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天宇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化肥是一種可以提升蔬菜產量、提高地力的人工合成肥料,對調節土壤養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化肥的合理施用對農業高效生產有特別重要的影響,化肥的過量施用不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而且還會導致農產品的質量降低[2]。據統計,中國化肥施用明顯過量,單位耕地面積化肥的施用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7倍,已經超過了最優施用量[3]。我國農業化肥的施用量很高,但生產效率卻比較低,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而過量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導致化肥利用率低以及化肥污染嚴重等問題。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化肥減施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肥減施意愿研究、化肥過量施用行為研究、化肥施用影響因素研究三方面。
(1)化肥減施意愿的研究。對于化肥減施意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內,朱寧、曹博(2018)認為,推動禽畜糞污有機肥的發展與應用也會對農戶化肥減施意愿產生巨大影響[4];楊鈺蓉、羅小鋒(2018)認為,我國大多數種植戶對新型技術的接受程度是有所提高的,但是自身能力不足難以靈活運用[5];唐艷(2019)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進行研究,表明只要相應的部門加強對有機農產品的認證工作,就可以起到減施化肥的目的,從而改變原有的粗放式施肥的習慣[6]。
(2)化肥過量施用行為研究。國外學者Singh B.等(2002)認為,種植戶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愿意施用更多的化肥來保證自身的產量[7];E.benstein(2011)認為,一些土地貧瘠或者人均耕地面積較少的國家,為了保證糧食的穩定供應,這些國家愿意施用更多化肥來保證糧食產量[8]。國內學者趙雪蛟(2019)經研究發現,過量施肥不但影響農產品的質量,而且還會增加種植戶生產時的成本[9];鄭微微、何在中(2017)研究表明,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對種植戶的施肥行為具有顯著影響,種植戶會秉承增產增收的心理而過量施肥[10];張艦(2017)認為,因為勞動力轉移的問題,現農村務農人員的年齡普遍較大,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保證糧食產量,他們更愿意多施用化肥來彌補由于自身身體素質低下所造成的損失[11]。
(3)化肥施用影響因素研究。國外學者Nunez J.(2004)認為,與種植戶化肥減施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性別、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兼業程度等[12]。國內學者肖陽、李云威(2017)認為,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對化肥減施具有顯著影響[13];黎孔清、馬豆豆(2018)認為,是否為村干部或黨員和兼業程度對化肥減施具有顯著影響[14];周力、馮建銘(2020)認為,家庭中勞動力人數越多,越傾向于減少化肥施用[15];紀龍、徐春春(2018)認為,土地租金越高,種植戶越傾向于施用化肥,減少土地租金可以有效降低化肥施用量[16];蔡榮、汪紫鈺等(2019)研究發現,加入合作社的種植戶比沒有加入合作社的種植戶的化肥減施意愿高43%[17]。
以往關于化肥減施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小麥、棉花、水稻上,對蔬菜種植戶化肥減施行為的研究尚不充分。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人 們對于蔬菜質量的安全逐步重視,如何保證食品安全,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種植蔬菜中減少施用化肥,是保證蔬菜質量安全的重要一環。綜上,本研究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為例,運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獲得第一手數據,再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得出影響種植戶化肥減施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是我國傳統的糧食、蔬菜主產區,是我國重要的蔬菜生產和輸出基地。本研究在洞庭湖蔬菜主產區開展,分別對常德市的漢壽縣、岳陽市的華容縣、益陽市的赫山區進行走訪調查,樣本選取采用抽樣調查,共計發放問卷432份,最終得到有效問卷403份,占總樣本的93.29%。
本研究包括1個因變量和17個自變量,因變量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您是否愿意減施化肥;17個自變量分為農戶基本信息、家庭經營情況、化肥施用行為及認知、社會外部環境4類。表1為各變量的說明。

表1 變量說明
回歸分析主要適用于研究被解釋變量與多個解釋變量之間的統計關系,本研究的因變量——蔬菜種植戶是否愿意減少施用化肥(y),選擇運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蔬菜種植戶減少化肥施用量的意愿模型,用p來表示蔬菜種植戶減少化肥施用量的可能性。二元Logistic模型的常用公式為:

則蔬菜種植戶化肥減量投入行為的機會比率為:

將公式轉化(2)轉化為線性方程式,得:

