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聿木
今年6月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新噪聲法”)正式施行。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指出,“新噪聲法”實施首日,浙江、江蘇、福建等地查處了7起噪聲污染案件,極大地強化了新法的威懾作用。
此前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有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到2021年,舊版噪聲法實施已經24年,其間從未修改,更沒有出臺配套的行政法規和規章。這位負責人明確指出,舊版噪聲法“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噪聲法”在“超標+擾民”基礎上,將“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產生噪聲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均界定為噪聲污染。同時,“新噪聲法”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對于廣場舞噪聲擾民、機動車轟鳴“炸街” 擾民等,新法律均提出了處罰措施。
6月是全國的高考季。為了給廣大考生營造一個安靜的備考環境,全國不少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夜間禁止各類施工擾民,一些地方還向社會公開舉報電話,讓公眾舉報監督噪聲擾民問題。
事實上,早在1997年3月1日,我國首部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就開始實施,當時施行的法律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到2021年這部法律已經實施了逾24年,期間從未修改。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沒有配套的行政法規和規章,法律雖然是有但卻難以發揮作用。
至于每年高考季,各地還要專門印發降噪通知,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舊版噪聲法作用的局限性。
據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舊版噪聲法修改前,噪聲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噪聲污染舉報甚至超過了大氣污染舉報。生態環境部這位負責人表示,2020年5月,全國“12369環保舉報聯網管理平臺”受理的各類污染舉報中,噪聲污染舉報最多,占舉報總量的60.1%。其中,反映工業噪聲污染的舉報占噪聲舉報的57.3%,其次為反映建設施工噪聲污染的舉報,占32.1%。這位負責人透露,2020年5月,噪聲污染舉報超過了一直以來居首位的大氣污染舉報。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通報的2019年全國160個城市12個領域的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結果顯示,生態環境領域的“周邊噪聲控制”評價指標得分率較低。生態環境部門受理的環境投訴舉報,在大中城市涉及噪聲投訴舉報的比例超過60%。
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相關負責人認為,無論是環保部門“12369環保舉報聯網管理平臺”受理的噪聲舉報,還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通報的監測結果,都說明舊版噪聲法已經到了不得不修改的地步。
因此,2018年12月,全國人大環資委發函委托生態環境部起草《噪聲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建議稿。
經過3年多的修改,今年6月5日,“新噪聲法”正式實施。這部法律對噪聲排放標準、噪聲污染源頭預防、加強噪聲污染防治信息公開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
有關立法及執法部門相關負責人在對“新噪聲法”進行解讀時,明確指出“新噪聲法”有六大亮點。這六大亮點是:明確噪聲污染內涵,擴大法律適用范圍;完善噪聲標準體系,科學精準依法治污;強化噪聲源頭防控,筑牢污染第一防線;強化各級政府責任,明確目標考核評價;分類防控噪聲污染,對癥下藥精準施策;聚焦噪聲擾民難點,保障安寧和諧環境。
針對有些領域產生噪聲但卻沒有噪聲排放標準的情況,“新噪聲法”在“超標+擾民”基礎上,將“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產生噪聲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均界定為噪聲污染。“新噪聲法”的這一規定解決了部分噪聲污染行為在現行法律中存在監管空白的問題。同時,“新噪聲法”刪除了原法名稱中的“環境”二字。專家指出:“因為擾民需要防治的是人為噪聲,不是自然環境噪聲,‘新噪聲法’明確法律規范的對象是人為噪聲,不僅不影響對噪聲污染防治行為的嚴格要求,反而更聚焦需要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的噪聲污染。”
針對完善噪聲標準體系,科學精準依法治污,“新噪聲法”明確國家要推進噪聲污染防治標準體系建設,并授權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制定和完善噪聲污染防治相關標準,并加強標準之間的銜接協調。同時,擴大噪聲標準的制定主體范圍。“新噪聲法”授權省級人民政府,對于尚未制定國家噪聲排放標準的,可以制定地方噪聲排放標準;對已經制定國家噪聲排放標準的,還可以制定嚴于國家噪聲排放標準的地方噪聲排放標準。同時,授權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和國土空間規劃以及用地現狀,劃定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聲環境質量標準的適用區域。

就強化噪聲源頭防控,“新噪聲法”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制定、修改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規劃時,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充分考慮城鄉區域開發、改造和建設項目產生的噪聲對周圍生活環境的影響;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土地用途和建設布局,防止、減輕噪聲污染。同時,還要合理劃定建筑物與交通干線等的防噪聲距離,在交通干線兩側、工業企業周邊等地方建設噪聲敏感建筑物,應該設定間隔距離,并采取減少振動、降低噪聲的措施。“新噪聲法”要求國務院標準化主管部門會同有關監管部門,對可能產生噪聲污染的工業設備、施工機械、機動車、鐵路機車車輛、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民用航空器、機動船舶、電氣電子產品、建筑附屬設備等產品,在其技術規范或者產品質量標準中規定噪聲限值;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加強對電梯等特種設備使用時發出的噪聲進行監督抽測。
