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新彪
血栓閉塞脈管炎是一種慢性、非化膿性、閉塞性、動靜脈疾病[1]。此病是由血管閉塞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缺氧、營養不良最后導致潰瘍甚至壞死[2]。在中醫學上稱作“脫疽”[3]。該病初起感覺肢體麻木、發涼、疼痛最后出現嚴重的潰爛、壞疽[4,5]。近2年來,筆者采用針刺放血配合中藥熏洗治療此病80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現潰爛。效果明顯,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夏邑縣中心醫院正接受住院治療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80例為本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其中,治療組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采取針刺放血配合中藥熏洗療法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進行治療,對照組予西醫常規治療。2組共計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齡20~45歲之間;病程1~3年;左下肢30例,右下肢50例。
1.2 診斷標準及分期診斷與分期主要依據《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6]。根據病情將患者分為3期,1期為缺血期:病程較短,患肢足背皮膚溫度下降,膚色蒼白或潮紅或有游走性紅色條索或結節。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7](屬于此病較輕的患者,共納入10例);2期為營養障礙期:為缺血期進一步發展而來,患者除麻木外還出現疼痛,尤以夜間為甚,患處皮膚干燥、潮紅或蒼白,汗毛脫落,趾甲生長緩慢、增厚、變型、脆裂。間歇性跛行明顯加重[8],行走100~200 m甚至50 m即出現跛行(本期患者共納入22例);3期為壞疽期:該期患者疼痛劇烈,常夜不能寐。患處呈藍色、暗紅色,有嚴重的潰瘍和壞疽[9]。因局部潰爛,創面要結合外科清創、換藥(本期患者共納入8例)。治療組患者肢體位置試驗均陽性,西醫診斷: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中醫辨證分型共為3型[10]:寒濕型共納入10例;腎虛型共納入25例;瘀血型共納入5例。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廣東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5079)600 ml、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10 mg,每日3次,晨起空腹口服;同時應用鹽酸罌粟堿氯化鈉注射液(天子福國際藥業(江蘇)有限公司,國藥準字國藥準字H20040801)92 mg、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3400)20 mg,生理鹽水50 ml,加壓注射[11],每日2次。
1.3.2 治療組采用針刺放血配合中藥熏洗療法。具體如下:①選穴:委中、陽陵泉、足三里、豐隆、太沖、太溪、阿是穴。②針刺手法:陽陵泉、足三里、豐隆、太沖、太溪均患肢取穴,常規進針,平補平瀉手法[12],留針30 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委中和阿是穴取患側,按無菌操作要求,三棱針點刺放血[13],每穴放每次放3~10 ml,隔日1次或每周2次。10次為一個療程。③中藥熏洗方組成:肉桂10 g,炮附片10 g,透骨草30 g,伸筋草30 g,洋金花2 g,紅花10 g,荊芥15 g,防風15 g。臨床辨證加減:偏于陰寒、肢冷者加細辛10 g;局部瘀血明顯,持續性針刺樣疼痛,膚色暗紅、青紫、汗毛脫落或疼痛晝輕夜重者加生馬錢子2 g,米殼20 g,生川烏15 g,生草烏10 g;偏于腫脹皮膚潮紅、灼熱癥屬濕熱下注加梔子15 g,紫花地丁20 g,蒲公英15 g,黃柏15 g,連翹15 g,苦參15 g;病程遷延日久,患者腰膝酸軟,面色憔悴、萎黃證屬腎虛者加肉蓯蓉15 g,當歸10 g,黃芪15 g,黨參15 g。
用法:將上藥放入砂鍋或不銹鋼鍋中,兌水1000~2000 ml,浸泡20~30 min后先武火燒開再文火煮30~40 min后離火,將藥汁濾入盆中,先用蒸汽熏蒸患處,待溫度降至約45°后再將患足泡入藥液中或用毛巾溻漬約30 min以上,每天1~2次。
經上述方法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自述疼痛明顯減輕,呈紫暗的膚色變淺,表情愉悅。間隔4 d行第2個療程如前法治療后,患者跛行消失,行走如常,冷疼及麻木諸癥消失[14],膚色恢復常色,停止針刺,要求繼續中藥熏洗10 d,隨訪1年未見復發。
1.4 觀察指標癥狀觀察包括:跛行、靜息痛、麻木、發涼。評價指標:整個過程采用常規多普勒血流圖[15]觀察分析血管內徑、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的情況。
1.5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經治療1~2個療程后,患者臨床主要癥狀明顯減輕,膚色基本正常,活動后晚間患足稍腫,可參加適當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好轉:經治療1~2個療程后患者血液循環改善不明顯,膚色稍有變化,參加輕體力活動及晚間患足腫脹較前減輕;無效:經過1~2個療程治療諸癥沒有改變。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TAO患者癥狀改善結果及觀察指標比較治療組的癥狀改善較對照組顯著減輕(P<0.05):2組患者治療后各觀察指標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療效明顯優于治療前;治療結束后,治療組各觀察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表2。

