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趙狄娜
,,。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這一論斷,深刻闡明了創新的核心要義。
當今之世,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實力最關鍵的體現,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勝負手”。縣域科技創新能力如何,直接關系縣域產業競爭力,關系縣域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縣域科技創新能力,是縣域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是破解縣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有效途徑。
在最新出爐的“2022年度縣市科技創新百佳典范”榜單中,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位列前十佳。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本次榜單中,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榮登榜首。近年來,昆山不斷提升科創載體建設能級。2021年,昆山新增認定國家級載體3個、省級載體15個、省級科技創業孵化鏈條試點1個,認定數再創歷史新高,為昆山科創項目的引進培育和創新型企業成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截至目前,昆山累計認定和備案各類科創載體170余個,其中省級及以上科創載體78個,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居蘇州市第一。載體內在孵企業超3200家,在孵企業中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66家,承擔雙創人才項目641個。
創新,是榜單第二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發展的靈魂,也是其最閃亮的金字招牌,更是余杭在新一輪高質量發展中突破重圍、再創輝煌的“殺手锏”。2021年,余杭加快打造全域創新策源地,全力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榮獲全省首批“科技創新鼎”,獲評全省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單位、人才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優秀單位及全市創新發展專項考核優秀等次。
余杭高水平打造戰略創新引擎,塑造區域競爭勝勢。一是創新平臺提檔升級,二是科技攻關量質并舉,三是科創成果競相涌現。不僅以超常規力度打造城西科創大走廊核心區,加快培育戰略科技力量,還全力服務“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建設,支持三大省實驗室、重大創新載體、科技領軍企業承擔國省攻關項目,并鼓勵科技企業實行“揭榜掛帥”制度;余杭的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登上《自然》雜志封面,神威量子模擬器獲“戈登貝爾獎”,存算一體人工智能芯片成為全球首款使用“混合3D鍵合堆疊技術”實現存算一體的芯片。
而在高標準壯大技術創新主體,提升創新發展動能方面,余杭科技企業“雙倍增”成效顯著,企業研發機構體系日益完善,科技創新合作緊密開展。同時,余杭高質量營造開放創新生態,激發創業創新活力,不僅大孵化器戰略迭代升級,科技人才加速集聚,創新環境也更加優化。目前,余杭成功舉辦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世界生命科技大會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賽事、科技活動,聯合中電海康舉辦浙江科技成果競價(拍賣)會專場活動,進一步打響了“創新活力之區”城市品牌。

此外,為大力推動以省實驗室為核心的研發機構體系建設,余杭堅持聚焦資源集聚、輻射帶動、項目管理,在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上持續發力,助推研發機構不斷收獲科研成果。近日,浙江省批準命名第三批省實驗室,天目山實驗室成功入選。截至目前,余杭共有省實驗室4家,成為省內實驗室布局最多的區縣市,為區內產業轉型升級、科創能力提升、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2022年度縣市科技創新百佳典范”榜單中,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位列第三,同樣表現亮眼。黃埔區是國內多項科技創新指標排名第一的區,擁有華南地區最大的科技企業孵化產業集群,培育了廣州數量最多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以上的授權發明專利和技術創新成果來自中小企業,已聚集超過2萬家民營及中小企業,孵化出方邦電子、禾信儀器、潔特生物等上市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黃埔區未來將持續打造企業家成長交流中心、智庫服務中心、人才服務中心等五大服務體系,助推生物醫藥、生命健康、智能裝備等前沿科技產業鏈的精準孵化與培育。
近年來,黃埔區還推進各項行政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制度創新,引進并在區內登記設立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有別于傳統事業單位,這類機構以非營利為目的,不設定編制,不納入機構編制核定范圍,破除了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如今,新型研發機構逐漸成為黃埔科技創新的全新動力源。
“如果說創新驅動要站在‘小巨人’的肩膀上,那我們要讓‘小巨人’站在營商環境的肩膀上。”黃埔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楊元師表示。為此,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加大擴空間、優環境、兌政策的力度,首創“項目全流程管控服務”模式,依托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探索“智慧監管”,進一步優化“包容審慎監管”,升級“信任籌建3.0”,推動項目“引進即籌建、拿地即動工、竣工即投產”,籌建周期平均縮短6個月以上,268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將專精特新企業項目列入省市區重點建設項目,優先保障用地指標;全區累計協助中小企業獲得上級產業化專項扶持超過25億元。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縣域經濟中的引領支撐作用,全國縣域也在全面推進現代化科技創新體系構建,強化科技創新與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機對接。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高速通道,積極探索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縣域創新格局。
“2022年度縣市科技創新百佳典范”榜單的評價推舉,盤點了百佳縣市的科技創新驅動能力,展示了科技創新如何助推縣域高質量發展。榜單涵蓋除直轄市所含區與港澳臺地區以外的全國2757個縣域單位,實現全域覆蓋排榜;并設置四項加權指標:網絡數據分析40%基礎分值、縣域專題調研20%加權分值、社會公眾態度20%加權分值和專家評審意見20%加權分值。
“2022年度縣市科技創新百佳典范”榜單設定創新投入、創新主體、創新條件、創新產出、創新管理等5個網絡數據評榜維度,設置科技項目、孵化器數量、高新區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等120個關鍵詞標簽,采集自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數據超過一億條,北京數浩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其開源情報分析大數據平臺,提供全面技術支持。

2022年度縣市科技創新百佳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