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嶺,張亮亮,徐 剛,胡宏祥 (安徽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教育改革”的明確要求。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將專業課與思政課有機融合,是實現這一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推進其他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構建高等教育“大思政”格局和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安徽農業大學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課程育人的主體作用,有序推進通識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等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構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促進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融合。近年來,筆者堅持把土壤學實驗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土壤學實驗教育教學全過程,推進土壤學實驗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培養了學生愛護土壤、保護耕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了學生的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意識。
土壤學實驗是土壤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院校農學、園藝、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等農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具有涉及面廣、綜合性高、應用性強的特點,在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地位。按照“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的定位,把土壤學實驗教學與課程思政緊密結合,對培養學生熱愛土壤、珍惜耕地、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培養學生“知農愛農為農”的情懷、塑造高尚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增強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在掌握土壤學實驗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在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增加我國當前土地資源現狀分析,既要通過我國幅員遼闊、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又要正視目前我國土地利用形勢總體不容樂觀,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退化的狀況,提高學生愛護耕地、珍惜糧食、保護環境的思想覺悟,進一步激發學生關注土壤健康與糧食安全、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生態安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土壤學實驗按照教學大綱規劃共計10次實驗,要把10次實驗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在現有實驗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實驗內容設置,調整實驗順序,系統開展實驗教學,使得每次實驗在內容上有一定的連貫性,最后形成一個整體。將愛護耕地、珍惜糧食和建設生態文明等思政內容分別融入土壤肥力、土壤環境質量和土壤健康實驗教學體系中(圖1)。

圖1 課程思政三模塊體系構建Fig.1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modul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土壤肥力模塊。重點讓學生掌握土壤有機質、土壤速效氮、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鉀、土壤有效鈣、鎂和土壤pH、土壤容重、陽離子交換量等與土壤肥力相關的指標體系測定方法,指導學生利用土壤理化性質參數計算和評價土壤肥力。
課程思政切入點:土壤肥力是影響糧食產量的重要因素,土壤肥力高低直接決定作物生長發育狀況和糧食產量。通過土壤肥力模塊教學,一方面讓學生掌握土壤肥力參數測定和評價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土壤肥力與糧食產量之間的關系,以及土壤肥力受哪些因素影響,通過哪些途徑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讓學生了解通過科學施肥改造中低產田的策略,改善耕地質量,進而提高糧食產量,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土壤環境質量模塊。要求學生掌握土壤污染物(以重金屬砷和鎘為代表)的正確分析方法,掌握土壤全量和有效態重金屬的提取和測試技術。
課程思政切入點:針對社會廣泛關注的“鎘米”“鎘麥”等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讓學生了解土壤重金屬含量和有效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從土壤重金屬的來源及其在作物體內的吸收、轉運和富集過程,讓學生了解土壤環境質量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傳播有關糧食安全、土壤環境質量的思想理念,引導學生將垃圾分類處置、廢棄電池回收等環境保護活動變成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提高他們投身凈土保衛戰和糧食質量安全等生產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
土壤健康模塊。微生物作為土壤的活躍組成成分,與植物根部營養有密切關系,特別是根際微生物的活動,在植物的根際營養中起著分解有機物、釋放與儲蓄養分的積極作用,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可以通過土壤呼吸作用、纖維素分解作用等實驗來測定土壤微生物指標,進而讓學生掌握與土壤健康相關參數的生物化學分析方法。
課程思政切入點:土壤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載體,土壤生態系統的健康不僅關乎土壤可持續利用,還與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密切相關,關乎人類福祉。土壤健康模塊通過測定土壤呼吸速率、纖維素分解速率等參數,科學評價土壤健康狀況,讓學生了解土壤是固相、液相、氣相和生物組成的復雜體系,是一個動態的生命系統,土壤健康與土壤生物活力、土壤環境質量等密切相關,讓學生知曉“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生態文明思想,激發學生熱愛土壤、保護環境,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在傳統實驗課教學基礎上,增加課程思政教學環節。在理論知識要點講解和實驗過程規范操作基礎上,植入思政內容,將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貫穿于課前統籌規劃、課中用心融合和課后評價反饋的各個環節。課堂導入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入實驗目的和意義,切入課程思政內容,激發學生興趣和思考;教學過程中采用探究式,引導學生嚴格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探究實驗過程的嚴謹性和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實驗結束后分組討論,分析實驗結果與課程思政的聯系。比如根據土壤氮、磷、鉀含量測定結果,分析土壤肥力狀況,聯系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等思政內容,討論交流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等。培養學生愛護土壤、保護耕地、珍惜糧食的思想認識和行動自覺。
