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全 梁翠萍 李俊娥
血管神經性頭痛是指因血管舒縮功能障礙,神經肌肉壓力增加所引起的頭痛,人群普遍發病,且女性患者發病率高,其可分為神經性、血管性、血管神經性3類,常于休息不好,神經緊張時發生,嚴重者影響其日常生活[1,2]。該病被認為與大腦皮層高度興奮相關,其可引起血管收縮,組織缺血,導致代謝異常、血流動力學障礙發生,故測量該類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能夠很好地反映治療情況[3]。西醫治療該病多采用營養神經,擴張血管藥物進行治療如左乙拉西坦等,同時部分醫院會輔助物理療法,但治療效果均有待商榷,復發率高[4,5]。于生元等[6]研究注意到,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神經肽-P(SP)可能參與血管神經性頭痛發病過程,兩者均與三叉神經血管系統相關,當其被刺激或出現功能障礙時,能釋放SP、CGRP等神經肽物質,其能促進神經內源性炎癥發生,投射至神經中樞引發局部痛覺產生。疏肝解郁湯為當歸、川芎、天麻、柴胡等多味中藥配制的湯劑,其具有活血通絡止痛,調理氣機的功能,中醫辨證中頭為陽極,腦絡不清,瘀氣上結導致頭痛發生,故疏肝解郁湯可導氣泄瘀,起到治療頭痛的效果[7,8]。但該湯劑對患者腦動脈血流影響情況尚不可知,故本文擬探究疏肝解郁湯對血管神經性頭痛患者腦動脈血流速度的影響,同時對比其與傳統治療方式聯系與差別,為臨床使用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到朔城區第二人民醫院進行治療的血管神經性頭痛患者114例,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57例,觀察組57例。2組患者基線情況如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33例;平均年齡(63.53±2.20)歲;平均病程(3.25±0.15)年。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齡(63.20±1.92)歲;平均病程(3.68±0.33)年。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似(P>0.05)。本研究經朔城區第二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國際頭痛協會頒布偏頭痛診療標準[9];均告知家屬及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惡性腫瘤;合并有肝腎功能不全;3)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甲狀腺功能疾病或者血液系統疾病;患有外傷等致耳聾以及中樞性神經系統疾病。
1.3 干預方法對2組患者進行相同的基礎檢查,護理模式,對照組患者予左乙拉西坦(美國USC公司生產,250 mg/粒),2粒/次,1次/d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予疏肝解郁湯(當歸 15 g,川芎 10 g,天麻 20 g,柴胡10 g,郁金 15 g,羌活 10 g,陳皮 10 g,僵蠶 10 g,全蝎 10 g,細辛6 g,菊花 15 g,鉤藤 15 g,白芷 10 g,白蒺藤 25 g,生甘草 10 g)水煎服,每日1劑,共治療12周。
1.4 觀察指標
1.4.1 臨床療效主要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0]評估患者治療后療效,治療效果評價標準制定如下:痊愈:頭痛發作被控制,短期內無復發;好轉:頭痛發作次數減少或程度減輕,短期內無明顯加重;無效:頭痛發作情況加重或者無好轉。總有效率=(好轉+痊愈)例數/總例數×100%。
1.4.2 中醫證候積分采用中醫證候積分法評估患者中醫療效變化情況,評分標準如下:每月發作5次以上積6分,3~4次積4分,2次及以下積2分,無發作積0分,持續時間48 h以上積6分,12~48 h積4分,12 h以下積2分,無發作積0分[10,11]。
1.4.3 生活質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用于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采用VAS可視痛覺評分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該評分系統評價等級為0~10分,得分越高越痛,生活質量越差。
1.4.4 血流動力學及腦動脈血流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10 ml,使用血常規分析儀測定患者治療前后紅細胞比容,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表達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EMET型顱腦多普勒測定儀,測定患者治療前后左右大腦動脈血流速度及脈搏指數。
1.4.5 血清CGRP SP水平治療前后收集患者的清晨空腹靜脈血10 ml,放置片刻,3000 r/min離心收集上清血清,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對患者血清中CGRP和SP水平進行檢測。CGRP和SP ELISA試劑盒由美國R&D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2.1 治療效果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經過12周的治療,相對于治療前,2組患者積分均降低(P<0.05),且相對于對照組,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比較 (分,
