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杰
(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61)
互通立交是現代交通建設的一種形式,包含有三路交叉、四路交叉和多路交叉幾種形式,能夠實現道路的多向連接。三路交叉主要有喇叭型、定向型兩種互通建設模式;四路交叉主要有菱形、不完全苜蓿葉型、完全苜蓿葉型、定向型四種互通建設模式[1]。互通式立體交叉通過設置匝道來實現不同道路之間的連接,并通過匝道在道路之間的連接作用,實現了車流的規避,避免了交通事故的發生,也避免了行車交匯過程中產生交通沖突而導致擁堵的情況[2]。
杭州繞城高速公路三墩互通改建工程位于杭州余杭區,是在現狀三墩互通基礎上進行立交工程新建,以實現新建城市道路與原有高速公路的有效連接,實現該工程附近道路交通承載力的提升,改善目前的車流擁堵問題。該項目屬于市政和高速的道路交叉節點,除要滿足行車的基本需求,也要兼顧高速公路施工期間不斷流的需要,由于新建工程為城市道路,還應設置人非系統。同時該互通立交項目是繞城高速與城市道路連接的重要位置,其交通流量極大,需要充分考慮工程建設施工完成后通車的順暢性,避免交通擁堵情況的發生。該工程實際施工狀況如圖1所示:根據交通需求,三墩互通擬拆除改建為樞紐互通形式,按繞城高速公路八車道預留,新建八條匝道(四條左轉半定向匝道,四條右轉匝道)。根據互通區主線改建范圍,擬定本項目起點位于繞城高速樁號MK82+450,終點位于繞城高速樁號MK84+000。被交高架橋起點位于留祥路抬升施工的終點位置,與該項目高架平臺k0+202.271順接,終點位于三墩互通區末端,樁號為k1+970。互通區新建匝道總長度約為7.26km,拆除高速公路現狀三墩互通和東側現狀收費站,在工程兩側增設收費站,并新增后期運行需求的相關工程設施。
圖1 互通立交工程項目示意圖
該工程中主要的設計內容包含了主線和互通匝道等內容,主線設計:滿足高速互通建設的相關要求,按我國道路工程建設施工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相關規范內容規劃,路基規劃為41m,通行時速為100km,車輛承載規劃采用公路-Ⅰ級;新建道路設計采用我國道路建設工程一級公路施工要求標準;路基規劃為26.5m,通行時速為80km,車輛承載規劃采用公路-Ⅰ級;互通匝道設計:互通匝道單向路基寬9m,雙向路基寬10.5m,通行時速為40km~60km,推薦方案匝道均以雙車道路基寬度標準設置。
在該項目的設計工作開展中,通過對項目建設背景、項目規劃及當前工程現狀條件等分析,該工程具有較為鮮明的設計特點:建設施工需注重施工區間內繞城高速正常運行;項目要求2022年完成,施工組織需充分考慮工期因素;鐵路建設因素對項目方案影響較大;本項目范圍內分布有重要管線,對管線的定位及保護方案要求高;建設方案需兼顧客貨兩種交通流的需求;施工方案在環境安全方面需進行相應設計。
首先是節點優化設計。在該工程中,豎曲線路段范圍內現狀控制因素較多,包括已拼寬為雙向八車道的上跨海曙路4m~16.5m混凝土矮T梁、(16+22+16)m混凝土空心板的余杭塘河橋和下穿余杭塘河橋的多條污水管線。
根據項目原《留祥路西延通航論證報告》及航道管理部門意見,原則上同意現狀橋梁航行4.4m高度,橋涵水位約2.37m。
該項目在該節點對兩側坡度適當抬高,采取路面加鋪改建方案。該方案影響范圍約900m,其中路基段最高加鋪厚度約32cm,增加投資約1710萬元。該方案需對余杭塘河局部橋梁范圍內抬高約21cm,根據橋梁荷載計算,直接加鋪路面,現狀老橋空心板梁板和蓋梁無法利用,僅可利用下部結構。該方案能滿足凸曲線半徑R=15km要求,施工期可采取先拼寬改建再拆除老橋方案,對繞城高速施工期影響約3個月,但可改善橋梁狀況。
其次是路線優化設計。本工程的施工改造位置處于高速路和市政路的交匯位置,現存三墩互通結構為單喇叭式,與主線呈現為上下交匯形式,并且公路設有交通收費設施。改造實踐中,以原位復建為主,并要實現道路之間的有效互聯,實現市政路與高速公路的有效銜接。設計選擇以渦輪型和苜蓿葉型進行比選,其工程主線建設長度在1.5km左右,區內被交道路(留祥路高架)1.77km左右,匝道長度7.26km左右。工程需對繞城的交通收費結構進行破拆,在新建工程東、西兩側增設收費系統,以及配置必要的綜合用房和設施。
最后是三墩互通優化設計。該項目互通式立交方案是重難點,從城市發展建設、對外交通、城市交通多角度分析比較,合理選用互通形式,對本項目的建設尤為重要。
該方案設計總體為渦輪形樞紐互通,盡量利用現狀三墩互通范圍,互通匝道布置緊湊、指標均勻。立交主線用高架形式上跨高速道路,此處施工中,道路基礎結構高度基本不變,主線用雙向四車道路斷面,互通區范圍繞城拓寬至八車道,主線時速規劃為80km,繞城高速設計通行時速100km。該立交節點高四層,繞城處于一層結構位置,轉向匝道位于二層和三層,留祥路主線置于四層結構。左轉半定向匝道和右轉匝道通行時速規劃為60km,公路橫斷面為10.5m的單向雙車道路基寬度。該互通需新增一處收費設施,互通區范圍內主線采用高架橋形式上跨現狀繞城高速公路,繞城高速路面標高基本維持現狀,主線、匝道大多為橋梁。
該方案設計總體為半苜蓿葉形互通,盡量利用現狀三墩互通范圍,互通匝道布置緊湊、指標均勻;立交主線以高架橋形式上跨繞城高速公路,主線為雙向四車道斷面,互通區范圍繞城高速公路拓寬至八車道,主線設計時速80km。
該立交節點高三層,該項目位于第二層,繞城高速公路位于第一層,部分轉向匝道位于第三層。連接路的設計時速為40km,工程橫斷面形式選擇8.5m單向單車道和10m單向雙車道。該互通需新增一處收費設施,互通區范圍內主線采用高架橋方式上跨現狀繞城高速公路,匝道大多為橋梁。
經上述互通方案進行比選,從項目功能、服務水平、施工、經濟進行綜合比選,優化設計推薦方案確定為方案一,在綜合造價、用地、交通功能及交通保通等因素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
綜上所述,道路互通立交優化設計對于交通建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設計中,需要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結合交通功能需求,全面保障互通立交設計工作開展的科學性,推動城市交通事業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