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科,楊麗娟,王天成
(安陽市第六人民醫院手術室,河南 安陽 455000)
輸血作為治療疾病的重要方法,涉及人員復雜、程序繁瑣、部門廣泛等多種問題,任何環節出現紕漏都會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嚴重者甚至威脅生命,建立先進的輸血科信息管理系統已成為輸血科現代化管理的需要[1]。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技術逐漸覆蓋到醫院的每個科室,網絡平臺可加快數據的傳輸速度,為患者的搶救爭取時間,同時其還可明確各科室責任,為避免發生爭議提供科學依據[2]。有研究顯示,信息化輸血系統對于避免不良輸血事件具有積極意義,但血制品交接工作繁瑣、術中記錄不完善、血制品種類多等多種問題成為信息化輸血系統中急需攻克的難題[3]。本研究于2019年5月開始使用信息化輸血系統,并結合實際工作進行優化,使輸血科工作走上高質量、標準化的軌道,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行手術治療且術中輸血的患者,其中行常規輸血系統的5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應用信息化輸血系統的5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25~70歲,平均(40.22±8.12)歲;疾病類型:冠心病20例,腹主動脈瘤破裂18例,風濕性心臟病12例;手術類型:冠脈搭橋術20例,腹主動脈瘤切除術18例,二尖瓣置換術12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5~72歲,平均(41.10±8.25)歲;疾病類型:冠心病22例,腹主動脈瘤破裂18例,風濕性心臟病10例;手術類型:冠脈搭橋術22例,腹主動脈瘤切除術18例,二尖瓣置換術10例。對照組工作人員,男10例,女40例;職稱:初級職稱20例,中級職稱30例;工作年限3~8年,平均(5.61±1.45)年。觀察組工作人員,男12例,女38例;職稱:初級職稱18例,中級職稱32例;工作年限2~8年,平均(5.76±1.51)年。2組患者及工作人員上述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組患者均了解且知情研究內容,自愿加入研究。該研究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輸血系統,醫師下達口頭輸血醫囑,巡回護士電話通知血庫備血,血庫電話通知手術室取血,領血人員確認無誤后取血,并與護士和麻醉醫師核對輸血信息,輸血結束后將血袋送至血庫儲存。
觀察組采用信息化輸血系統,該系統包括用血申請模塊、輸血系統護理、輸血科3個模塊:(1)申請用血。手術醫師在“用血申請”界面提交用血申請,對于首次輸血患者,開具《交叉配血醫囑審核申請單》;上級醫師通過審核經系統自動生成《輸血申請單》,輸血科接收到申請單后進行備血。(2)確認領血。輸血科配血后領血人員進行領血確認,在輸血前評估欄內補充患者的生命體征及領血人員的工號,系統自動打印領血申請單。(3)領血核對。領血人員憑借申請單,在輸血科系統確認發血界面掃描血袋的獻血碼,掃描后血袋信息已確認。(4)領血交接核對。護士與領血人員在輸血前核對界面掃描產品碼,確認血袋信息無誤后,顯示執行成功,核對完成。(5)輸血前核對。麻醉醫師進入輸血執行界面,掃描患者個人信息,系統匹配成功后填寫輸血滴速和輸入途徑,系統顯示執行成功后進行輸血。(6)輸血完畢。護士在輸血后界面掃描產品碼,記錄輸血結束時間,在血袋回送界面選擇已輸注結束的血袋,完成血袋回送。在歸檔界面自動生成輸血記錄單,確認后點擊歸檔。
1.3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1)申請輸血平均耗時,參照《手術室輸血操作考核標準》中的輸血技術規范[4]評估2組申請輸血平均耗時,該時間自申請用血開始至輸血開始的時間。(2)輸血規范抽取情況,參照《手術室輸血操作考核標準》中的密閉式輸血技術[5]評估輸血規范抽取情況,輸血前核對規范率標準包括三查(血制品有效期、血制品質量、輸血裝置是否完好)、八對(姓名、住院號、床號、血型、血袋號等),任何一項不符合則為輸血不規范。輸血記錄單書寫規范率包括成分血種類、輸注速度、輸注量等18個項目,任何一項不符合則為書寫不規范。血制品交接規范率包括血制品種類無誤、數量無漏、轉運存儲方式正確、核對規范、交接欄目填寫完整5個方面,任何一項不符合則為交接不規范。

2.1申請輸血平均耗時 觀察組申請輸血平均耗時[(13.67±1.53)min]短于對照組[(19.77±3.52)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238,P<0.05)。
2.2輸血規范抽取情況 2組輸血前核對規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輸血記錄單書寫規范率、血制品交接規范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輸血規范抽取情況比較[n(%)]
傳統的輸血管理人工操作環節較多、信息數據不足及流程規范性較差,導致臨床用血存在用血浪費、工作效率低及輸血差錯較多等諸多問題,無法滿足醫院信息化技術發展需要,成為數字化手術室建設的重點攻堅難題[6-7]。醫院輸血信息化管理作為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輸血科規范化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通過評估用血管理和血液管理等項信息化工作,簡化了工作流程,保證了輸血信息的及時性和安全性,在醫院合理用血和提升手術用血療效方面具有較高價值[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申請輸血平均耗時短于對照組,表明在手術室輸血管理中應用信息化輸血系統可有效縮短申請輸血平均耗時,分析其原因,患者術中輸血通常較為緊急,在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時,需盡可能縮短申請輸血時間,避免耽誤搶救[9]。本研究中的信息化輸血系統融合了用血申請模塊、輸血系統護理、輸血科3個模塊,實現各端口數據的快捷共享。通過系統設置的自動質控點,顯著縮短了輸血申請時間,提高了輸血申請效率[10]。醫師在填寫輸血申請單時,只需輸入患者的基本信息,系統便自動打印,避免了醫師因手工填寫可能產生的字跡不清和差錯。另外在打印申請單時根據歷史記錄評估是否需采血,并在申請單上顯示,護士根據提示進行采血,顯著提高了輸血科工作效率[11-12]。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2組患者輸血前核對規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輸血記錄單書寫規范率、血制品交接規范率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在手術室輸血管理中應用信息化輸血系統可有效提高輸血記錄單書寫規范率、血制品交接規范率,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質量,在輸血管理工作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輸血前的核對環節是防止輸血差錯的重要環節,本研究中2組輸血前核對規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可能在于,護士充分意識到輸血前的核對關系到患者的醫療安全,無論是人工核對還是信息化核對,都需嚴格執行核對工作[13-14]。血液制品通過血站下發的文件自動入庫,可避免血源在流通中出現差錯,通過掃描血袋上的產品碼完成錄入和取出,避免人為錄入產生差錯[15]。
患者用血量的排列及血袋的配血記錄,手工無法完成的工作都可通過信息化管理系統解決。同時輸血系統對輸血全過程進行監控,各節點信息在輸血系統中均可查詢,通過領血核對、交接核對、輸血前核對及輸血完畢后的確認工作,進一步提高了輸血記錄單書寫規范率、血制品交接規范率。
綜上所述,信息化輸血系統可有效縮短輸血申請時間,提高輸血記錄單書寫規范率和血制品交接規范率,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質量,在輸血管理工作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