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會萍 許 冰 曾清香 王麗芬 陳堯森 梁 亮
外感發熱是臨床常見病,屬于西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范疇,以體溫升高為主要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肺炎、心肌炎等并發癥[1,2]。西醫現階段針對該病主要采用抗病毒、解熱鎮痛、抗感染等藥物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可迅速得到緩解,但停藥后易復發,且西藥不良作用較多,難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中醫治療外感發熱具有悠久的歷史,多認為該病是由外感邪氣所引起,廣義上屬于傷寒的范疇。該郁病主要病機為素體陽虛,復感風寒,衛陽被遏,正邪相爭,陽氣不得宣發郁而發熱,為陽虛外感風寒之證,治療應以補氣升陽為治療的關鍵[3]。基于上述理論,本研究以2018年9月—2020年10月于會昌縣人民醫院就診的80例外感發熱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自擬扶陽湯,治療外感發熱病人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9月—2020年10月于會昌縣人民醫院就診的80例外感發熱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4~58歲,平均年齡(37.14±2.23)歲;體溫37.5~38.4 ℃,平均體溫(38.05±0.14)℃;病程4~46 h,平均病程(26.15±3.38)h。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5~57歲,平均年齡(37.19±2.21)歲;體溫37.7~38.5 ℃,平均體溫(38.02±0.15)℃;病程5~45 h,平均病程(26.21±3.40)h。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符合西醫《診斷學》[4]中的診斷標準:以發熱、咳嗽、流涕、鼻塞等為主要癥狀;體溫37.4~38.5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的診斷標準:發熱、惡寒、噴嚏、鼻寒流清涕、頭痛身疼、舌苔薄白、脈浮緊。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臨床病歷資料完整;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語言、知情功能正常,不影響正常交流;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妊娠其或哺乳期者;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合并肺炎、心肌炎等患者;精神疾病者;惡性腫瘤者;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者;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4 方法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口服氨麻美敏片(Ⅱ)(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387),1片/次,2次/d。觀察組加用扶陽湯藥治療,方藥組成:生姜30 g,蒼術、桂枝、石菖蒲各18 g,白芷、獨活、陳皮、清半夏各15 g,白豆蔻12 g,灸甘草6 g。水煎服,分早晚2次溫服,1劑/d。共治療3 d。
1.5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服藥2 d內中醫證候積分降低≥95%,體溫恢復正常,各臨床癥狀消失為痊愈;服藥2 d內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0%~94%,體溫恢復正常,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為顯效;服藥2 d內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69%,體溫恢復正常,大部分臨床癥狀消失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②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治療3 d后對患者發熱、惡寒、噴嚏、鼻寒流清涕4項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2、4、6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③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記錄患者退熱起效時間(開始應用藥物治療到體溫降低>0.5 ℃時間)和退熱時間(開始用藥體溫降至正常時間,繼續觀察若體溫不再升高,則為退熱時間)。④不良反應:腹瀉、皮疹等。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中醫證候積分2組治療后發熱、惡寒、噴嚏、鼻寒流清涕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外感發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2 2組外感發熱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觀察組退熱起效時間、退熱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外感發熱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2.4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觀察組出現腹瀉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2/40),對照組出現腹瀉、皮疹各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4/4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80,P=0.396)。
現代醫學認為,外感發熱是由于病毒、細菌引起,免疫程度較低的人更容易感染。該病是輕度的、短暫的,可治愈的,但由于發病率較高,且若不及時治療可造成嚴重的感染和并發癥,會對患者生活、工作造成極大的影響。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外感發熱在四季均可發生,尤其是在春冬季節,主要通過病毒的飛沫和噴嚏傳播,流行廣泛[6,7]。臨床針對該病的治療以抗病毒、抗生素藥物治療為主,氨麻美敏片是由乙酰氨基酚、鹽酸偽麻黃堿、氫溴酸右美沙芬和馬來酸氯苯那敏組成復方制劑,對多種感冒引起的發燒、流鼻涕、鼻塞、頭痛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單純應用西藥治療普遍存在不良反應多、復發率高的問題,難以獲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素問·刺法論》中有“正氣內存,邪不可干”,說明外邪侵襲人體發病,取決于人體正氣強弱及邪正力量的對比。中醫認為,人體的陽氣尤其是衛陽是防御病邪侵入的第一道屏障,衛陽根基于下焦腎陽,補充于中焦脾陽,衛陽通達,中焦調和人體防御功能才能正常運行[8]。此病因素體肺虛,衛氣不固,加之外感風寒之邪,侵襲肌表,導致腠理閉郁,郁遏肌表,陽氣升散輸布受阻,陽郁而發熱。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黃帝內經》中記載:“傷于寒而傳為熱,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均闡述寒邪是誘發本病的主要原因。《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言: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指出人若陽氣失其所屬,或壅塞,或浮越均將致病[9,10]。由此可見,人體觸風寒邪氣,外傷皮毛,腠理閉郁,陽氣升散輸步受阻,陽郁而發熱。故在治療上,給予扶助人體陽氣,解表祛邪。
中醫藥以整體論治、辨證論治角度出發,對于疾病的治療注重標本兼治,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等優點,受到臨床廣泛關注。本研究分析自擬扶陽湯治療外感發熱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治療后發熱、惡寒、噴嚏評分較對照組低,退熱起效時間、退熱時間均較對照組短,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外感發熱患者應用自擬扶陽湯治療效果較佳,利于促進臨床癥狀的改善,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本研究立足于外感發熱的病機,自擬扶陽湯治療,方中生姜具有溫中止嘔、解表散寒之效;淫羊藿可扶陽填精;蒼術具有祛風濕、燥濕化痰之效;桂枝辛溫發汗解表,兼助陽通絡之效;白芷具有解表散風、通竅止痛之效;獨活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之效;陳皮、清半夏具有健脾開胃、燥濕化痰、理氣止嘔之效;白豆蔻具有行氣、化濕之效;石菖蒲具有開竅豁痰、化濕開胃、鎮咳之效;炙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祛風除濕、助陽之效。自擬扶陽湯藥既重視扶助陽氣,同時兼顧祛除外邪,可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加速患者身體恢復。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生姜具有抗炎、抗氧化、心血管保護、抗腫瘤、促進消化等作用;白芷具有解痙、解熱、抗菌、抗炎等作用;桂枝具有免疫調節、鎮靜、解熱、抗炎等作用[11,12]。本研究重視陽氣虛,并以其作為出發點,自擬扶陽湯治療外感發熱患者,針對性強,療效確切,且安全性好,患者耐受性好,易于接受。同時中醫藥治療費用低,可有效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然而本研究受經費、時間等因素影響,納入樣本量相對較少,且未進行長期隨訪,后期應增加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從循證醫學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本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外感發熱患者應用自擬扶陽湯治療效果可緩解臨床癥狀,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利于患者預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