課前準備注重統籌規劃。按照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在傳統實驗課準備階段深入研究理論課教材和實驗指導書,根據學生的專業需求和專業發展,充分挖掘農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等不同專業特色的思政元素,找好切入點,優化教學方案,完善教學內容,構建專業知識與思政要素有機結合的實驗教學方案。
課堂教學注重思政融合。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參與互動,引導學生認真做好實驗,以培養實驗技能為載體,探索每個實驗項目所折射的思政元素,找準思政教育在實驗課堂的切入點,積極思考實驗結果反映出來的思政內容,有針對性地融入實驗教學體系中,把思想政治教學貫穿在實驗教育教學全過程,推進實驗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協同。
課后注重及時跟蹤反饋。要求學生除了認真完成實驗報告的填寫以外,還要堅持課后總結研討,根據實驗結果與現象查閱文獻資料,了解本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聯系思政內容,撰寫思政體會,總結出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的路徑和方法。指導教師通過抽樣調查法掌握思政教學效果,及時優化和調整教學方案。
優化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方式,構建“理論知識+實驗操作+思政考核”三合一考核指標體系,其中理論知識占40%,實驗操作占30%~40%,思政考核占20%~30%。其中課程思政可通過課堂現場提問、撰寫思政體會、展開問卷調查等形式進行綜合考核。
通過近幾年在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實施的土壤學實驗課程思政改革效果可以看出,這種教學改革不但增長了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提升了學生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做到了將無形的思政內容融入有形的專業課教學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通過綜合性實驗模塊設計,從單一土壤有機質、土壤速效氮、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鉀等土壤理化性質的測定,轉變為以土壤肥力、土壤環境質量和土壤健康等三大模塊為核心的多指標參數測定,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通過教學改革,學生不僅掌握了土壤肥力、土壤環境質量和土壤健康指標參數的測定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土壤肥力與糧食產量、土壤重金屬含量與糧食質量安全、土壤呼吸強度與土壤健康之間的關系,構建了專業理論與思想政治有機結合的知識體系,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通過土壤學實驗課程思政改革,將德育內容融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評價等各環節,使學生在掌握基本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實現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目標。問卷調查顯示,97.5%的受訪學生認識到提高土壤肥力對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95.6%的受訪學生認識到土壤重金屬含量與糧食質量息息相關,98%的受訪學生認知到土壤健康是生態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100%的受訪學生認為耕地數量、耕地質量和土壤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措施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而有效激發了學生熱愛土壤、愛護耕地、珍惜糧食、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安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愛國熱情。
熱愛土地從改良培肥土壤開始,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土壤理化性質知識,采集土壤樣品進行分析,發現土壤肥力、土壤環境質量和土壤健康等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案。有的學生根據土壤肥力檢測結果制定測土配方施肥方案,指導農民科學施肥,將所學知識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做到了學以致用。通過將思政內容融入實驗教學中,結合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和困難,樹牢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觀念。調查顯示,有97%的受訪學生已經接受節約糧食的建議,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光盤行動,95.3%的受訪學生愿意主動向身邊同學和家人宣傳愛惜糧食杜絕餐飲浪費的提議,90%的受訪學生主動參與愛惜糧食的宣傳。同學們設立了“光盤行動從我做起”的簽名墻,擺放帶有節約糧食的宣傳標語等,以此表達自己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的責任擔當,弘揚了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
實施土壤學實驗課程思政改革后,學生通過測定土壤重金屬含量及其在糧食作物體內的富集規律,分析土壤污染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及其危害,了解重金屬在土壤—糧食—人體食物鏈轉移傳遞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培養了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和行動自覺。學生先后組織了“熱愛土壤、保護耕地、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垃圾分類、保護環境”“廢舊電池回收,保護土壤環境、提高糧食質量”等相關活動10余場次,通過組織專題講座、志愿監督、簽名承諾、廢舊電池定點回收等形式,廣泛宣傳土壤環境質量和土壤生態安全的重要性,積極引導廣大師生主動投身到保護環境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事業中。
通過土壤學實驗課程思政改革,在提高學生土壤學實驗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養了學生愛護土壤、保護耕地、珍惜糧食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懷,實現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為進一步拓展土壤學實驗課程思政改革成效,應在未來的教育教學中將實驗課程與理論課程及專業人才培養課程思政有機融合,構建具有不同專業特色和課程類型的思政新模式,以期為其他涉農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