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薇
偉大的音樂作品往往誕生于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能夠持久創新以及經久不衰的土壤。鋼琴音樂在歐洲已經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傳到中國約有200年,但是形成一定規模是在19世紀中葉。鋼琴音樂在傳入中國后,迅速與中國文化以及傳統音樂體系相結合,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能夠在中國鋼琴音樂中找到鮮明的東方特色,在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的過程中,打擊樂始終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打擊樂元素的融入對于豐富鋼琴音樂的藝術語言,推進打擊樂與鋼琴樂的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在當前的發展階段,我國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研究中國鋼琴音樂的打擊樂特征能夠進一步促進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創新,加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從中國鋼琴音樂的特征來看,其往往具有鮮明的東方文化特征以及西方音樂普遍特征,這種特征與鋼琴音樂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密不可分。20世紀30年代,音樂家賀綠汀曾說,我們的音樂決不能為固有的、落后的樂器所束縛。許多極其精巧的極具價值的西洋樂器,我們都應該采用。這一說法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國音樂家兼收并蓄的學習態度。鋼琴音樂在中國音樂土壤中發展的過程中,中國音樂家積極嘗試將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融入鋼琴音樂中,使進入中國的鋼琴音樂表現出更為多元的音樂語言以及音樂風格。從音樂家對中國音樂元素的應用手法上來看,其主要是利用民歌曲調或者民族樂器來豐富鋼琴音樂的旋律,此外音樂家還善于應用民族器樂特征來構成鋼琴音樂的整體框架。相關創作思想以及創作手法在不斷應用的過程中也愈加成熟,逐漸向更加多元、復雜的方向發展,其中利用民族打擊樂的節奏以及織體,是傳統音樂在鋼琴音樂中融合的有效形式。傳統民族音樂元素在鋼琴音樂中的融合發展歷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鋼琴音樂的中國化歷程,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方向。
鋼琴隸屬于鍵盤樂器,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鋼琴發聲的過程并不是手指按動琴鍵的過程,而是琴錘擊打琴弦的過程,從這個層面上來看,鋼琴本身是具有一定的打擊樂屬性的,應用打擊樂樂器演奏原理來演奏鋼琴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這為打擊樂元素在鋼琴音樂中的應用提供了基礎。從鋼琴音樂的發展歷史來看,不僅很多中國的音樂家熱衷于將打擊樂元素與鋼琴音樂進行融合,20世紀初俄羅斯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就已經提出打擊樂元素應用于鋼琴音樂的設想,而此時鋼琴音樂剛傳入中國。在20世紀,作為一種傳入不久的西洋樂器,很多中國人甚至沒有聽過鋼琴的聲音,但是音樂家們卻已經意識到打擊樂元素融入鋼琴音樂中的可能性,并做出積極大膽的嘗試。盡管早期鋼琴音樂中對于打擊樂元素的應用較為直白,卻為打擊樂元素在鋼琴音樂中的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實踐基礎。中國鋼琴音樂百年的發展史,也伴隨著打擊樂元素在鋼琴演奏以及鋼琴曲作品中的不斷創新與嘗試,使中國本土的鋼琴音樂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以及傳播民族文化的內涵。
