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志宏(遼寧省東港市水資源服務中心,遼寧 東港 118300)
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自然環境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生態環境影響著人類活動的發展。農業作為依附于自然發展的產業,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極高,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當前人類活動已經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而被破壞的生態系統對農業生產發展產生極大的副作用。與此同時,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十分深遠。隨著城鄉快速發展,人們在對速度和數量的追求中往往忽視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雖然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但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也不容小覷。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的快速流轉,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打工。而農村地區新型農業快速發展,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演變為分工更加明確、分配更加合理、技術更加精湛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這也使得農戶的收入、分工產生差異,從而帶來其收入與職業上的分化。我國農戶分化現象日益加深,這也會進一步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基于以上現實背景,本文研究擬從農戶分化視角對綠色農業生產行為進行探討,并通過研究結論提出對策和建議,以期為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及食品安全監管提供積極有效的意見。
目前,學術界尚未對農戶分化進行統一的定義標準。根據參考文獻,本文將農戶分化定義為由于農戶所擁有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稟賦的不同所導致的,由同質性農戶向收入、職業性質不同的農戶轉變的過程。本文從垂直分化和水平分化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垂直分化利用農戶家庭中農業收入占比進行衡量,水平分化用農戶家庭中非農勞動力占比進行衡量。具體劃分標準如下(見表1):

表1 農戶分化劃分標準
農業生產行為是指農民在進行農業經營活動時的選擇。綠色農業生產行為是指農戶在進行農業經營活動時選擇有利于生態環境發展的方式。本文基于高殘留農藥施用視角開展研究;綠色農業生產行為是指不施用高殘留農藥。
農戶行為理論的各學派在考慮農戶作為生產者時,主要分歧在于農戶是否為理性經濟人,而農戶對于經濟的考量也影響著他們對農業生產方式的選擇。
組織與生產學派認為農戶的行為選擇遵循家庭利益和個人利益,而非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提出農戶是非理性經濟人。依照該學派觀點,家庭經濟基礎好的農戶會傾向于選擇城市的生活環境,在城市接受更多的環保理念,更容易選擇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同時,這部分家庭對兼業的接受度和融合度都會較高,他們的收入也不再是單純的農業生產收入,從而逐步與傳統農戶產生分化。而家庭經濟基礎不好的農戶在追求收益時更傾向于追逐短期較大的利益,從而忽略長久發展和長期收益。這部分農戶家庭對綠色生產的意識較為淡薄,由于家庭條件的限制,會更加關注收益而忽略發展。
理性小農學派認為農戶是理性經濟人,依據此觀點,收入越高、兼業程度越高的農戶,他們在進行農業生產活動時會選擇能帶來最大收益的生產方式,綠色生產意味著高投入,但同時也能帶來高收益,綠色農業生產出來的農作物經濟價值更高,市場環境更好,家庭條件較好的農戶愿意花費更多的投入用來進行綠色生產以期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而收入較低、兼業化程度較低的農戶,他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農業生產,且投入資金是有限的,因此他們不會花費更多的資金用于綠色生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會更加關注農作物的成熟時間和產量,而忽略掉所選用的農藥化肥是否對環境有污染,他們對于綠色農業生產的意愿并不強烈。
歷史學派認為農戶不僅受經濟條件限制,同時他們處于農村這一特別的風俗文化環境中,受生活環境和人文因素的影響,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會考慮其他的因素。因此農戶作為生產者既不是非理性的,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一方面他們期望更多的收入而去選擇適合的農業生產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在當地政府宣傳帶動下,接受到更加專業的農業培訓,認識到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可能給土壤、農作物以及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從而選擇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活動生產經營方式。
