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楊心壤
《黃帝內經》記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所謂“治未病”,即提前采取相應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其在中醫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
“治未病”是確保人們健康長壽的手段,對于橋梁來說,亦如是。
30多年來,在我國公路網大規模織密的同時,公路橋梁建設也全面鋪開,且隨著我國公路里程的增加、現代科技的發展及運輸需求的增長,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截至2020年底,我國公路橋梁總數已達91.28萬座。
然而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這些造價動輒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的橋梁,因受到環境、有害物質侵蝕,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破壞,車輛超載等人為因素影響,加之自身材料性能的退化,很多構件遠未達到設計年限(中小型橋梁50年、長大橋梁100年)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和劣化。這些損傷如不能被及時發現與修復,輕則影響行車安全、縮短橋梁使用壽命,重則導致橋梁垮塌。
所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現階段,我國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公路橋梁存在結構性缺陷或不同程度的功能失效隱患,需要定期進行人工檢測。作為預防性養護的主要依據,人工檢測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路橋梁“病變”,卻因自身具有周期性、滯后性等特點,以及缺乏有效的監測手段和必要的維修、養護措施,造成重大橋梁事故時有發生。如何在人工開展預防性養護工作前期甚至之前,有效預防橋梁“亞健康”狀態,實時發現各類病害的發生?
2021年,交通運輸部確定河北、安徽、江蘇等10省份的11座在役公路橋梁作為系統建設試點,按照“一橋一策”制定試點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建設具體方案,并同步修訂完成《公路橋梁結構監測技術規范》,推動在全國范圍開展公路長大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建設。這意味著我國今后將陸續為公路橋梁戴上“智能手環”,推動公路橋梁從“以治病為中心”的定期“體檢”向“以健康為中心”的實時監測轉變。為此,本期“第一觀察”特別邀請到《公路橋梁結構監測技術規范》編寫組成員及相關行業專家共同探討公路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建設要點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