此外,“新噪聲法”還增加了排污許可管理制度、自行監測制度,同時要求可能產生噪聲污染的新改擴建項目要進行環評;要求建設項目的噪聲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三同時”;在投入生產或者使用之前,建設單位要對配套建設的噪聲污染防治設施進行驗收,編制驗收報告,并向社會公開。
現代城市中,公園里,小區空閑處,都可看見“大媽們”跳廣場舞的身影。“大媽廣場舞”也因此飽受詬病。除了廣場舞,夜晚年輕人開著改裝后的機動車、在高音量的擴音喇叭的“伴奏”中三五成群地在馬路上飆車,因噪聲巨大也令老百姓深惡痛絕,老百姓將這種行為稱之為“炸街”。
對于廣場舞及機動車“炸街”擾民問題,舊版噪聲法沒有提及。今年6月5日實施的“新噪聲法”則專門設立“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一章,用來規范處置廣場舞、機動車“炸街”等擾民行為。
其中,在防止廣場舞噪聲擾民方面,“新噪聲法”第64條規定,在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或者開展娛樂、健身等活動,應當遵守公共場所管理者有關活動區域、時段、音量等規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聲污染;不得違反規定使用音響器材產生過大音量。同時,明確公共場所管理者應當合理規定娛樂、健身等活動的區域、時段、音量,可以采取設置噪聲自動監測和顯示設施等措施加強管理。
對于機動車“炸街”擾民問題,“新噪聲法”明確禁止駕駛拆除或者損壞消聲器、加裝排氣管等擅自改裝的機動車以轟鳴、疾駛等方式造成噪聲污染,要求使用機動車音響器材要控制音量。違反規定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照有關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規進行處罰。
“新噪聲法”“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一章中提到的與老百姓生活聯系密切的還有:使用空調器、冷卻塔、水泵、油煙凈化器、風機、發電機、變壓器、鍋爐、裝卸設備;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飼養寵物;住宅樓、商鋪、辦公樓等建筑物室內裝修活動;居民住宅區安裝電梯、水泵、變壓器等。“新噪聲法”指出,這些方面都可能產生社會生活噪聲污染問題。
針對噪聲擾民難點問題,“新噪聲法”規定,在公共場所組織或者開展活動,要遵守公共場所管理者有關活動區域、時段、音量等規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聲污染。同時,要求公共場所管理者要規定娛樂、健身等活動的區域、時段、音量,采取設置噪聲自動監測和顯示設施等措施來加強監督管理。如果違反規定,且拒不改正的,給予警告,對個人可以處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可以處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罰款。


工地夜間施工擾民也是老百姓投訴的熱點問題之一。對此,“新噪聲法”規定,對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噪聲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可以查封、扣押排放噪聲的場所、設施、設備、工具和物品。
對于酒吧等商業場所噪聲擾民問題,“新噪聲法”明確要求文化娛樂、體育、餐飲等場所的經營管理者,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減輕噪聲污染,并且禁止在商業經營活動中使用高音廣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持續反復發出高噪聲的方法進行廣告宣傳。違反規定的,責令改正,處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的,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并可以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責令停業。
此外,“新噪聲法”還強化了各級政府的責任,明確提出將噪聲污染防治目標完成情況納入政府考評。“新噪聲法”“法律責任”一章對涉及的違法問題如何處罰也做出明確規定。
有了法,執行是關鍵。“新噪聲法”也不例外。值得肯定的是,“新噪聲法”實施首日,一些地方就利用新法對違法行為“亮劍”,僅浙江、江蘇、福建等地就查處了7起噪聲污染案件。
“‘新噪聲法’施行當日正是六五環境日,各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積極推動法律實施。” 據劉友賓介紹,各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一是積極開展普法宣傳。向建筑工地、商鋪等噪聲投訴重點單位講解降噪要求和方法;在學校、社區等周邊設置噪聲污染防治法科普展板,推動公眾學習法律、遵守法律。二是開展“綠色護考”等專項行動。高考期間,各地生態環境部門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協同聯動,加強對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重點對象的噪聲污染監管。三是強化執法監管。各地結合新法的新規定新制度新要求,嚴查噪聲污染問題。
劉友賓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認真履行職責,繼續貫徹落實新噪聲污染防治法。一是依法落實責任。聯合相關部門發布實施《“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與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溝通聯動、協同配合、信息共享,推動地方政府落實責任,逐步改善本行政區域聲環境質量。二是完善制度標準。抓緊出臺相關標準,制定修訂配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確保法律規定落到實處。三是加強監督執法。指導推動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與其他負有噪聲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建立健全銜接聯動機制,提高執法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四是強化能力建設。加快完善噪聲監測體系,建立健全噪聲監測評價方法。推動噪聲污染防治技術隊伍建設,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和成果轉化。五是持續宣傳普法。增強各類法律主體的守法意識,推動全社會自覺減少各類噪聲排放,共同維護生活環境和諧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