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亞男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為文化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就是要在實際工作中,做群眾文化的“排頭兵”“領頭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同時,要注重音樂審美元素與新時代群眾文化之間的關系,使其有機融合、相互滲透,提升中國老百姓的文化追求。
音樂審美是指通過音樂教育,提升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音樂審美的元素有節拍、節奏、旋律、樂感、力度、速度等,把這些音樂審美元素應用于群眾文化中,有利于提高群眾的欣賞水平和鑒賞能力,也有助于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使他們擁有向善、向美的思想境界。
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音樂文化特征,每逢重大節日或活動,老百姓都會通過舉辦娛樂活動來進行慶祝。因此,音樂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也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注重音樂審美元素的有效應用。音樂審美元素與新時代群眾文化之間是相互融合的,二者缺一不可。
從新時代群眾文化的發展進程來看,其形式越來越多元化,由最初小規模的群眾聚會、廣場舞、合唱隊等,到現在群眾文化的組織形式越來越多,參與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因為有了休閑娛樂的方式,老百姓的生活有了趣味性,幾乎每天晚上七點以后,廣場、工人俱樂部、老年人健身館等,都可以看到群眾自發組織的文藝團體的身影。其中,尤以廣場舞和合唱隊的人數最多、規模最大,這些團體選擇的歌曲都是有時代特征的,體現了當下老百姓的生活追求以及對祖國的無比熱愛。比如,《燈火里的中國》《我愛你中國》《南泥灣》《紅梅贊》《咱們工人有力量》《唱支山歌給黨聽》《愛我中華》等,這些歌詞鏗鏘有力,節奏感強,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震撼。通過組織大合唱活動,群眾在娛樂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
新時代群眾文化活動的有效開展,使老百姓對美的認識越來越深刻。通過多種音樂文化活動的開展,豐富了人們的情感體驗,在活動中,人們的情緒、思想、行為都受到了正面的影響,從而激勵人們去追求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尤其是在中國夢的推動下,全國人民逐夢小康的愿望尤為迫切。抖音、快手、短視頻等網絡平臺的出現,也極大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作為文化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為群眾提供更廣闊的藝術平臺,讓群眾不但能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還能在音樂文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因此,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在音樂創作的實踐中,要將節奏、節拍、韻律感等多種音樂元素綜合起來,要多組織音樂文化活動,以活動豐富群眾文化,更有利于推動社會的進步。
以廣場舞為例,每晚七點以后,廣場上就會聚集很多的隊伍,很多隊伍都有自己的組織者和統一的服裝,他們風雨無阻,熱情無限,雖是自發的民間組織,但有規模、有組織,還有一定的音樂水平,美妙的旋律使他們心情舒暢。
音樂鑒賞能力需要長期訓練,起初,群眾對音樂可能停留在喜歡的層次。但日積月累,以及通過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他們逐步具備了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其藝術鑒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以文化館組織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合唱為例,群眾熱情高漲,參與團隊精心組織,積極參與訓練,用心挑選演唱的歌曲,在演唱的形式上也各具特色,有獨唱、伴舞、情景劇、雙重唱等,在此起彼伏的歌唱中能深刻感受到新時代群眾文化上了一個新臺階,表演水平也特別高。在演唱過程中,各種音樂元素的運用,讓人耳目一新,給群眾文化生活增添了活力,真正是老百姓獻給黨、獻給祖國最真誠的祝福,他們用歌聲祝福祖國,歌唱新生活,歌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通過活動提高了群眾的鑒賞能力,也讓文化工作者深刻認識到,要想為群眾辦出更高水準的文化活動,首先必須提高自身的音樂素質。因為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經常策劃和組織這些活動,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群眾,為群眾呈現出更高大上的音樂活動。
音樂來自民間,來源于生活,是人們對生活最真實的感悟。群眾文化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是大眾文化的縮影。音樂可以服務于人民,也可以造福于人民,是人民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大餐。因此,音樂與群眾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是人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老百姓將生活當中的見聞、體驗等,通過音樂的形式體現出來。開展各類音樂活動,有助于培養人們高尚的品德。比如,在工作中,文藝工作者將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人物通過撰寫歌詞、編排舞蹈的方式,通過藝術展演,使人們口口相傳,家喻戶曉,樹立了典型,讓人們懂得了真善美。尤其那些以歌頌祖國、歌頌英雄、親情為主的歌曲,如《我和我的祖國》《為了誰》《父親》等,在傳唱的過程中,就能給老百姓樹立榜樣。健康的、積極的音樂能夠發揮良好的育人功能,能使人的情感、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能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中國是文化大國,也是禮儀大國,音樂在文化發展進程中一直起著積極的引領作用。以歌曲《父親》為例,內容淺顯易懂,引人深思,演唱者聲情并茂地頌唱,就能將觀眾帶入生活場景中,激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因此,文藝工作者在創作這些歌曲時,就一定要將這些音樂元素與群眾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使音樂真正起到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更好地為群眾服務。要積極處理好音樂與群眾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使群眾文化更豐富、更有趣味性。