綜上,雖然不同的學派對于農戶作為生產者是否為理性經濟人仍存在爭議,但共性結論是,農戶的經濟情況、收入水平都將影響農戶行為選擇。由此推論,農戶的收入與職業分化,將影響農戶在綠色農業生產方式上的選擇。
當前學界普遍認為社會分層是指原有的不平等或不均衡,被逐漸固定化或制度化,并呈現出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關系系統,這個系統對于人們能夠獲得什么起著決定性作用。
馬克思認為城鎮化的發展產生了城市與農村兩極化差異,形成了基于收入劃分的低收入農民、中等收入農民、高收入農民,以及基于職業劃分的純農、兼農、純非農。純農戶以及收入較少的農戶,更加注重農產品的收入,希望快速獲得農業生產報酬,他們會選擇施用高殘留農藥快速殺滅害蟲,從而得到更多的農業生產收入。而另一方面,在城鎮兼業的農戶以及大部分收入來自于非農工作的農戶,他們對農村土地的收益了解較少,更多關注其他行業發展,他們對農業收入的愿望沒有那么迫切,更愿意選擇能保持土壤長久活力的生產方式。
韋伯則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社會分層觀。根據經濟、政治和社會三個標準,對社會進行分層。隨著生產力發展,農民的財富、權力和個人聲望都產生異質性,兼業農戶或非農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逐漸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受教育水平,從而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這部分農戶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收入的愿望較低,更多關注與改善自身生活條件,提升個人素質,從而提升個人社會地位。但收入水平較少的農戶,則更多關注家庭農業生產情況,關注農作物價格和數量,更容易選擇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
隨著經濟發展,涂爾干基于前人的研究,總結新的社會發展規律,提出功能主義分層理論,認為社會是有分工的,不同的群體分擔不同的社會責任,根據不同分工對社會的貢獻程度而產生從高到底的層級,社會的發展也依靠不同職業群體的共同努力。我國社會的發展,衍生出不同職業,在城鎮化的進程中,純農也參與到社會分工的進程中,產生兼業農民。農戶職業異質性進一步影響著農戶生產行為的選擇,純農和兼業化程度較低的農戶依舊承擔著社會生產的農業部分,純非農和兼業化程度較高的農戶則開始承擔社會生產的其他方面,這也必將導致農戶在綠色農業生產行為上的選擇。
綜上,通過社會分層理論的逐漸完善,我們可以認識到社會分層是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戶分化也是農業發展的必然結果。而農戶分化必然帶來農戶的不同社會分工和不同的社會責任,因此農戶在進行農業生產時也會有所取舍。
勞動力轉移對農戶綠色農業生產行為的影響將從三個理論方向解釋,即劉易斯模型、拉尼斯-費景漢模型和喬根森模型。
劉易斯認為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中,農村產生了大量剩余勞動力,這部分勞動力將會被城市吸收。這個理論在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中依舊存在,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鎮高速發展,城市需要大量勞動力,同時農村產生大量剩余勞動力,在流轉中被城市吸收,從而產生農戶在職業和收入上的分化。流轉到城市的勞動力獲得的信息更多是其他領域的勞動知識,而沒有流轉到城市的勞動力則更關注農業方面的勞動知識,因此勞動力轉移產生生產行為上的差異,從而導致農戶對綠色農業生產的選擇不同。
如果說劉易斯模型更注重二元經濟結構中剩余勞動力的流轉,那么拉尼斯-費景漢模型則是提出了剩余勞動力流轉的重要影響因素,拉尼斯-費景漢模型更加注重農村生產水平的發展和人口增漲情況。隨著機械生產率的提高,傳統農業手工勞作的幾率降低,從而產生農村勞動力剩余,這部分剩余勞動力向城鎮流轉。隨著生活水平、醫療水平提高,人口數量也快速增長,加速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進程,農戶分化也進一步加深和快速發展。
喬根森模型也是基于二元經濟結構模型,該模型不贊同劉易斯模型中關于農村存在隱蔽失業的觀點,認為人口的快速增長才是導致農業勞動力剩余的決定因素。農業人口快速增長導致大量剩余勞動力產生,這部分勞動力在飽和的農村市場無法獲得勞動報酬,因此流轉到城鎮中,進行其他的生產活動從而獲得勞動報酬。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機械生產率提高,家庭種植面積大的田地由機械勞作代替手工勞作,從而產生剩余勞動力,而城市的發展急需大量勞動力,在這種需求和供給的雙重作用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流轉到城市,由此產生兼業農戶,從而將農戶分化為純農、農兼、兼農和非農。
為提升農戶實行綠色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推動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擬從提高職業素養、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健全財政金融支持政策三個方面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具體如下:
