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道奇 左 濤
尋常型銀屑病俗稱慢性牛皮癬、馬皮癬、白殼瘡、銀錢瘋等,病名繁多,現代中醫稱為白疕。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以皮膚特征性紅斑皮損為臨床主要癥狀的易發性慢性紅斑皮膚病。目前對其病因以及病理機制尚不明確,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基因代謝功能障礙,免疫系統功能異常、基因遺傳突變、感染等多種因素都有可能是導致本疾病早期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煙酒等不良嗜好、肥胖、精神創傷、身體創傷也有誘發此病的可能[1]。中醫認為其主要病機為人體風熱濕邪之氣內生外襲,客于肌膚,入于膚內陰陽血氣之分,而由于風熱濕邪發于肌膚,阻于人體五臟六腑經脈,或因疲勞激動情緒異常導致神志不暢,郁而化火,飲食不能合理調節,濕熱之氣內生,火郁之氣內生外發,達于肌膚,日久之,導致肌膚氣血消耗而致虛虧,經脈瘀阻肌膚而使氣血消耗失養,干枯脫屑[2]。現代醫學將其根據臨床癥狀分為尋常型、膿皰型、紅皮型及其他多種關節病型。其中尋常型慢性銀屑病最為常見,可占銀屑病發病的80%~90%[2]。西醫在治療本疾病中目前尚無特效藥物療法,多數是采用自體免疫反應抑制劑及糖皮質激素類固醇類激素2種藥物聯合治療,近期療效尚可,但具有復發率高、較多不良反應的缺點[3]。中醫學對該病有大量古籍、文獻記載,近、現代也有較多中醫藥治療該病的臨床報道。證實了中醫藥治療該病的確切療效及優勢。本研究依據中醫學對尋常型銀屑病的辨證理論支持,采用自擬祛風潤燥消疕丸對南陽市臥龍區中醫院所收治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南陽市臥龍區中醫院2014年3月—2017年11月所在院接診的確診為尋常型銀屑病臨床病例12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數據分為2組,治療組61例,對照組61例。治療組中男42例,女19例;平均年齡12~65歲,平均年齡(42.6±12.9)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25年,平均(12.2±9.0)年。對照組中男37例,女24例;年齡15~68歲,平均年齡(43.1±12.3)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6年,平均(10.9±9.4)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及其他臨床生理病程等值與相關臨床病理統計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醫學事實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銀屑病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必須同時符合《2020歐洲指南:尋常型銀屑病的系統治療》[4]及《尋常型銀屑病(白疕)中醫藥循證臨床實踐指南(2013版)》[5]中相關臨床診斷檢驗標準。
1.3 納入標準診斷符合上述納入標準條件,當前診斷病情處于進行期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其他類型銀屑病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使用了其他非銀屑病國際指南所推薦的藥物作為聯合治療或對照措施的患者;有中草藥過敏史病例。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口服甲氨蝶呤片10 mg,每日1次,每次1粒;維甲酸片10 mg,每日1次,每次1片;PASI指數>10%的患者根據皮損嚴重者對癥外用他扎羅汀乳膏每日3次,PASI指數>20%患者對癥使用窄普中波紫外線照射治療,外用藥物及光照療法隨癥加減。治療組單純采用口服制劑祛風潤燥消疕丸治療,皮損嚴重,有皮膚感染疾病風險者每日做1次皮膚細菌常規消毒殺菌處理;以上2組治療4周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方藥組成:當歸15 g,僵蠶12 g,地榆18 g,槐花25 g,熟地黃18 g,桑葚25 g,防風15 g,白花蛇2條,赤芍12 g,蟬蛻9 g,白鮮皮25 g,蛇床子18 g,苦參20 g,制何首烏15 g,墨旱蓮25 g、黃精18 g,黃柏12 g,甘草9 g,等。制備方法:槐花、白花蛇、僵蠶、蟬蛻、蛇床子、制何首烏、黃精、桑葚、甘草9味藥物粉碎100目過篩備用,余下當歸、赤芍、地榆、熟地黃、防風、墨旱蓮、黃柏、苦參8味藥加純凈水1500 ml充分煎煮后過濾藥渣得濃縮藥液500 ml冷卻備用,將藥液中混入玉米淀粉500 g投入攪拌鍋中恒溫80 ℃充分攪勻至濃稠流膏狀冷卻備用;將藥粉與藥膏充分攪拌均后投入全自動制丸機中制成藥丸并拋光干燥即成。
