的最大值,3 次下保持20 s;受影響的肢體的遠端脛骨和腓骨固定,踝關節屈曲,延伸和轉化肌在每個方向上拉伸1 min。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療效、AOFAS評分、疼痛程度評分及關節活動度。疼痛程度從輕度到重度評估0~10 分,得分越高,疼痛越嚴重;AOFAS評分評定患者腳踝和后足功能,得分越高,狀態越好[3]。療效判定標準[4]:①顯效:踝關節和后腳功能的改善>75%,疼痛得分降低>90%;②有效:踝關節和后腳功能的改善50%~75%,疼痛得分降低70%~90%;③無效:以上標準都沒有滿足。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n(%)]
2.2 兩組AOFAS 評分、疼痛程度評分及關節活動度比較 觀察組AOFAS 評分高于對照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背屈活動度、跖屈活動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AOFAS 評分、疼痛程度評分及關節活動度比較()

表2 兩組AOFAS 評分、疼痛程度評分及關節活動度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踝損傷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損傷,踝關節骨折更常見,因為踝關節的關節表面小于髖關節和膝關節,具有更多的活性,但它也承載更多體重,因此腳踝損傷更為常見[5]。踝關節損傷后其臨床癥狀表現為踝腫脹,皮下瘀斑,明顯的變形或旋流畸形,患者的關節活動明顯受限,關節松動操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關節運動障礙[6,7]。關節粘附主要是由周圍軟組織的粘附引起的,導致接合運動的喪失,撕裂攣縮組織和出血毛細血管,從而進一步加劇粘附[8]。中醫學作為我國一門獨特的醫學學科,有著獨特的視角和思維方式。中醫治病不僅是對病因、病變或病變的簡單對抗治療,更是以人的整體調節為基礎,恢復全身平衡和諧功能的中長期和諧治療。中藥治療方法處方靈活,安全有效,毒性和副作用較小[9,10]。此次試驗主要觀察在手術治療足踝部損傷后使用中醫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進行修復鍛煉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 義(P<0.05)。觀 察 組AOFAS 評 分(61.98±3.60) 分高于對照組的(58.66±3.30)分,疼痛程度評分(1.12±0.62)分低于對照組的(2.21±0.68)分,背屈活動度(24.66±4.24)°、跖屈活動度(38.35±5.28)°大于對照組的(19.75±3.58)、(31.75±5.1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通過中醫關節粘連松解術后足踝的角度增加,評分也有所提高。與相關研究[11,12]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通過中醫關節粘連松解術對足踝部損傷的患者進行術后功能修復,能顯著改善患者踝關節跖屈、背屈活動度及關節功能,其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