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璐
癌癥在臨床上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國家癌癥中心最新發布報告顯示,中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392.9萬例,具有較高的病死率,且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社會壓力的增加,其發病率逐年攀升[1]。大部分癌癥患者對自身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面對疾病往往一時無法接受,情緒不穩定、配合度不佳,生活質量因此受到嚴重影響。化療是臨床治療癌癥的常見手段,其在延緩疾病進程、延長患者生存期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同時也會對機體正常組織產生損傷,其相關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脫發也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不適,逐漸出現癌因性疲乏,或誘發睡眠障礙,因此對患者給予護理干預尤為重要。近年來,中醫護理在臨床得以應用,其從中醫整體觀念出發對患者辨證施護。中醫護理覆蓋患者心理及生理多個層面,有利于改善預后。中醫學認為癌癥患者睡眠障礙主要病機不外乎痰、郁、虛,患者痰邪內阻、氣機郁滯,心理壓力大,擔心疾病進展導致肝氣郁結、夜不能寐;接受放化療治療時耗氣傷陰,臟腑功能及脾、腎等受損。這些均會導致睡眠障礙的發生,因此應注重養血安神、滋陰清熱。此次研究引入穴位按摩與情志護理方案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前者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通過激發經絡之氣改善睡眠;后者從心理層面出發,調節情志以減少負面刺激,使得臟腑之氣舒暢條達。為探究其應用效果,收集于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間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中晚期癌癥病例60例進行研究,如下為獲得的研究結果及相關數據。
1.1 一般資料研究納入病例均為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中晚期癌癥患者,共計60例,時間覆蓋2019年1月—2021年1月,發放隨機信封,信封中從1~60隨機放置數字卡片,根據卡片上數字單號、雙號進行分組,前者為觀察組,后者為對照組,均30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3~78歲,平均(58.63±4.22)歲;疾病類型:11例肺癌,8例肝癌,5例乳腺癌,4例胃癌,其他2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2~77歲,平均(58.53±4.19)歲;疾病類型:12例肺癌,7例肝癌,6例乳腺癌,3例胃癌,其他2例。2組有可比性(P>0.05)。醫學倫理委員會對申請資料進行綜合評估與分析表示認可、予以支持。
1.2 診斷標準中晚期癌癥診斷參照《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2]。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經組織病理檢查、影像學診斷確診為中晚期癌癥;②患者及家屬自愿加入研究;③與患者溝通順暢;④患者預計生存期≥6個月。排除標準:①心、肝、腎功能異常;②合并精神異常、心理障礙或意識喪失患者;③不配合研究或中途退出者;④既往存在睡眠障礙病史者;⑤妊娠婦女。
1.4 方法
1.4.1 護理方法對照組:護理模式為常規護理,覆蓋飲食護理、用藥指導以及健康宣教等,配合運動鍛煉,提高免疫力。觀察組:常規護理同對照組,另聯合中醫穴位按摩及情志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穴位按摩。選擇百會、脾俞、合谷、太沖等穴位,采用指揉的方式進行按摩,配合順時針按壓、旋轉,以適宜的力度,每個穴位按壓5~6次,每次按摩5~10 min,以患者自覺酸、脹、麻為宜,符合患者耐受力,3次/d。②情志護理。關注患者心理變化及情緒狀態,引導患者表達自己的訴求,鼓勵家屬參與,對患者予以心理安慰與情緒調節,加強與病友的交流,從集體中找到慰藉,緩解心理壓力。通過播放輕音樂、聽相聲等轉移注意力,減少負面情緒的影響。根據中醫五臟與五音關系,指導患者誦讀五行字音,每次誦讀5~6遍,平行靜氣。掌握與患者溝通技巧,避免提及敏感性話題,態度親切,語氣柔和,使用幽默、詼諧的語言,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