音樂創作要緊跟時代步伐,要為社會發展而服務,要傳播社會正能量,這樣才能在傳唱過程中規范人們的言行,給人正確的指引。近幾年,在開展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將創作的重點放在“謳歌新時代,傳唱新生活”上,以當地先進人物事跡為素材,創作了大型歌舞劇《絲路花開》《有愛,就有希望》《偉大的夢想》《讓世界為你而轉身》《青春有你才最美》等,以及生活情景劇《在那鮮花盛開的地方》《群心向黨》《我們這一代人》《人間自有真情在》《青山綠水》。這些新創作的作品,一方面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為當地樹立了學習典型,傳播了社會正能量。讓群眾文化與實際生活接軌,真正體現了“文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提高了文化館工作人員的社會責任感,也為今后的文化創作指明了方向,積極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為青少年的成長樹立了學習的榜樣,使他們也有了擔當和責任感。音樂之所以能被廣大群眾所接受,是因為音樂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還拓寬了人們的音樂視野。音樂深深地扎根于老百姓的生活當中,是人們傳情達意的最好表現,也是人們生活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有音樂的生活是單調而乏味的。
音樂還有一個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培養人們良好的社交關系,在生活中,你會發現那些愛唱愛跳的人,大多性格開朗,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能給人一種親近感。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使人變得陽光、積極,因此,重視音樂審美元素與群眾文化之間的有機融合,就能夠使人們在無形中愛上音樂、愛上生活,變成人人都愿意交往的人,使自己成為那個眼里有光、靈魂有趣的人。以經常參加廣場舞、合唱隊、管樂隊的老年人來說,他們退休了,有大把的時間,通過參與這些娛樂活動,在唱唱跳跳中既鍛煉了身體,也豐富了晚年生活,還能交到知心的好朋友。尤其值得重視的是,這些老年文藝隊的集體凝聚力都非常強,文藝水平也很高,他們給年輕人樹立了好榜樣。這是社會文明的一大表現,也充分說明了音樂審美對群眾文化起到了正確的引領作用。
音樂作為群眾文化的主要推動方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大,音樂無形當中就充當了解壓神器。而且音樂的傳播速度極快,一首歌曲的爆紅,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老百姓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去了解和體會音樂在生活當中的重要性。電視、電影、各種網絡平臺等,都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但只有重視音樂審美元素的有效滲透,才能使群眾文化更正規、更有影響力,也才能抵制那些低俗音樂對人們的困擾。因此,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既要緊跟時代步伐,又要注重音樂元素與群眾文化的密切配合,多為老百姓組織一些豐富有趣的文化活動。例如,大型的廣場舞比賽、紅歌比賽、大合唱比賽、地區春節晚會、慶元旦文藝演出等,通過這些活動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讓高雅的文化提升老百姓的文化素養。
音樂的普及范圍很廣,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嬰幼兒,都可以在音樂的賞析中感受到自然與生活的美好。但只有美好的音樂,才可以使人心情愉悅,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能起到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所以群眾文化的音樂創作,要大膽創新,就要擺脫傳統模式的限制,還要不斷去完善和提升,要有寬廣的胸襟,將現代音樂的元素融入其中,還要多向有經驗的人學習,多鉆研,多創作,使其更富有時代氣息,可以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可以吸收西方的創作經驗,增強我國群眾文化的軟實力。
定期舉辦音樂知識講座,邀請大中專院校的音樂專家給群眾骨干講授一些音樂常識,讓這些骨干分子去培養和帶動周圍人共同進步。以老年活動中心的“唱響新時代”合唱隊為例,他們就經常邀請大學的音樂教授給他們進行專業化的訓練。他們的合唱水準特別高,節奏、節拍控制得特別好,每次在群眾演唱中都能取得特別好的成績。因此,作為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要經常給自己充電,多了解音樂方面的樂理知識,多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給群眾文化交流活動出謀獻策,使自己成為音樂文化的傳播者、踐行者。
隨著群眾文化的日益普及,老百姓的娛樂方式越來越豐富,而且表演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其活躍于大眾生活當中,越發受到了老百姓的關注。5G時代的來臨,網絡加速了人們的溝通。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二三歲的幼童,在抖音平臺,每個人都可以展示自己,這從側面說明了音樂已成為人們生活當中的重要部分。精神文明的極大進步,也正好說明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之余,都能哼上一兩句最流行的歌曲。音樂正在沖擊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精神境界也發生了質的飛躍。
作為文化工作者,就要深入群眾當中,和群眾一起多研究、多開展一些音樂文化活動。例如“春晚”“村晚”“新春文藝展演”等,讓參與的群眾更多一點,以文化促進社會的繁榮和進步,用音樂引領社會新風尚,使群眾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
從古至今,音樂都在老百姓的生活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帶給人快樂和自信。尤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音樂的需求更大,也更加重視音樂審美元素在群眾文化生活中的有效應用,使群眾文化更有藝術魅力、更有觀賞價值。因此,只有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充分挖掘音樂與新時代群眾文化的巨大價值,從根本上推動社會文明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