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生·百年”院士風采
中科院學部成立60多年來,先后選聘產生了149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022年,百年誕辰院士有20位,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院士、吳良鏞院士等。“科學強國”欄目將持續刊登這些院士的故事,展現他們的人生風采。
“,——,。”。
陳宗基是一位赤誠的愛國者,“志在振興中華”是他畢生的信念。
他建立起新中國第一個土流變學和土動力學研究室,開創了地球動力學這一新學科的研究,在葛洲壩施工截流現場提出關鍵建議。
作為中國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在國際交流中嶄露頭角,應邀赴美國、日本、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地講學,為中國贏得很高得榮譽。
陳宗基祖籍福建省安溪縣,1922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蘇加巫眉鎮。他少年時期便受到傳統的愛國主義家教,銘記自己是一個炎黃子孫,對祖國充滿了深切的懷念之情。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宗基了解到遙遠的祖國有一條黃河經常泛濫,給下游百姓帶來深重災難,于是決定學習水利,為祖國分憂。

人物小檔案陳宗基(1922年~1991年)祖籍福建安溪,出生于印度尼西亞國際著名巖石力學和地球動力學專家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科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6年,陳宗基進入荷蘭德爾夫特科技大學水利工程系學習。畢業之后,德爾夫特土力學研究所聘請他到該所進一步開展有關研究工作。1952年至1954年,他在荷蘭皇家科學院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波格斯教授指導下,引進近代流變學、塑性力學和膠體化學原理系統地進行了土流變的實驗研究和理論探索,在國際上最早創立了土流變學,為土力學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途徑。1954年,他因研究土流變學卓有成就,獲得德爾夫特科技大學博士學位。
“我選擇好了,我回到我的祖國— —中國,我要去治理那條老是泛濫的黃河。”這是陳宗基在荷蘭讀書時立下的志向。
陳宗基不僅是擁有博士學位和享有盛譽的青年專家,而且精通英、法、德、荷、印尼五國語言,所以他還未畢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力邀他加盟,美國和印尼的多家研究機構也都以高薪爭相邀請,然而陳宗基卻謝絕繁華,回到祖國。
1955年回國后,陳宗基先是在哈爾濱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工作。剛到哈爾濱就遇上零下45℃的寒冬,凍得害上了肺炎。他身在病房中,心在研究所,不等病情徹底好轉,就急不可待地出院工作。環境雖然艱苦,陳宗基依舊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把新中國第一個土流變學和土動力學研究室建立起來。
1958年,國家決定開發長江水利資源,興建三峽工程,陳宗基知道后激動不已,認為是施展才能報效祖國的好機會,便主動提出若干意見和建議上報國家科委。隨后,國家科委決定成立三峽巖基研究組,掛靠在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長辦),任命陳宗基為科技組長。
就這樣,陳宗基一家從冬天滴水成冰的哈爾濱搬到了夏天酷熱難當的武漢。長辦的領導得悉陳宗基即將到來,十分高興,特意為他安排了賓館,配備了專車,都被他婉言謝絕。他認為自己從海外歸來,應該盡量和群眾打成一片,不需要特殊的生活待遇。在他的再三要求下,長辦只好為他提供了兩間簡易住房。安家后,陳宗基立即率領大家投入緊張的戰斗,在短期內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試驗研究成果,陳宗基的到來,有力地帶動了學科發展,也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科技骨干力量。
唐山大地震發生以后,陳宗基心急如焚。為了減輕地震災害,他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77年開創了地球動力學這一新學科的研究。他親自指導籌建地學高溫高壓實驗室,研制出一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溫高壓實驗儀器設備,其中最大的一套被公認是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這些儀器設備為研究地震預報、成礦機制等重大課題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他對唐山大地震的機制、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原因作了研究。
1981年,在葛洲壩施工過程中,陳宗基應邀參加葛洲壩截流會議。大江截流時,當龍口剩下20多米時,水位迅速升高,流速加快,江中狂浪翻滾。25噸重的混凝土四面體投入龍口時,瞬間就被咆哮的江濤卷走,在場人員急得搓手冒汗,情緒非常緊張。陳宗基經過估算,當即向工程負責人提出建議,采用鋼絲繩把幾塊四面體系在一起拋投,陳宗基的建議得到了工程單位的采納。當連在一起的“葡萄串”拋入龍口時,江水沖不走了,大江截流終于獲得成功。
變水害為水利!在大江截流施工現場,陳宗基看到萬里長江第一次被人們征服的情景,激動得流下喜悅的熱淚。葛洲壩建成后能夠大量發電,為人類造福,他為能參加這一偉大工程的建設感到萬分的榮幸。
長期以來,國家哪里有重大建設項目哪里就有陳宗基攻堅克難。國家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就成為陳宗基科學研究的課題,而他本人也在這一過程中成為世界級的科學家。
他主持建立了國際一流的土流變學、巖石流變學和巖石高溫高壓實驗室,研制出幾十種先進的儀器設備,僅巖石高溫高壓實驗室就研制了三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溫高壓實驗儀器設備。1957年,陳宗基提出了“黏土結構力學”新學說,用以闡明土的流變和破壞特性。挪威物理化學家羅森維斯特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證實了這一學說,后來,這一學說還被編入國外教科書。
在國際上,陳宗基提出了土的三向固結流變理論。在這之前,國際上一般都認為時間因素是由固結引起的。而陳宗基的理論則強調由偏應力張量引起的土骨架流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通過實驗和理論推導,得出了土力學中長期未解決的次時間效應問題。
美國著名學者萊納茨評價說:“在現有的三向固結流變理論中,陳宗基所做的假定是最現實的。他的科研途徑對今后的發展包含著不可忽略的可能性,按照他的途徑進一步發展,對這一事業是有意義的。”
如今,在巖石力學、流變力學和地球動力學方面,還有許多學說與技術,被直接以“陳氏命名”。在巖土流變學方面,陳宗基撰寫了70多篇論文,主要有《黏土層三向固結流變理論》《黏土的流變參數和固結系數的測定》等,在國際土力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作為中國科技界的杰出代表,陳宗基終身致力科技事業,蜚聲海外。1980年陳宗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4年他被比利時皇家科學、文學與藝術院選為外籍院士,1986年被比利時國王授予“利奧波德二世一級騎士”稱號。
1991年9月2日,陳宗基因心臟病發作在上海逝世,享年69歲。而他的“志在振興中華”的志向,永遠值得人們學習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