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霞,湯青川,巨 霞,楊莉娜,趙 靜,蘆光新,李宗仁 (青海大學農牧學院,青海西寧 810016)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是我國的國家戰略,已成為助推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全社會正在形成創新驅動發展、創業煥發生機的新局面。201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北京召開,這對于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為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惠政策和制度支持。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強調全國涉農高校牢記辦學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強科研創新,為“三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經過10余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教學資源缺乏、教學機制不健全、教學團隊不專業等問題,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與國家發展戰略和社會需求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構建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體系是進一步深化落實高校教育教學研究、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
青海大學農學專業是青海省高等教育中具有完整的本科、碩士、博士培養體系的專業。近年來,農學專業緊密圍繞高原農業發展需求與科學發展前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事科技創新與農業管理的拔尖創新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青海大學農學專業獲批2020年度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在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筆者對我國涉農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開設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青海大學農學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模式進行了分析,旨在為新農科背景下創新型農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
近年來,各大涉農高校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并通過多形式、多途徑進行教育改革,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東北農業大學形成“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實踐課程”課程鏈,明確創新創業課程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構建具有“東農現象”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山東農業大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綜合能力為目標,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職業發展、實踐實訓、實習就業有機融合,形成“雙創四驅”的教育模式,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南京農業大學對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模式進行了探討,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進行了改革。華南農業大學立足學科和專業特色,將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緊密融合,加強網絡資源利用、國際合作、課程設計、師資隊伍建設等,構建了“立體式、鏈條式、遞升式”教育模式,保障了人才培養質量。盡管部分農林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面臨困境,需要管理部門和授課教師進行改革。
目前國內大多涉農高校已開設創新創業類實踐課程,但課程內容與其他專業實踐課程無明顯差異,教學模式較為單一,這與國家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采用單一教學模式容易導致教學內容缺乏創新性,授課教師將創新創業課程當成其他專業課程,無法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授課方式和授課內容進行創新,無法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差,且教學過程比較枯燥,因此學生對于創新創業課程的開設和教學目標的達成難以理解。
大多數涉農高校已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基礎課和選修課,開展創新創業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沒有做到深度融合創新創業知識,使得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存在嚴重的“兩張皮”現象。這類課程并未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且缺乏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這嚴重影響了新農科高質量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
據調查,大多數涉農高校在校內建設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和孵化園,但是大學生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并未有大量的創新成果進入市場,學生的創新成果僅限于校園,服務于校內師生,市場化程度較低。創新創業實踐僅僅依靠校內實驗室平臺,不能給學生帶來長久發展和全面鍛煉。只有綜合創新創業思維、企業的市場管理機制、豐富的社會資源以及實踐平臺,才能取得長足進步。盡管一些高校已經與各類型企業進行了合作,但是合作僅限于調研、參觀和交流,并未借助企業資源,創建更多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這些不足以滿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的要求。
近幾年各大高校開展的實踐類課程占本科教學總學時和總學分的比例均較低,因此學校和教師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且缺乏專業的創新創業課程授課教師,教學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目前,涉農類高校開設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分別由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團委等單位負責,其中教務處負責課程的理論教學,學生工作處負責課程實踐,團委負責各類型、各級別的創新創業比賽,各司其職,但理論教學與實踐過程存在錯位,創新創業整個教學過程未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
2019年9月,青海大學農學專業首次開設創新創業課程。迄今為止,由于課程開設時間較短,課程教學體系需要進一步構建與完善。根據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從以下方面對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體系進行完善和構建。
創新創業課程屬于實踐類課程,在注重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更應該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創新團隊的組建能力,并能夠具備一定的實操技能。通過課程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和完善。第一,開展專題講授。對課程內容進行理論知識講授,使學生具備創新創業相關的理論知識。第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盡管已經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但部分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理解依然不清楚,因此通過邀請行業專家和優秀校友或科技人才,舉辦創新創業經驗交流報告會,報告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要求學生學會查閱資料,搜集相關案例,并結合報告和創新創業整體架構要求,對案例進行分析,總結關鍵核心信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分析,能夠快速提升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能力。第三,加強實踐演練。通過對前兩部分教學內容的實施,學生已具備一定基礎,實踐訓練主要通過角色模擬和情景演練2種形式開展,該部分內容是創新創業課程教學的重點和核心。在此教學環節中,應注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圍繞經營組織創建關鍵要素,突出重點,進行模擬實訓。此外,創業計劃書的編寫也是實踐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編寫創業計劃書可以了解創業計劃的內涵與作用以及創業計劃書對創業的關鍵意義,并能夠增強學生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通過宣講和分享創業計劃,邀請行業專家或者課程組教師,對創業計劃書的創新性、完整性和規范性等進行綜合評價。
傳統的授課方式和教學硬件設備無法滿足該課程的教學要求。借助智慧教室實施該課程教學,便于學生分組討論,參與課堂教學互動。基于傳統講授式和探究式教學方法,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通過雨課堂向學生分享相關典型案例,學生可進行課前學習;課堂上進行案例分析,并進行課堂討論,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邀請行業專家和優秀校友進行創新創業經驗交流匯報,并通過答疑互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創新創業,并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興趣和信心。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參加團建游戲,學生自由組合建立創新創業團隊,并安排團隊成員的工作任務,開展情景演練,從中感受團隊和個人在創業中的作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課程考核是評價教學效果最直接的手段。針對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該課程應該打破常規課程的考核方法,注重實踐訓練環節,在角色模擬和情景演練過程中對學生的課程參與度進行評價,并對學生提交創業計劃書的創新性、完整性和規范性等進行評價,同時對課堂討論發言和課后資料閱讀情況等進行總結,每一部分占不同比例,共同構成該課程成績。
目前,農學專業創新創業課程教師大多為校內兼任教師,缺乏創新創業相關的實踐經驗,將校內具有創新創業教育背景的教師納入創新創業教學團隊,并定期組織團隊教師在其他高校或者企業進行交流學習。同時,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對科研成果進行轉化,通過參與創新實踐,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學的綜合能力。為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提升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效果,積極聘請具有一定專業背景和創業經驗的企業家或校友加入教學團隊,承擔部分實踐教學內容,在角色模擬、情景演練和創業計劃書編寫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可作為典型案例,分享自身的創業經驗,為在校學生創新創業樹立榜樣。
涉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程度低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針對該問題,必須從專業培養人才目標出發,對創新創業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重新定位。農學專業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滿足社會發展與進步需求,要求政治立場堅定,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較強,熱愛“三農”事業,服務鄉村振興,從事農業生產、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經營管理、農業科學研究和教學等應用型和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業思維和技能是農業專業技能人才所需具備的必要條件。因此,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專業知識,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加強創新創業與人才培養的高度融合。
創新創業課程是農學專業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核心實踐課程,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創新創業課程不只是單純地教學生如何創新創業,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通過參加課程實踐或創新創業大賽,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挖掘其創業潛力,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創造出對社會和人類有價值的東西,能夠積極投身于“三農”事業,為推進我國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這也是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