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榮臻(山東省萊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 萊陽 265200)
玉米種植技術的不斷改進,有效地提高了玉米的產量與品質。但是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并未全面推廣,部分地區仍采用傳統的種植方式,而全方位地推進玉米高產種植技術成為當今農業發展面臨的趨勢。玉米在成長過程中容易遭受病蟲害的入侵,嚴重影響其產量及品質,因此需要制定相對應的病蟲防治措施,才能更好地推動玉米產量與品質的可持續發展。
糧食直接影響著國計民生,玉米的價值明顯要比其他谷物更高,是高效的經濟作物,淀粉量高達65%-78%,蛋白質含量8%-10%,脂肪4%-5%,高油玉米達8%以上。玉米富含豐富的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酶等成分,對提升人類的健康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因玉米蘊含著巨大的淀粉源,能廣泛地滿足糖源、能源及傳統的藥源之需,已用于諸多工業領域。采用淀粉做工業原料,1000kg的普通玉米能生產出600kg淀粉與35kg的玉米油;在進行加工生產后,還能獲得30kg的氫化油。同時還能生產粗蛋白70kg、胚餅飼料40kg、粗飼料120kg,綜合有效增值5-6倍。若進一步加工成果葡糖漿,還能有效增值8~10倍。此外,還可以采用玉米淀粉進行生產可降解塑料,是減少垃圾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可見,玉米全身都是寶,在農業生產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長期以來,改良玉米種子是我國農業生產中持續探索研究的問題,并在不斷的田間實驗中研發出諸多適應各地溫度與環境的優良種子[1]。科技人員在對國外發達國家環境與溫度實施對比后,借助新技術研發出適應我國環境與溫度生長的玉米種子,極大地提高了玉米的存活率,促使種植率得到有效提升,滿足了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提高了整體農業發展水平。
實施高產種植技術,首先要選擇良好的種植地點。只有適合玉米生長的種植地,才能為玉米的高產提供良好條件。玉米適應能力較強,適合多種類型土地種植,但要實現玉米高產豐收,還需謹慎選擇玉米種植地點。研究表明,玉米喜溫,需要充盈的水分,因此,在選擇種植地點時,要選擇氣候溫熱的地區。調研發現,要發揮高產種植技術的實效性,必須挑選水源充沛、陽光充足的種植地,并且要確保土地低酸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持排水,促進玉米的生長[2]。種植地選好后,還要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如在作物收獲后,要對土壤實施全面翻耕,翻耕深度要控制在20-50cm,以打破犁底層為主,翻耕后要確保地勢平坦,使土壤呈現疏松多孔與上虛下實的狀態,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播種效果。
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氣候溫度。玉米種植高產量,必須要結合其歷史種植情況,以及目前玉米的種植特點,選擇適宜的種植時間,確保氣溫、地理環境等適宜條件,為玉米生長與高產量奠定良好基礎。
在種植時間上,如選擇秋天種植,可在6月份進行播種;如選擇春天種植,則可在4月末至5月初完成播種,確保播種時間的合理性。播種前要對玉米種子進行晾曬處理,避免種子受潮,完成晾曬后,要使用種衣劑進行包衣處理,以此提高種子的發芽率。除此之外,在種植中還要設定科學的種植間距,確保每株種子間距為25-30cm,避免種植密度大而出現植株爭奪養分情況,影響玉米的光合作用,出現弱苗和病苗,導致玉米產量與品質下降。
挑選玉米品種對實現玉米高產至關重要。相關種植人員要結合實際情況,在挑選時通過多方調研和系統的對比后,綜合進行考量,選擇最佳的玉米品種。由于玉米品種具有多樣性,在選擇時要始終以穩產高產作為篩選的主要因素。具體而言,就是結合玉米生長特性實施選擇,如種植地區溫度較高可以選擇晚熟的玉米品種;種植地區溫度較低,氣溫有多樣化的特點,則要選擇較為早熟的品種。這是因為晚熟的玉米品種生長周期相對而言較長,適合生長在穩定的自然條件中;而早熟品種周期較短,能減少外界自然條件對玉米產生的影響,避免種植風險的產生。除此之外,在篩選玉米品種時,還需結合玉米種植中的病蟲害等因素,選擇抗病能力較強且適合當地生存環境的優良品種,為玉米的高產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玉米品種選取后,為了能確保玉米種子的發芽率,要借助一定的手段處理玉米種子。處理種子的環節通常分為三部分:晾曬、浸泡以及挑揀。晾曬就是讓玉米接受太陽光照,利用紫外線對玉米種子進行殺菌消毒,確保種子良好地生長。將玉米種子均勻鋪撒,確保每顆種子都能受到太陽光照,且在此過程中還要定時進行翻動,讓每顆種子都能沐浴陽光。晾曬工作要確保3日以上,才能更好地實現晾曬的目的[3]。
為了促進玉米的高產量豐收,還要選擇一些藥劑對玉米進行浸泡,如矮壯素、生根粉等,借助藥劑促進玉米迅速出苗生長,長出更多的玉米穗,實現穩步高產任務。其中矮壯素的使用,能有效提高玉米種子的抗逆性能,使玉米能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的生長,具備較強的抗旱與抗澇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磷酸二氫鉀,將其運用到玉米浸泡中,使玉米在生長階段具備較強的營養吸收能力,實現高產。