1.4.2 觀察指標評估患者睡眠質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在護理前后的改善幅度,問卷調查患者滿意度。①睡眠質量評分采用PSQI量表,包括5項內容,計分方法為0~3分,共計15分,高分值代表較差的睡眠質量[3]。②QLQ-C30量表用于對癌癥患者生存質量評估,30個條目采用 1~4 分記分法,滿分126 分,高分值表示更差的生命質量[4]。③滿意度問卷由科室自擬,包括20個問項,每項按照0~5分評分,總分值100分,按照滿意程度的不同劃分為≥80分、60~79分、<60分3個級別,分別表示十分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

2.1 睡眠質量評分護理后2組均改善,前后對比結果顯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組間對比護理前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癌癥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分,
2.2 生活質量評分護理后,2組生活質量評分均呈降低趨勢,前后對比結果顯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組間對比護理前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癌癥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3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癌癥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癌癥病因機制尚不明確,目前未研制出特效藥物,確診癌癥后一般采用手術聯合化療的方式,但化療在殺傷腫瘤細胞、改善患者軀體癥狀的同時,也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及全身不適,部分患者出現脫發,影響其外部形象,進而對患者產生不良刺激,若處理不及時會影響治療進程,降低預后。中晚期癌癥患者病情嚴重,部分合并癌性疼痛,需要長時間臥床治療,無法生活自理,增加了身心痛苦,陷入負性情緒中,容易出現睡眠障礙。臨床對于中晚期癌癥主要強調通過護理干預,緩解患者疼痛,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睡眠及生存質量,以增強患者預后。
傳統護理模式下對晚期癌癥患者的護理主要集中于生活護理及日常照護等方面,缺乏對患者心理的關注及交流需要,部分患者隱私及權利得不到保護,容易產生負面心理,再加上病痛的折磨,生存質量低下。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癌細胞產生與腫瘤宿主微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癌癥患者陰陽失衡,容易出現癌性疼痛,再加上阿片類藥物的應用,存在藥物成癮性[5]。隨著護理服務質量的持續改進以及中醫護理學的發展,中醫護理在中晚期癌癥護理中得以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中醫學認為經絡與臟腑、肢體密切相關,共同維持機體內外、上下的協調性,當發生病變時會相互影響,在護理工作中強調的是整體觀念、辨證施護,通過多方面調節,達到陰陽平衡、調養正氣,與西醫快速康復理念有著較高的吻合度。穴位按摩作為中醫特色療法,能夠對血液循環起到加快作用,有利于舒筋通絡。百會與腦密切相關,貫達全身,能夠對大腦功能起到調節作用;脾俞屬足太陽膀胱經,在改善背痛局部病癥的同時可對脾胃疾患起到緩解作用;合谷有利于理氣活血,可改善氣血瘀滯不暢;太沖主要功效為通絡之痛、平肝熄風。中醫理念認為,情志與人的五臟六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正面的情緒能夠對機體臟腑起到調和作用,長時間處于情緒低落狀態則會引起臟腑內傷[6]。要控制及治療疾病,首先從心出發,通過健康教育、心理疏導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在疾病治療的同時,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各項治療。注意力轉移法、氣功療法、吐音導引法能夠促進患者全身心放松,有利于平心靜氣,促進負性情緒緩解、臟腑氣血調和。本研究2組患者PSQI評分、生活質量評分護理后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更為突出,患者滿意度達到93.3%,體現了該護理方案的有效性。但基于研究時間及現有條件的限制,收集樣本量較少,有待進一步大規模研究,且觀察指標不夠全面,今后臨床研究應增加隨訪指標,進一步挖掘中醫穴位按摩聯合情志護理的優勢及作用機制,為臨床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中醫穴位按摩能夠調節經絡氣血,促進人體陰陽平衡,具有鎮靜安神、催眠放松的功效,情志護理通過語言、表情及態度等影響癌癥患者情緒,有利于負面情緒及心理壓力的緩解,幫助患者樹立疾病康復信心。聯合應用于中晚期癌癥患者護理,能夠使患者機體及心靈得到放松,對人體健康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發揮寧心安神、疏通經絡、改善氣血的作用,較常規護理獲益更大,在改善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方面優勢鮮明,患者表示認可,值得臨床推廣。