第一,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職業素養。打造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推動綠色農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新型職業農民有系統的綠色農業知識,有專業的農業技術,同時擁有現代化經驗管理理念,有利于推動綠色農業發展。同時,新型職業農民也可帶動周圍的農戶、農村居民和農業企業,加入到綠色發展的行列中,讓綠色農業發展理念逐步融入到農業農村發展各個方面,形成村產企共同推進綠色農業發展的局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綜合水平的提升。
第二,結合生態宜居鄉村建設,加強綠色農業理念的宣傳。發展綠色農業是建設生態宜居鄉村的關鍵。要發動基層農技部門、村委會、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多途徑向農戶宣傳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綠色農業理念。在宣傳時應著重強調高殘留農藥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由于農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理解能力有限,應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例如在村委會公告欄張貼語言通俗易懂的海報、告示,利用村廣播平臺宣傳或制作活潑生動的廣播節目等多種途徑,增強農戶對于綠色農業的認知,提高環保意識,增強綠色農業理念。
第三,大力研發和推廣先進適用的綠色農業技術。一方面要圍繞綠色農業的特征,研發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或生物農藥,以及科學施藥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和機械節藥技術等綠色農業技術。另一方面要注重綠色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和使用。
第一,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科技、信息、資金、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有效植入農業產業鏈的保障,是實現農業綠色、生態、高效發展的重要支撐。要通過帶動多種新型服務主體加入其中,大力發展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集合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業合作組織等多方力量,為純農、兼農提供多渠道的農業支持和技術支持,幫助農戶掌握新型農業生產技術,推動綠色農業生產進程。
第二,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積極創新服務內容和方式,推進新型農技服務主體通過訂單作業、農業生產托管等多種形式,開展高效便捷的農技作業服務;引領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標準化、綠色化生產,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綠色化水平,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健全財政支農體系。從政策、資金、服務等多個方面為農戶的綠色生產提供財政支持。綠色農業的發展要依靠政策支持、科技支撐和財政保障,應劃撥綠色農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鄉村特色產業、綠色產業發展。應加大對綠色農業生產為導向的綠色補貼,對農戶開展農業綠色生產實施合理補貼,增強農戶綠色生產的積極性。創新財政支農的方式,鼓勵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聯動政府、銀行、保險等多方力量,共同拓寬綠色農業發展渠道,給予農戶綠色生產多方面的支持。第二,加大金融創新力度。發揮金融在綠色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涉農金融機構要加大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適當放寬貸款準入門檻,下放審批權限,簡化貸款流程,為小農戶、小產業提供農業貸款,支持農戶開展綠色生產。保險公司可向農戶提供相應的綠色農產品價格保險、收入保險,為農戶發展綠色農業提供風險保障。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的快速流轉,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打工,更多農村青年更傾向于去城鎮找一份工作,而不選擇繼續留在農村進行傳統的農業耕作,他們的收入不再是單一的農業收入,他們的職業也更加多樣化。而農村地區新型農業快速發展,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演變為分工更加明確、分配更加合理、技術更加精湛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這也使得農戶的收入、分工產生差異,從而帶來其收入與職業上的分化。我國農戶分化現象日益加深,這也會進一步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從農戶分化視角對綠色農業生產行為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對策和建議,以期為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及食品安全監管提供積極有效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