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立
幽門螺桿菌在臨床上也稱為Hp,其感染主要是通過糞口傳播方式,疾病感染率相對較高,在全球范圍內均涉及,中國屬于感染率較高的國家,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中,其中Hp檢出率數值基本是在95%~100%,在十二指腸潰瘍中感染率顯示數值為85%~95%,在胃潰瘍患者中感染率數值顯示為70%~80%,胃癌患者中占比為80%[1]。臨床治療過程中,西醫主要是采用質子泵抑制劑(PPI)+2種抗生素,或者枸櫞酸鉍雷尼替丁(PBC)+2種抗生素的三聯治療方式[2]。這種治療方式具有較嚴重的不良作用,同時復發率較高,費用比較昂貴,中醫藥治療也有了一定機遇和挑戰,治療空間比較廣闊[3]。本研究通過對2020年2月—2021年3月入院就診的60例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患者進行客觀性研究,臨床采用中醫藥聯合西藥治療方式,探討患者的臨床治療價值,現將研究結果公布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3月—2021年3月入院就診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臨床分組方式選擇電腦隨機抽簽法,設置研究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研究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為28~62歲,平均年齡為(40.1±3.2)歲;病程最短為5個月,最長為9.2年,平均病程為(4.8±0.5)年;慢性胃炎例數為12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為9例,反流性食管炎為9例。對照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為29~63歲,平均年齡為(40.5±3.4)歲;病程最短為4個月,最長為9.5年,平均病程為(4.9±0.4)年;慢性胃炎例數為10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為12例,反流性食管炎為8例。通過比較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公平對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本研究中入組的患者臨床確診方式選擇胃鏡或者是實驗室檢查,其最終獲取的診斷標準與疾病標準符合。排除標準:患者確定為胃癌患者;臨床治療近期有使用抗生素的歷史;用藥過程對阿莫西林過敏;經檢查心、肺、腦、腎等器官存在嚴重并發癥。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采用單一西藥治療,確定治療方式為奧美拉唑、甲硝唑聯合阿莫西林三聯治療方式,使用劑量分別為20 mg/次,1.0 g/次,0.4 g/次,使用時間為早晚各1次。研究組患者采用西藥聯合中醫藥治療方式,三聯治療方式與對照組同時采用中藥治療。①針對肝氣犯胃型患者使用柴胡疏肝散治療,藥物組成:醋陳皮10 g,柴胡10 g,川芎10 g,麩炒積殼10 g,赤芍10 g,炙甘草3 g,香附10 g;②針對脾胃虛寒型患者采用扶陽益胃湯治療,藥物組成:干姜9 g,人參6 g,炙甘草6 g,肉桂6 g,白芍藥 6 g,醋陳皮10 g,白術10 g,黑附片11 g,益智仁3 g,蒲公英3 g;③針對陰虛胃燥型患者采用加味麥門冬湯治療,藥物組成:麥冬15 g,人參12 g,山藥12 g,姜半夏 9 g,白芍9 g,丹參9 g,甘草5 g,生桃仁5 g,大棗3枚;④針對肝胃郁熱型患者使用化肝煎合左金丸治療,藥物成分有:浙貝母13 g,海螵蛸13 g,蒲公英13 g,白芍10 g,牡丹皮10 g,郁金10 g,青皮9 g,澤瀉9 g,醋陳皮6 g,梔子6 g,黃連6 g,川楝子6 g。藥方的使用需要伴隨癥狀加減,水煎服,藥方水煎2次,將2次獲得的湯藥混合平分為2份,在每天早上以及下午使用。
1.4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治療有效性、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2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療效,指標為治愈:經過胃鏡檢查顯示潰瘍面徹底愈合,腐爛黏膜消失,炎癥緩解情況高于2級,病灶位置沒有明顯水腫情況,局部出現輕度發紅,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經過胃鏡檢查,潰瘍面大面積愈合,黏膜水腫情況緩解,病變范圍已經縮小超過50%,炎癥緩解程度超過2級,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無效:胃鏡檢查與臨床病理學檢查沒有改善,癥狀也未改善。

2.1 中醫證候積分干預前,名稱為研究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具體指標與對照組差異并不明顯,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臨床療效干預后,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66.67%,研究組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胃病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分,

表2 2組胃病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3 不良反應發生率干預后,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為33.33%,研究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中醫證候療效干預后,研究組中醫證候有效性為96.67%,對照組為66.67%,研究組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2組胃病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例,%)

表4 2組胃病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水平對比 (例,%)
幽門螺桿菌主要寄生在胃黏膜中,這一菌種與胃炎、胃潰瘍以及食管炎等具有密切聯系,過程中會產生升空泡素、尿素酶等生成氨,增加胃泌素,降低生長抑素,增加胃酸[4,5]。其中上皮細胞會釋放出部分炎性地質,以此構成氧自由基和胃腸黏膜黃嘌呤酶結合,造成胃黏膜局部炎性反應,對胃黏膜屏障造成破壞,從而誘發胃病[6,7]。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問題進行根除可以促進炎癥愈合,從而降低癌癥發生率[8]。臨床治療工作主要是通過三聯療法,其中阿莫西林以及甲硝唑的使用是對疾病作用最強的藥物之一,奧美拉唑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也是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比較常用的藥物[9,10]。
在中醫領域中,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主要是歸類于胃脘痛以及吞酸范疇中,脾胃內傷、脾失健運等造成的外邪侵襲是造成疾病發生的主要病因[11,12]。臨床治療工作開展,中藥制劑應用可作用于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的抑制,藥方中使用的黃連具有瀉火解毒以及燥濕清熱的作用,治療中發揮理胃治虛的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加強疾病痊愈有效性;黨參主要使用在脾胃氣虛以及四肢乏力的患者中;白芍藥的使用可以發揮生肌止痛以及補益肺氣的作用,保護胃黏膜[13]。中藥方可以使患者胃部功能改善,發揮理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胃部血液循環,胃黏膜屏障功能有所改善;通過滲濕作用可以寧心安神,健壯脾胃;蒲公英可以清熱解毒,主要用在消炎抗菌中,改善患者胃黏膜炎癥反應,清除患者體內濕熱情況;陳皮應用在治療中可以解決腹脹問題,搭配黃連使用,改善胃熱嘔吐癥狀;姜半夏可以去除脾胃濕痰[14]。藥物綜合使用可以改善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患者臨床癥狀,有效抑制幽門螺桿菌[14]。
在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治療有效性、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中醫證候療效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中醫藥聯合西藥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效果顯著,可降低藥物不良作用,對以往西藥治療中的弊端進行克服,提高治療依從性,對治療效果有所鞏固。
綜上所述,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治療中使用西藥聯合中醫藥治療方式,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疾病復發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