實現高產玉米的種植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作,要結合大自然規律進行科學合理的施肥工作。具體而言,就是要結合玉米生長狀態科學合理地施肥,給予玉米合理的營養補給。
研究表明,玉米在生長中所需營養元素多為鉀、磷、氮等。要綜合了解玉米生長發育中所需的基礎營養肥料外,還要結合玉米不同的生長階段,對玉米實施精心施肥。例如,在玉米播種后長出幼苗時,種植人員要結合玉米生長緩慢的特點,適量施肥,避免灼傷根葉;嚴格依據相關標準施肥,如玉米出苗階段需要的肥料最多只占據玉米種植總體肥料的1/10,而玉米植株逐漸長大后,其生長的態勢逐漸旺盛,在玉米形成雌雄穗子的關鍵期,種植人員要及時給予其足夠的肥料,確保玉米籽粒飽滿。
玉米播種7日后,逐漸出苗,此時需仔細觀察。發現玉米在出苗時期存在問題,要及時處理,實施引苗[4]。缺苗的地方實施移植補充,如缺苗較為嚴重,則可實施二次播種。在幼苗長出3-4片葉子后,可以結合玉米出苗情況進行剔苗處理,依據留強去弱、留大去小的原則實施,并在幼苗長出5-6片葉子后,還要進行定苗,確保每個種植穴只有1株苗。
玉米生長較為旺盛且出現分蘗時,要在幼苗進入到大喇叭口期前進行去除分蘗,以保證玉米養分充足。在玉米進入大喇叭口期后,則需依據15-20kg/667m2尿素計量施肥,并確保在兩株玉米間播撒,收盤為5-10cm間。需用150-200kg/667m2計量的水實施溶解,依據50mL/株的劑量施肥。針對生長周期較短的玉米,要借助施撒基肥與種肥等形式追肥,或是撒農家肥,以改善土壤的結構。在施肥前,一旦發現水分不足,要及時進行灌溉,并引入深耕方式配合噴灌。在玉米進入到拔節期、抽穗期及灌漿期時,需求大量水分,為了確保玉米的茁壯成長,要仔細觀察玉米生長情況,確保其各方面的養分充足。結合種植的密度實施管理,依據實際情況,對玉米種植密度實施科學調控,以促進玉米的茁壯成長。
玉米蚜蟲和紅蜘蛛,是玉米種植過程中最為常見的蟲害。特別是玉米蚜蟲,會直接影響到玉米發育,玉米蚜蟲通過附著玉米植株吸食玉米的汁液,并迅速傳播,嚴重影響玉米的發育,甚至會造成顆粒無收的情況產生。因此,必須要做好玉米蚜蟲的防治工作。在防治時,可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及抽穗期間,采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兌水,還可以采用5%的抗蚜威2000倍液噴灑在玉米上。在噴灑時,可以在藥液中適當加入1%的洗衣粉進行混合,達到增強藥液黏性的特點,促進藥效周期的增長,有效提高玉米蚜蟲防治的效果。
大斑病是玉米葉片中出現大小不一的斑點,如果不能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會導致大斑病覆蓋全部玉米葉片,致使玉米減產,嚴重時會導致玉米大片死亡(該病分級標準見下表)。因此,防治此種病害,必須做好田間管理工作,要在第一時間發現,并采取最佳的治療方式。通過運用抑菌藥劑,實現殺菌消毒。具體而言,可以選擇50%的多菌靈500倍液、70%的百菌清800倍液,或者用50%的甲基硫菌靈600倍液,每隔半個月進行噴灑,噴灑中連續噴灑2-3次即可,能直接消除大斑病[5]。要避免大斑病的產生,則要在種植期間,避開濕熱季節,選擇提早播種,并且在播種的過程中要確保相應的株間距,確保玉米的透氣及通風,通過采取此種方式,能直接降低大斑病出現的幾率,實現玉米高產[6]。

玉米大斑病分級標準
玉米螟蟲在玉米種植中最為常見,通常在玉米植株長大時,便會抽出玉米穗子。此時玉米螟蟲會侵蝕穗及桿,導致玉米生長速度降低,造成玉米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嚴重危害到玉米的產量。由于玉米螟蟲具有強烈的抗藥性,普通農藥無法有效防治。因此,相關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結合玉米螟蟲的生長環境及習性,在其大量生長的時期,通過設置防蟲燈,對其進行有效撲殺,還可以采用釋放赤眼蜂的形式進行防治。此外,在玉米的心葉末期,通過采用50%的巴丹100g/667m2兌水100kg,并采用噴霧的形式將其噴灑到心葉里,也可避免玉米螟蟲害的產生[7]。
玉米在抽穗期間會出現黑穗病,直接導致玉米不吐花絲且穗子比較短小,甚至還會導致玉米穗子化成黑粉,且黑粉會隨著空氣不斷飄散,附著在更多玉米上,致使玉米蟲害不斷加劇,減少玉米的產量[8]。針對此種狀況,要選擇抗病性能較為優異的品種,并選擇適合的種衣劑,以防止黑穗病的產生。同時,采取倒茬輪作的形式,降低玉米黑穗病的產生。
減少病蟲害,除了要選擇優良的玉米種子外,還要做好田間管理,定期清理地下害蟲,為玉米的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9]。具體而言,要確保田間的整潔,通過倒茬、輪作、深耕和及時處理雜草,為玉米生長提供良好環境。要在施肥階段做好嚴格控制,采用腐熟的肥料實施追肥。結合種植經驗與當地條件,選擇恰當時間對地下害蟲進行祛除。具體而言,可以結合3∶4∶1∶2的比例,將糖、醋、酒、水混合,并加入少量的敵百蟲,在傍晚時分將其置放在離地面1m處的田間,能起到祛除害蟲的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5kg的炒香豆餅、0.05kg的80%敵百蟲可濕粉劑,將其兌入水中制作成毒餌,在傍晚時分將其撒在蟲害田間,按照1-1.5kg/667m2的劑量施用。
綜上所述,如何提升玉米產量,是現階段我國種植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要想促進玉米高產,相關部門要結合玉米的生長特性進行全方位分析,并對原有技術進行提升與改進,才能更好地提升玉米產量,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