中國民族音樂在類型以及形式方面十分多元。在民間的婚喪嫁娶中往往會應用大量的打擊音樂,其中主要包括鑼鼓鈸板,相關樂器在節奏上富于變化,特色鮮明,在不同的場合中用于渲染不同的氣氛,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聽到民族打擊樂,便能感受到獨特的民俗風情。
1915年趙元任創作的《和平進行曲》拉開了中國鋼琴音樂的序幕。從中國早期鋼琴音樂的發展來看,在演奏以及創作的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到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單純地演奏,以及對國外鋼琴曲目的模仿,因此很少有獨立創作的曲目能流傳至今。直至1934年“征求中國風味鋼琴曲”活動的舉辦,鋼琴音樂開始真正與民族器樂進行融合,在活動舉辦期間產生多部具有中國音樂元素的優秀鋼琴音樂作品,包括頭獎《牧童之笛》以及其余四部二等級作品,相關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當時中國鋼琴音樂的最高水平。從獲獎作品的題材以及內容來看往往引用當時的民歌旋律,或者對民族樂器曲目進行改編,打擊樂相關元素較少。
目前可考證的應用打擊樂結構和音型創造的鋼琴曲目為《小素描》《五首素描》等作品,而相關作品均出自作曲家江文也之手。江文也創作相關作品的初衷是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在曲風上有中國傳統曲風也有日本曲風,因此東方特色較為鮮明,在相關作品中使用大量的打擊樂節奏以及音型,應用和聲以及節奏的變化,使鋼琴作品在演奏的過程中能夠產生較為獨特的效果。
《小素描》是最早將打擊樂元素應用于鋼琴演奏中的作品,誕生于1935年,在這部作品中,中國特色并不突出,具有較為明顯的日本音樂特征。但是從作品對于節奏以及音色的處理來看,巧妙地應用打擊音型讓鍵盤樂器能夠呈現出一種東方小型慶典的氛圍。在作品的前四小節以及第九到第十三小節,連續應用音高無明顯變化的節奏音型,將音樂的變化集中于節奏以及和聲方面,通過改變主調音部的一個音符來體現音樂的變化,在一種較為平穩的打擊樂節奏處理手法下,實現對鋼琴音樂的創新,同時也不至于曲調枯燥。
在江文也的另一部作品《螢火之舞》中應用了與《小素描》類似的音樂處理手法,在該部作品中,通過應用打擊樂節奏來呈現螢火蟲飛舞的場景,盡管在表達上有些許夸張,卻較好地表現出熱烈的舞蹈氛圍。在這部作品中中國打擊樂元素廣泛應用,通過應用短小的節奏來表現螢火蟲的靈動與跳躍,在音樂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交接處,鑼鼓的節奏音型開始出現,首先應用后十六的組合來體現鑼鼓音型,隨后應用連續的十六音符,保證音樂節奏張弛有度,在音樂的結尾部分大量應用打擊樂音型,通過應用連續二度音來制造一種不協調的音樂特性以此來突出螢火蟲在舞動過程中的躁動之感。
無論是《小素描》還是《螢火之舞》對于打擊樂音型的應用都較為直白,具有很強的可模仿性。在江文也后期的藝術創作中也傾向于應用打擊樂音型創作鋼琴音樂作品,但是對于打擊樂音型的應用更加復雜多樣,使鑼鼓節奏能夠與鋼琴旋律以及和聲變化有機地結合,進一步提升音樂元素的一體性與多元化。比較典型的作品有《北京萬華集》《第一鐮刀舞曲》的左手聲部等。
盡管江文也在后期的創作中已經很少采用較為簡單的打擊樂音型應用方法,但是由于這套模式具有較強的可模仿性,因此很多作曲家也繼承了這套模式,往往應用鑼鼓節奏作為鋼琴曲的過渡或引子。比如兒童鋼琴曲《慶翻身》在前四小節中就是應用簡單的鑼鼓節奏作為引導,使曲子本身具有很強的節奏感,能夠吸引兒童欣賞音樂。此外在音樂的銜接部分也應用了鑼鼓節奏,比如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交接處就引用了鑼鼓節奏,在音樂的后半部分也應用了這樣的節奏,使音樂在熱烈的節奏氛圍下結束,這種節奏明快的音樂十分符合兒童的審美志趣。