1.6 觀察指標根據治療前后患者整體皮膚組織受損最大觀察面積及嚴重性以及嚴重性指數(pasi)等對評分結果進行定量綜合分析計算,得出治療患者皮損面積治療前后觀察效果指標評分,評分越低者則充分說明治療患者治療觀察效果越好.也是評價治療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指標。
1.7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及《安德魯斯臨床皮膚病學》[7]以及pasi的綜合下降率對患者治療后的效果水平進行綜合評定。痊愈:經康復治療后pasi臨床評分比基線平均水平明顯下降90%以上,中醫相關疾病癥狀、體征全部基本消失;顯效:經康復治療后pasi臨床評分平均比基線水平減少75%以上,中醫相關疾病癥狀以及體征明顯有所改善;有效:經康復治療后pasi臨床評分平均比基線水平減少50%以上,中醫相關疾病癥狀、體征明顯有所改善;治療無效:經康復治療后pasi評分比基線減少小于50%,中醫相關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者加重。
1.8 復發評定標準患者經本次治療結束,療效達到上述治愈標準后,停止一切治療,2 h內再發皮損,經診斷確診尋常型銀屑病。
1.9 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Statis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18.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表示進行χ2檢驗,以率(%)表示;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及Ridit分析,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銀屑病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復發率治療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2組銀屑病患者3年復發率比較 (例,%)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工業尤其是化工業的發展,飲食、環境、氣候的污染,銀屑病的患病率顯著升高[8-10]。該病的發病機制復雜,現代醫學認為:機體免疫系統功能下降,代謝功能失調,遺傳因素、皮膚結締組織感染等因素是其病因。并且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診斷分為:尋常型、關節病型、紅皮病型、膿皰型,本節重點討論尋常型。治療方法,西藥對癥對因治療恢復雖快,但復發率較高,無法根治,是困擾醫學研究的難題,同時給患者帶來了精神和心理上的障礙。中醫學認為,六淫之邪入侵機體,或情志不舒,郁久經絡失暢,化痰;或飲食失常,生濕、生熱、生痰循行經脈,阻遏經絡氣機,引起脈絡不暢。日久,濕、熱、郁、火內生,溢于皮膚,皮膚脈絡滯塞不通,皮膚失和、失養,久而久之皮膚脈絡氣血不足,血虛而生燥,衛氣、營血濡潤失調而枯,終生疕病。
南陽市臥龍區中醫院中醫科門診以現代醫學理論為指導,傳統中醫藥理論為依據,經臨床探索研究出中醫中藥以祛風潤燥、涼血、散血、解毒消斑為理論的治療立據,合理配方,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自擬祛風潤燥消疕丸方藥中,防風:祛經絡皮膚筋骨寒濕;白花蛇:經絡筋脈的邪風、外止皮膚疥癬之要藥;僵蠶:息風止痙、止頑癬;蟬蛻:散風熱、透皮疹;白鮮皮:祛濕疹、止疥癬;蛇床子:燥濕殺蟲、止皮膚癬癢。六味藥物配伍具有祛經絡、筋脈、皮膚疥癬濕癢之功效。 當歸:微溫、生新補血活血;赤芍:酸寒、破瘀、散經絡血脈之熱;地榆:寒涼、涼血散瘀止濕癢;槐花:涼血、止血、散血、祛濕、燥濕、止癢;熟地黃:益肝腎精血。五味藥物配伍具有活血、涼血、散血、益精血之能。制何首烏:補肝腎、益精、烏須發,墨旱蓮:補肝腎、涼血止血、烏須發,黃精、桑葚:補肝益腎、生精益血。四味藥物配伍有補益肝腎、益精血、烏須發,減緩細胞氧化衰老之功。苦參:清熱解毒、燥濕、殺蟲、止疥癬;黃柏:清熱解毒、燥濕、滋陰。二藥相伍有清熱解毒、滋陰、止疥癬之用,并且有滋祛風之藥之燥,防補肝腎、益精血藥物過補之弊。甘草:緩急解毒,調和配方諸藥相伍,配方嚴謹,共奏祛風潤燥、涼血散血、解毒、消癍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