2.3 生活質量評分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降低(P<0.05),觀察組患者評分較對照組低(P< 0.05)。見表3。
2.4 血流動力學及腦動脈血流指標治療前,2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及腦動脈血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患者的搏動指數和腦動脈血流速度均有所降低(P<0.05),而且應用疏肝解郁湯的觀察組患者的腦動脈血流速度和搏動指數較對照組低(P<0.05);治療后,2組患者紅細胞比容,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表達均有所降低(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紅細胞比容、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表達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變化情況比較 (分,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及腦動脈血流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例,
2.5 血清CGRP SP變化2組患者在治療前的血清CGRP、SP水平相似(P>0.05),2組患者經過為期12周的治療后血清CGRP、SP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且對照組患者血清SP和CGRP水平較觀察組高(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血清SP和CGRP水平變化比較
血管神經性頭痛又稱偏頭痛,近年來中國該病發生率呈顯著上升趨勢,該病分為血管性頭痛,神經性頭痛與血管神經性頭痛,其發病機制均與局部血流障礙,神經肌肉緊張有關聯[12]。中醫認為頭為陽氣之巔,清靈之府,手足三陽經脈均會于此,厥陰經上會于巔頂,故當肝氣郁結,腦絡阻塞,清陽不升時即發生頭痛[13]。
現代醫學認為,該病發生時腦動脈流速明顯下降,出現局部腦循環障礙,供血不足,導致組織缺血,從而引發相關神經肽物質分泌,進一步導致炎癥發生,引起神經中樞疼痛感覺[14]。曹利民等[15]研究證實,中樞系統調節功能異常與該病發生相關聯,神經元異常興奮,導致患者腦血管收縮功能異常,同時三叉神經系統異常興奮,導致多種神經遞質分泌,引發無菌性炎癥亦與該病發生有一定聯系。
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是一種廣泛分布于神經及心血管系統的調節肽類物質,其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當腦動脈供血障礙發生及三叉神經系統異常激活時,該物質分泌顯著上升,其可通過刺激三叉神經尾核部,引發中樞神經炎癥,進一步刺激顱腦中樞后形成疼痛覺[16]。
神經肽-P(SP)是一種前速激肽原,也具有擴張血管功能,其廣泛存在于腦動脈感覺神經末梢,高莉等[17]研究認為,SP與患者偏頭痛發作程度呈正相關,嚴重偏頭痛患者SP表達顯著上升,該過程可能為腦動脈血流障礙發生時的代償機制,其高表達使局部血管擴張,減輕缺血癥狀。
中醫治療該病應著重于調理積氣,疏導瘀絡,改善肝腎風火痰瘀, 壅遏頭部, 導致的脈絡閉塞,疏肝解郁湯為當歸、川芎、天麻、柴胡、郁金、羌活、陳皮等多味中藥配制的湯劑,其中多味藥材組合具有活血通絡、止痛去瘀的功效,被廣泛應用于血管神經性頭痛的治療[18]。但其對腦動脈供血情況的影響尚不確切,故本文探究了疏肝解郁湯對血管神經性頭痛患者腦動脈血流速度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疏肝解郁湯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療效較單純西醫治療效果好,且其能改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同時能顯著降低患者SP、CGRP表達水平,降低患者腦動脈流速,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上述結果出現的原因可歸于以下幾個方面:①疏肝解郁湯方中含當歸、川芎、天麻、柴胡、郁金、羌活、陳皮等,其中柴胡、陳皮、郁金聯用可疏肝解郁,理順肝氣,調氣通絡,改善頭部瘀滯,減輕患者頭疼情況。②當歸、川芎可活血通絡,擴脈行血,是改善患者腦動脈血流通暢程度的主要因素,且白芷、僵蠶、全蝎、細辛通竅搜絡,上述藥物成方起到顯著通暢血管作用,使患者腦動脈流速降低。③其中鉤藤、天麻、白蒺藜等可去眩止痛,而羌活能祛風止痛,亦可改善患者頭痛癥狀,甘草調和方中各藥,瘀化竅通,故該藥方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具有突出療效。
綜上所述,疏肝解郁湯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能改善患者腦動脈血流速度及血流動力學指標,且可降低血清CGRP、SP表達,改善生活質量,治療有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