公式(3)中,α為回歸截距;Xn為自變量,是指蔬菜種植戶的基本信息、家庭經營信息、化肥施用行為及認知、社會外部環境4個方面17個自變量;βn為相應自變量的回歸系數;ε為隨機干擾項。
1.因變量的描述性分析。從表2分析得出,務農年限多的種植戶和土地集中程度較分散的種植戶的化肥減施意愿最低,土地集中程度較集中和對化肥殘留認知相當清楚的種植戶化肥減施意愿最高,達到了90%以上。土地的種植規模與種植戶減少施用化肥沒有明顯相關性。

表2 不同特征種植戶的減施意愿比較
從表5給出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種植戶年齡(X2)、農業生產年限(X4)、土地集中度(X7)、從家到種植地時間(X9)、環境的關注度(X13)、化肥殘留的認知(X14)是影響種植戶減少化肥施用意愿的重要因素。其中,X7和X14在0.01水平上是顯著的,X2和X13在0.05水平上是顯著的,X4和X9在0.1水平上是顯著的。年齡、農業生產年限、從家到種植地時間與種植戶的意愿呈負相關,這表明這些變量的增加會導致意愿的減少;土地集中度、環境關注度、化肥殘留認知與種植戶的意愿呈正相關,這意味著這些變量的增加會導致更高的意愿。表3中只列出了變量中顯著的部分,沒有列出的部分說明這些變量對種植戶的減施意愿沒有影響或影響很小。

表3 logistic回歸結果
二元logistic回歸中,常用到HosmerandLemeshow檢驗。從表4可以看出,通過SPSS26.0軟件計算得出卡方值為13.445,而臨界值Chinv(0.05,8)=15.507,本結果中卡方值13.445<15.507,顯著水平為0.097>0.05,不能拒絕原假設,說明模型擬合效果較好。

表4 HosmerandLemeshow檢驗
年齡(X2)變量系數在0.05的統計水平上是負且顯著的,蔬菜種植戶的年齡與其化肥減施意愿成反比,即種植戶年齡越大,他們進行化肥減施的意愿就越小,他們更傾向于通過多追加化肥來提高蔬菜產量。農業生產年限(X4)變量系數在0.1的統計水平上是負且顯著的,種植戶的農業生產年限與減施意愿成反比,即農業生產年限越長,減施意愿越小,他們通常愿意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施肥。土地集中度(X7)變量系數為正,在0.01統計水平上顯著,表明蔬菜種植戶的土地越集中,他們就會越精打細算,也更愿意進行化肥減施。從家到種植地時間(X9)變量系數為負,在0.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即種植戶距種植地的路程時間越長,種植戶越不愿意減少施肥,由于距離較遠,他們可能更愿意通過施肥來彌補路程上的時間花費。環境關注度(X13)變量系數為正,在0.0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即種植戶對環境的關注程度越高,化肥減施意愿越強。化肥殘留認知(X14)變量系數為正,在0.0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即種植戶對化肥危害的認知越多,就越愿意減少施用化肥。
我國對農業補貼是特別重視的,為了達到化肥減施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給予已經實施化肥減施的蔬菜種植戶一定的現金補償或實物補償,從而激勵那些沒有進行化肥減施的蔬菜種植戶。種植戶通常都是為了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當補償額度和由減施化肥所帶來的損失達到一個平衡點的時候,種植戶肯定會更傾向于保護環境從而減施化肥。
上述研究表明,蔬菜種植戶的化肥殘留認知對減少施用化肥有顯著的影響。現有的蔬菜種植戶普遍年齡較大,他們根據自己經驗施肥的可能性最大,只要對化肥的危害有相關了解,種植戶就會減少化肥的施用。因此,有關部門可以通過抖音、電視、微信小視頻、報紙等方式建立相關的專欄,在專欄中提供種類足夠多的種植經驗分享、化肥減施經驗分享、優秀化肥減施戶的表彰,通過相關的宣傳來引導種植戶愿意接受化肥的相關知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化肥對環境的損害。
有關部門可以率先投資建立一個化肥減施農業示范區,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引進當地有熟練種植經驗的、在當地有影響力的蔬菜種植戶前來種植,并且組織相關蔬菜種植戶定期前來參觀和學習經驗。這樣做可以對不同的菜農起到示范作用,讓廣大蔬菜種植戶可以有一個參考的依據,把抽象的知識和現場種植相結合,讓他們樹立一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觀念,從而促進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