表1 2組TAO患者癥狀改善比較 (例,%)

表2 2組TAO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例,
2.2 2組TAO患者療效比較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組有效率比對照組高。見表3。

表3 2組TAO患者療效比較 (例,%)
中醫學對于閉塞性脈管炎多有論述,其病因較為復雜,臨床所見多數以肢體發涼、麻木及疼痛等為主要癥狀,皆因外受陰冷寒邪,陽氣不能鼓動血液通達四肢所致。血運障礙久則造成瘀滯、壞死而疼痛[19]。針灸是中醫學中疏通經脈、散寒止痛的基本手段。“菀陳則除之”,采用刺血治療本病,可直搗病所,通過刺絡放血:①可以加速局部瘀滯積血的排出,達到祛瘀生新,活絡止痛的目的;②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血流量而促進新陳代謝。從臨床觀察所見:刺血治療本病對于氣滯血瘀及寒濕血瘀型效果顯著,對于氣血虛弱者應酌情放血治療,或適當減少放血次數。另外,準確定位放血部位,找準瘀阻點亦是提高療效的重要環節。
中藥煎湯進行熏蒸和浸浴[20]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促進患肢側支循環的建立,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能使患肢發涼、疼痛減輕,使腫脹消退,使皮膚顏色改變或恢復。在進行中藥熏洗時要注意使溫度適當,尤其是冬季要注意保暖。在進行針灸和放血治療的同時配合中藥熏洗,二者相輔相成共奏活血通絡、散寒止痛之功,從而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熏洗方方解:附子溫經散寒、止痛為君藥;肉桂溫通經脈、祛寒止痛為君藥;透骨草助君藥疏通經脈活血止痛為臣藥;伸筋草助君藥疏通經脈活血止痛為臣藥;紅花活血化瘀為佐藥;洋金花鎮靜止痛為佐藥;荊芥去除表邪,止痛為使藥;防風去除表邪止痛為使藥。
劉某某,男,41歲,村干部。2017年3月6日初診。左下肢于2年前開始怕涼,麻木,漸漸出現疼痛及間歇性跛行。經口服西藥及中藥治療癥狀略有好轉,不久因長途跋涉而癥狀加重,雖經中西藥治療,效均不佳。漸漸出現左下肢冷疼,小腿膚色青紫,腫脹,晝輕夜重。經省某醫院動、靜脈血管造影診斷為閉塞性脈管炎。經朋友介紹來我可要求針灸治療。診見:患者表情痛苦,跛行,左下肢麻木,冷疼,左踝關節周圍膚色紫暗,腫脹。查:肢體位置試驗陽性,跗陽脈微弱。舌質青紫,苔白滑,脈沉遲。西醫診斷: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中醫辨證:寒濕證。中藥選:肉桂10 g,炮附片10 g,透骨草30 g,伸筋草30 g,紫花地丁15 g,防風15 g,茯苓15 g,生川烏15 g,生草烏15 g,細辛10 g,紅花15 g,罌粟殼20 g。治療主穴選委中及阿是穴;配穴選足三里、血海、豐隆、三陰交、關元等。治療主穴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每周2次;配穴行常規毫針針刺,平補平瀉手法,關元和足三里加灸,每天1次,10次為一個療程。每療程中間隔3~5 d。針刺放血治療后配以中藥熏洗,每次30 min以上達周身微微汗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