中國地域遼闊,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地都誕生了富有特色的地方音樂,如地方戲曲以及曲藝等。尤其在打擊樂的使用方面各地都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征。上文在對音樂家應用打擊樂節奏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很多音樂家對于打擊樂的節奏應用都較為直白。但是在鋼琴音樂民族化的過程中,簡單化以及大眾化的民族音樂元素應用,很難讓中國鋼琴音樂有質的發展。鋼琴音樂民族化既需要重視音樂本身的大眾化,同時也需要不斷豐富音樂語言,提升民族文化語境下鋼琴音樂的表現力,從民族語言中獲得啟發,尊重民族傳統,從而賦予鋼琴音樂民族特征。因此在創作鋼琴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時代的變化,以及不同地域的音樂特色,合理地將某一類打擊樂器應用到鋼琴音樂創作中,結合民間音樂主題不斷豐富鋼琴音樂的內涵。在這一創作理念下,1946年誕生了《花鼓》這一作品。該作品由瞿維創作,將花鼓作為音樂的主題,從作品的特點來看,鼓點節奏的變換貫穿整部作品,同時鼓點元素的應用并不張揚,整部作品呈現出一種平和喜悅的氛圍。在作品的開頭部分應用了大段的鼓元素,有14個小節,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三連音組成節奏變換,整體上呈現由快到慢、由緩到急的節奏特點,同時整部作品民歌風格十分明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主旋律的烘托,以及情感的醞釀。盡管整部作品節奏的變化十分豐富,但是在變化節奏的過程也始終保持著鼓的節奏,進一步突出了主題。
另一部比較典型的作品便是馬聰于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鼓舞》,從該作品的主題來看,主要包括“鼓”和“舞”兩個主題。在這部作品中,鼓的節奏通過貫穿始終,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兼具節奏速度以及和聲的變化。在作品的第一段落中就點明了主題,在第五小節第三拍中更是突出了主題,整部作品采用急促的鼓點節奏,能夠體現出熱烈的舞蹈氛圍。從該部作品鼓點節奏的變換時機來看,往往集中于段落的銜接處,通過倚音和重音實現變奏,通過這樣的處理能夠進一步增加鼓點節奏的豐富性,同時也讓節奏的變化能夠體現出舞蹈藝術的特征。在作品的結束部分,應用強勁的雙手八度連續八分音符之后,用一串漸強震音結束用以模仿細密的鼓點。這部作品通過鼓元素的應用,有力地加強作品的特色,同時通過節奏和聲的變換,也表現出舞蹈藝術的特點,使得“鼓”與“舞”的音樂主題更加突出。
在民族音樂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在鋼琴音樂領域有越來越多的作品以打擊樂器為題材進行創作,且很多作品都實現了音樂元素應用形式的創新,使得鋼琴能夠呈現獨特的音響效果以及更加鮮明的民族特征。作曲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會依據創作的需求來選取多種打擊樂元素融入作品中,確保能夠讓作用能夠獲得更為理想的器樂效果。比較典型的作品有黎海英的《夕陽簫鼓》、林戈爾的《峨眉晚鐘》以及夏良的《铓與鑼》。相關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都大量應用了民族打擊樂元素,甚至將打擊樂作為音樂的核心成分,相關嘗試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思路,也為中國民族打擊樂與鋼琴音樂的融合提供更為廣闊的道路。陳怡于1984年創作的《多耶》應用傳統打擊樂中“魚合八”“金橄欖”的結構形式,實現對作品節奏組合以及節拍變化的優化處理,一方面能夠凸顯作品中的民族音樂風味,另一方面使作品在邏輯上更為嚴謹。
中國音樂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更多的音樂形式,而打擊樂是其中具有較強生命力的一種器樂形式,具有獨特的風格與創作邏輯,中國打擊樂獨立于西方打擊樂,特色鮮明,能夠引發中國人的普遍共情。在鋼琴音樂中融入中國民族打擊樂的元素,能夠讓鋼琴音樂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風格。通過對中國文化背景下西方鋼琴音樂與中國民族打擊樂的融合進行研究分析,能夠在探究鋼琴音樂打擊樂特征的基礎上,促進中國文化語境下西洋樂器的中國化,并對音樂創作者起到啟示的作用,從而更好地在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之間做好取舍,實現音樂形式與內容上的創新,無論對于鋼琴音樂的發展還是對民族打擊樂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